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怀素草书字体解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怀素草书字体解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怎么才能看懂草书?
草书是书法艺术最高层次的创作,看懂草书有几个层次,首先是识字,草有草法,有继承和基础的草书,每一点划都不是胡写乱画,点划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稍有不同即代表不同的字。没有草书基础或者说训练不够严谨的书家,草书作品中多余的点画和缠绕,懂得就能看出来多余和不干净,也即草书是有规律和规矩的,可以通过阅读和练习王羲之草诀歌、孙过庭书谱等草书范本,解决草书识字的问题。
其二,能认出草书字体,就可以从欣赏书法艺术的层面来看草书,历史上草书大家很多,知名的怀素、傅山、王铎等,他们书作被称为龙蛇大草,先贤留下诸多墨迹,在墨色、涨墨、飞白等笔法、墨法中欣赏到点划的美、从整幅作品留白、笔画腾挪、名号闲章等布局中看到作者的气韵和精神,遇到草书作品就可以结合名家作品的认知看懂好坏,从书法欣赏角度看到字的形态美、章法布局美,从书写内容里汲取到文化和精神养分。
其三,最高层次看懂草书就是书法修养方面动手能力的自我提高,前提是从文化素养和学问洞明方面全面提升,在具备一定的书法基础训练后研习草书,对历史上有名有典的草书作者和作品有所学习和继承,除了懂得欣赏还能书写草书作品,这样欣赏草书会有切身体会,到了所谓心往神驰,心慕手追的境界。
附上行书一幅供书友批评,草书特别是大草还写不好。
一、看笔画点线的质感:是否圆,是否有力,是否在收笔和连接时能写出牵丝和笔锋。
二、看单字草法的笔势:是否活,是否有形,是否能写出笔画组合时字体的疏密组合之势。
三、看整幅草书的章法:是否狂,是否有气,是否能写出草书的宽可走马,宻不通风的疏密对比整体精彩章法,而不是仍像行书那样行列分明。行列分明的是小草,疏密对比大开大合气势奔放的才是大草,即狂草。
狂草是书法中最难书写的和最难欣赏的书体,也是书法中最高水平的书艺。历代书法家中能写出气势如虹的狂草者稀如晨星,但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写狂草难登峰。
看草书要看狂草,看狂草要看神釆、看气势、看格局。清代学者书法家翁方纲说:
空山独立始大悟,世间无物非草书!
怎么才能看懂草书?想要看懂草书,其实有两个方面需要掌握。第一个方面就是你首先需要去学习草书的辨识。这是最基本的一个,也是最为基础的。第二个方面就是你需要对古代所流传下来的草书手札等作品以及历代的诗词等内容比较熟悉。
我想第一个方面大家都比较认同,因为想要看得懂草书,首先你必须要学会辨识草书,这个是最基础的要求。在这一点上由于草书它不像正体字那样,有着严谨的法度和规范,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书写者的性情发挥。同样的一个字不同的书家在书写的时候其形态也是千变万化的。虽然从法度上来讲,有一定的法度存在,但是这个法度也是相对来讲的,并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这也就是近现代的书法家于右任先生去编辑《标准草书千字文》一书的其中一个初理由。
至于我所说的第二点。是针对你所提出的问题的一种解释。因为如何看懂草书,这个“懂”字,有两种解释,第一种就是文字方面的辨识,而第二种则是从书法的角度来讲的。从书法的角度来讲草书,其不但涉及到文字的辨识,还涉及到笔法的运用,结字的特征,用笔的轻重,墨色的浓淡以及笔势的呼应方法等等方面。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内容方面。其实,即使沉浸在草书学习多年的一些书法大家。他们欣赏一幅草书作品时,也是先从整体上去看草书的内容,看看是否是自己比较熟悉的历代诗词,然后才逐字去观察书写。倘若面对着一幅草书书法作品,如果仅仅从单个字去进行辨识,是比较容易发生辨识错误以及碰到不能辨识的。而且这种情况还比较正常。这也正是我在前面所说的看懂草书还需要去学习历代诗词。
看懂草书需要全面的书***夫!
草书最讲究提按,提按也最体现书***力,技巧的功力!在高速中完成精准的提按绝对是神品以上的功夫!说到提按还需提魏晋,观看魏晋草书的提按才是真正的功夫,从张芝到二王,提按已经是巅峰了!至于大唐张怀是后人推崇,实际在提按的功夫上,张怀逊于魏晋草书一个层次了。
草书也必须讲究笔力,笔力强悍才可以恣肆纵逸,把自己的情绪与情感推到极致的草书才是真正的狂草,而狂草的的本质也不可能离开笔力的细部提按的精准!
