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硬笔行书字体规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硬笔行书字体规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硬笔行笔大小如何错落有致?
首先感谢康居画业的邀请,这几天一直在为春运做贡献,在路上奔波,已经好几天没有在悟空上回答问题了。
关于大小错落有致这是属于章法安排上面的,不论是硬笔还是毛笔书法都需要讲究的。如何做到大小错落有致呢?个人浅薄的认为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一个是用笔的粗细;一个是字形的大小;三是字组的大小错落。
一幅作品中有的时候有些字,笔画相对比较简单,这样的字一般都会写得比较小一些,但是点画线条会比较粗一点,这样才不会显得过于轻浮。
来如上图是赵孟頫的《洛神赋》,本身赵孟頫的作品往往大小变化不会是特别明显的,但是我们仔细看的时候会发现,其中红线勾出的字,笔画相对比较简单,字形比较小,因此点画线条用得比较粗。
上图是启功先生的作品,字形大部分都比较大,只有少数几个字比较小,更多地是用点画线条的粗细来体现错落有致。
当然前面说的并不是绝对的,例如《洛神赋》作品中的“川”字,虽然笔画简单,但是点画却比较细,但是这样的字不会太多。有的时候上面一个字字形比较大,下面的字就会比较小一点。例如上面作品中,有几个蓝色线条画出的字,字形比较简单,书家故意写得比较大,用笔线条比较粗。
上图是米芾的《张季明帖》,大部分字形是差不多大小的,少数比较小的字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当中,起到点缀的作用,给人以节奏上的变化,增加了书法作品的韵律感。例如左数第三行“气力复何如也”几个字,虽然是一笔书,但是书写的同时还是增加了大小的变化,第一个字大,第二个字小,第三个又大,第四个又小,第五个也较小,第六个又放大,并且最后一笔伸展。给人以荡气回肠的感觉。
有的时候书家会用字组的形式来强调错落有致的节奏变化,就是连续几个字比较大,中间掺杂着两三个较小的字。
上图还是《洛神赋》其中红笔画出的就是2-3个连续比较小的字,而这些字组上边或者下笔,或者旁边都是连续几个比较大的字组。
另外表现错落有致的方式还有字形的长扁、开合、攲侧等等,总之方式很多,这个地方恰恰是高手和庸手的区别,其不可以一幅作品表现的太有规律,可以几种方式相结合。太有规律的那种错落有致,反而会给人以习气或者刻意安排的感觉。
谢书友邀!
写字能有大小错落的意识,说明书友也是个练家子,古人常说“意在笔先”,你能有这样的意,是非常可贵的。这一点,也是你通向书法更高层面的阶梯。
在硬笔书写上,我有自己一些感悟,很乐意分享给你。
1,硬笔书写不同于软笔书写。这里强调不光是工具的不同,而是硬笔在书写时姿势,方式的不同。软笔写行书大多是悬腕书写,活动范围大,通篇汉字书写不断气。而硬笔则做不到,硬笔往往一个字都没有写完,就得移动一下“支力点”,再去书写后半个字。这说明硬笔中的连贯呼应,并不是自然书写形成的,而是根据自身书写能力,刻意营造出来的。
2.硬笔书写不同于软笔书写。软笔在线条表现上的丰富性人尽皆知,是远强于硬笔的。因此很多人不认同硬笔书写为书法。那么在没有软笔“气势连贯”和“线条丰富”的优势下,硬笔营造汉字美感的唯一出路,就只能依托将字排列的“大小错落”了。当然了,我们在安排大小错落的时候也要根据汉字的结构而论。
行笔大小如何错若有致。这种问法我不太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根据我个人的理解,是不是想问?硬笔行书的书写字体大小如何错落有致?或者说在书写硬笔字时,如何做到大小错落有致?其实这两个问题可以合并成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在硬笔书法的书写过程当中,如何能做到字的大小错落有致?最简单的办法是:笔画多的字大点写,笔画少的字小点写。笔画多的字细点写,轻点写,这里指的是线条的粗细,做到这些基本能体现出错落有致。
行笔大小错落有致应该是习惯,不应该是刻意,那才是书法理解上的认知。
当然,练书法难初期免会走上写字大小一致,整齐,干净的路数上!这是正常的写字思路!
因为书法本身就是一种控制笔墨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首先需要的是,你能把字控制得大小一致!你能把字控制得大小一致了,说明你控笔的能力过了初级关,然后呢!你就需要打破这种规矩了!因为这样写字太死板了,他刻意!用书法的语言说,就是状如算子!
你要学会随意,随文章,随心境去书写字的大小,你也要学会有放有收地恣肆笔墨,那才是你的字向书法转变的关键!