方圆的讲究。这草书圆转式必须有的,可是圆转不能虚弱无力,圆转需要强力,需要韧才能体现高超。只是草书最珍贵是方笔,草书出方笔太难了,我所说的难是疾风暴雨中的方笔,不是描画的方笔,草书可出方笔者,书法的巅峰了!
对于艺术,包括书法在内,有多少人能真正看懂?但是,要更好地理解艺术,却是可以通过学习,来不断提高艺术欣赏能力的。
草书是最难创作也最难理解的一种书体。当然,也很难认识。汉代赵壹在《非草书》中一方面描写了大众对草书的喜爱,一方面也表达对草书难于辩识的担忧,认为脱离实用的草书行难久远。但几千年过去了,草书不仅没有消亡,反而更加繁荣了。
可见草书并非为了“认得全”而存在。以陆机的《平复帖》为例,流传了千年但却认不了几个字,直到几十年前,启功先生以自己的文化修养辨识出绝大部分,但也仍有几个无法认出。可是,就是这样一件无法辨识的作品,千百年来有无数的书法大家被它摇曵生动的字形、拙朴天然的用笔所折服。
对于草书,能认得清书写的内容当然好,但如果无法做到,其实并不妨碍我们去欣赏它的线条、笔法与布局。就如同贝多芬虽然失聪,但这并不影响他用心灵去感受音乐。
一是要学习一点草法。草书虽说看似潦草,但每个字是有相对固定的草法的,也就是之母个字的草书写法相对固定,否则,每个人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那岂不是乱套了。
二是学习一点章法的表现形式。草书最难,最重要的一点是草书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它通过浓淡、枯湿、轻重等表现草书笔法的变化,又通过疾徐来控制书写的节奏。
张旭和怀素的草书有哪些异同点?
都是晋唐最出名的书法家,怀素中锋用笔,笔线优美,轻重适中,像一曲悠扬回旋的曲子。张旭中侧锋并用,笔墨凝重酒脱,字形结构变化统一。像一条豪迈奔腾江河。真是各有千秋,法度统一。
怀素风驰电制,如惊蛇入草,以使转为主。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谓盘龙走。张旭的字沉着但不失流畅,飘逸更合草法,灵动不失高雅,他的字更尊重顿之则山安,导之则泉注。使转不如怀素,顿措却高于怀素。
为了方便阐述,就拿他们各自的代表作来做个比较。张旭草书代表作是《古诗四帖》,怀素草书代表作是《自叙帖》。
先说不同之处:主要不同点是,张旭《古诗四帖》用笔肥厚,而怀素《自叙帖》笔法瘦劲。 正如宋朝书法家黄庭坚所说:“张旭妙于肥,藏真妙于瘦”。
相同之处,俗话说:“字如其人”,张旭和怀素性格都很疏放率真,不拘小节。因两人书写状态与众不同,合称“颠张醉素”。
张旭和怀素草书都“以势为主”。正如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评张旭书法说:“有急雨旋风之势”。明代篆刻家文彭评怀素书法说:“真有骤风旋雨之势”。
下面附两人代表作品局部图:
张旭《古诗四帖》和怀素《自叙帖》
范笑歌写的怀素草书为何把线条写得更细?
粗与細,是矛盾的統一體。將粗為細,或細而細,或粗而粗,或細后而粗,或者粗中有細。自是不同書家內心對單個文字及數個文字所組成的一句話或一整篇文章的理解之表達方式,或對使用工具的償試,或對筆的含墨量的把控等諸多方面。窃以為,即是寫字,不必誰粗誰細地去較真。但一是要臨的像;二是要有神韻。正所謂:意到形須似,體完神亦全,斯能透肝腑,落筆自通玄。
恕我孤陋寡闻,为回答这个问题才看到范***的大名。百度一下,确实在书画方面有很大的成就。“瘦一米二子昂七”,可能是他本人总结的。大概意思是说,他的书法一分来自瘦金体,二分来自米芾,七分来自赵孟頫。应该理解为他的书法取法于宋元。而赵佶,米芾,赵孟頫的书风上接晋唐,应是二王一路的。怀素是唐代狂草大家,曾得到颜真卿的指点和提携。他的自序帖是其代表作(也有人提出疑义)。书贵瘦硬始通神。自序帖用笔圆润遒劲,少有提按波磔,如惊蛇入草,飞鸟出林,是历代习草的范本。而范先生的草书比怀素草书更瘦硬,可能是受瘦金体的影响。
如何正确评价一件草书作品?
草书作品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表现介质。
第一要看章法。章法即布局谋篇,例如看取势呼应,首位留白是否意蕴氤氲等,详情请查相关资料。
第二,看运笔,当然这已经是细节的检验了,中锋用笔为上品,因为中锋才会线条优美,边界清爽明朗。
第三,看结体,是否法古或者取古,就是取法于古,用法于今,这才是真正高手,否则纯靠临摹,一丝不差,那会是没有灵魂的作品!
以上纯属于个人愚见,水平欠缺,还请行家指导斧正,谢谢!
这个要区分来说的。
对书法爱好者而言,不但要看草书作品是否符合规范,如:字的结构、篇幅结构、[_a***_]、迎合、气势等等,还要分析作者是学哪些名家的,以及内容与感情是否一致等等。
如果不是书法爱好者,看着头不疼的,多看两眼。看着头疼的,绕着走吧!
此篇看来书者练过草书字帖,但只从草书的结字而言,因学草书等于把汉字从新学一遍。观此书松散杂乱,拘谨刻意,书草书者三分功夫,七分意境,密不透风,疏可跑马,也是书法的最高境介,只是本人观点,请有异之士斧正!
欣赏草书之美,首先要识草、知草、懂草,方能达到欣赏的境界。
草书作为一种书体,发端于东汉,成熟于魏晋。它从隶书演变而来。
所谓”草“,顾名思义,有“急就”的意思。然而,“草”并不是潦草,也不是随心所欲地乱写。草书的”草“是把一些相近的偏旁部首简化为特定的草书符号,从而使复杂的汉字化繁为简的一种书写。
了解和能够识别这些草书符号,是识草的关键。
因此,我们在欣赏草书之前,首先要学习草字符,认识草字。
这一点很重要,但却被很多人忽略了。
不识草,就会造成错误的欣赏。比如,某一个草书写错了,或者写成了别字,你却夸这个草书写得好 ,这就会犯低级错误。
前人韩道亨《草诀百韵歌》,就是教人识草,不让人犯低级错误的好字帖。
一般的楷书、行书,都没有识楷、识行的这一步,所以,草书在人们心中,感觉很难,就是这个原因。
能够识草以后,进一步就是知草。
正确的评价一幅草书作品对于评价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首先评价者要懂草书、写草书、认草字、知笔法。
懂草书
1、懂草书是比较难的,要求也比较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懂得草书的发展历史,知道草书的来龙去脉,它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样发展成熟的,这些都要知道。
2、对于草书的各种书体也都要很熟悉,包括大草、小草、章草,只会章草,是很难去评价大草和小草的。
3、对于历代名家草书字帖都要熟悉,最低的要求也是拿出来就知道这幅作品是书写的。高一点的要求是,这些名家经典草书作品必须都要写过,光看不写是理解不了里面的内涵的。
4、自己能够进行草书的临帖和创作。
写草书
有一些朋友看的书法理论很多,书法字帖也很多,但是写的一般,可以说是一知半解,真正想了解草书,还好实地拿起笔来练习。只有练习了,才能明白其中的笔法、风格、章法的道理,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
3、认草字
最起码做到基本的草书都能够认识才行,有一些书法家不是主攻草书,但是平时也练练,但是没有专门背过草书的字法,但是长期接触书法的人,一般也都能认识一部分草书。
4、知笔法
要懂得草书的笔法,这样才能正确评价一幅作品,自己不知草书笔法是很难评价的。
当然,以上都是评价草书的最基础的技法,也是必备技法。也只能应付简单作品,像升格到意境、气韵等类型的作品还需要长期的修养。
喜欢书法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怀素王献之传***释文?
释文方学书次,羲之密从其后掣其笔不得,于是知献之他日当有大名。后其学果与羲之相后先。献之初娶郗昙女,羲之与昙论婚书云:“献之善隶体,咄咄逼人。”又尝书《乐毅论》一篇与献之学,后题云赐官奴,即献之小字。献之所以尽得羲之论笔之妙。论者以谓如月穴凤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梁武帝评献之书,以谓绝妙超群,无人可拟。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悦,举体沓拖,不可耐何。献之虽以隶称而草书特多。
世曰今草,即二王所尚之。王洽,字敬和,导第三子,官至中书令。洽于导诸子中最为白眉。理识明敏,书兼众体,于行草尤工。挥豪落纸有郢匠运斤成风之妙。羲之尝谓洽曰:“弟书遂不减吾”王生虔亦谓:洽与羲之书俱变古形。王珣,字元琳,洽之子,官至尚书令,谥献穆,能草圣。然当时以弟珉书名尤著,故有“僧弥难为兄”之语。
僧弥,珉小字也。贞元改元春二月三日沙门怀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怀素草书字体解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怀素草书字体解析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