谢谢朋友的邀请。单字的大小错落会赋予作品更多的灵性与动感。比如一幅行书,如果全篇单字都是一样大,“卷面”虽然整齐漂亮,艺术美感肯定会大打折扣,会让人觉得机械呆板。
古人写字的大小错落,是在频繁的书写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考虑到“齐头”、毎列均长的需要,对个别字大小作出适当调整;针对汉字本身点画结构的疏密简繁,总结出“小大之法”,比如稀疏的点画写粗写实,浓密的点画写轻写细。
这两条规则与方法至今仍旧管用。汉字是方块字,整体追求视感与力量的平衡,适当的对文章中的某些字作出大小变化处理,使其形成错落有致的情态,则又可增加其“平衡”之中的动感元素,更加拓展书法艺术美的内涵。在章法行气的考虑上,要有全局的观念,在运笔过程中,则主要依据单字本身的结构与全行全篇的占位安排,通过增减提按力量、张驰指腕幅度来灵活调整。
特别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小大之法”贵在自然,千万不要“刻意”为之。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大小反差,刻意对一些单字作出夸张的变化,那样无异于“画蛇添足”。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如何提高硬笔行书的书写速度?
要想提高硬笔行书的书写速度并不难。
首先,要熟知行书的基本法则是: 省、简、畅、韵、势,轻、重、快、慢、停。最关键的是节奏型,没有节奏也就难有速度。
其次,要在书写技法上加强训练。例如:
第一,必须***用“拨灯法”或“潘氏三指执笔法”。
第三,必须去掉刻意顿笔、描画之类动作。
首先练习硬笔字,难在对硬笔的控制能力上。
中国汉字是方块字,方折比较多。而且我们现在使用的硬笔是在清末民初时期传进中国的。中国人使用硬笔写汉字的时间是非常短的。
我们知道,硬笔笔头是硬的,坚固的。用硬笔写方折较多的中国汉字,相当于硬碰硬。所以在写硬笔字的时候尽量要轻松自然,不要太刻意强调起笔收笔时顿和按。现在很多人教硬笔笔画特别容易强调起笔收笔的顿和按,这是错误的,这种方法是从毛笔书写里带过来的。但是毛笔的笔头是软的,可以提按写出多种多样形状的变化。但是硬笔的顿和按,还有提是写不出来粗细对比,粗细变化的。我们看到的一些字帖和网上书写能写出来那种变化的。有两个原因,一是笔是特制的美工笔。二是书写者很熟练的书写,对轻重的感觉很敏感,能控制好。
其次,练习行书,要更正一个观念。行书并不是把楷书写成连笔,或者写快了就是行书。
真正书法意义上的行书,和楷书并没有任何关系。书法史上行书产生的时间要早于楷书。行书在西汉末年就有了,只不过还不算规范,历史例外东汉晚期时期的刘德升就擅长行书。楷书形成于东汉末年,而且早期的楷书还有很浓重的隶书用笔。
行书的书写是要快一些,但是实际上也有慢的地方。书写要有快慢的对比。这样有节奏感的书写才是好的书法。行书要写的流畅,写得快的地方可以多加一些圆转的笔画,可以用签字笔或者钢笔练一下连续的圆圈,顺时针,逆时针,s形,8字形的圆圈都可以,目的是练圆转笔画和对轻重快慢的控制和感觉。
另外行书的特点就是连笔和省略。建议找一些古代名家的行书作品去看笔画是如何连带的,还有要看在一个字里笔画是如何省略的,只要忽略他的粗细,只看结构就可以。这就是临帖。当代人的硬笔字帖不建议看。
行书可以通过如下几下方面来提高书写速度:
1笔画之间要相互呼应,牵丝相连,减少起笔和停顿的次数。
2多用圆转笔画代替方折笔画,减少行笔过程。
3钩画要圆润,自然产生且忌生硬。
4变长为短,缩短行笔长度,变大为小,改变笔画形态。
6多写多练,增强节奏感。
这个问题,大概是硬笔行书的一个核心问题了。
相信不少人都有这种感觉:写字一快,字就变丑了,即使练的是行书,很多时候,也没有完全达到实用的目的。
问题出在哪了,我想:无非是熟练程度和笔法技巧的问题。
【熟练程度】:自然不说多说,熟能生巧道理都懂的,行书本身是在流畅、自然状态下写出书法美。 一旦练的少,行书必然慢,慢就呆滞、生涩,也就谈不上流畅、自然了!
【用笔技巧】:
①不能握笔握得太紧,握得太紧,写不了多少字,手就容易累,也不好把握行笔轻重、提顿,更遑论灵活飘逸了。
我学字之初,常临抄《滕王阁序》那一段,握笔握的真紧,每次写到后面部分,常有手酸的感觉,如下,学字初临学的,写到这时,手已经很酸很累了,艰难的写完,这是我悲催的弯路:
②行书,不仅仅是楷书的基础上多了些虚连,楷书横平(微斜)坚直。但行书若快写,就要在笔画上有很多弧度了,尤其是笔画的转角处。
有些字贴上称为“以圆代方”,这个好理解:以汽车为例,若以30码的速度,拐个大弧度的弯,还是可以的,但若让汽车以30码的速度去“直角转弯”,那不是要出事故吗?
圈圈处:太直,转弯太急,速度必慢,不然速度快就容易“翻车”了。
好吧,这个问题,我也是最近重视起来,提高行笔速度,就要多一点“以圆代方”的行笔技巧,这样也能找到行书的感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硬笔行书字体规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硬笔行书字体规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