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硬笔楷书字体临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草书硬笔楷书字体临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用钢笔写楷书作品,格式应该是怎么样的?
第二,现在钢笔字追求古法,用钢笔临古代优秀碑帖,是专业硬笔书法追求的。钢笔字可以参考毛笔书法的章法:对联,条幅,扇面,中堂等。
钢笔写楷书一般在方格里面写,现在有现成的各种作品纸,一个一个方格的,有圆形,扇形,龙门对形,钱币形,各种形状,然后彩色背景。另外楷书也可以错落有致的书写,像楷书碑刻一样,例如颜体的颜家庙碑,错落有致的章法写出来也很有味道的……
钢笔写楷书之格式,我的理解是硬笔书法的章法布局。很多未涉及毛笔书法的硬笔书法作者们,对于硬笔书法的章法来说是比较薄弱的。
第一,硬笔书法的一般书写习惯。冠于书法,对于硬笔来说,章法布局,还是要参考毛笔书法的,就是行笔从右往左起竖式。
第二,硬笔书法的落款。作为一个艺术创作,完整性是很重的,硬笔书法尤其体现在落款处,楷书作品之落款,最好的落款字体应该是行书,草书次之,楷书为末,至于其他书体我觉得比较不搭。
第三,款识中的印鉴款。现在很多的硬笔书法作品的完整度都媲美毛笔书法了。印鉴分阴阳,除了起首章外,在行文中有留白章,最后是落名款。尤其是名款,如果落单款,不计较阴阳章,而落双款,最好是做阴阳搭配。
以上是我对硬笔书法的章法的一点认识,学识有限,及供参考,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当今书坛谁的硬笔楷书比较好?
当今书法界后起之秀很多,硬笔楷书写得好的也大有人在,但是真正出字帖并且能买得好的,还是少数的几位名家,例如:田英章、荆霄鹏、吴玉生、卢中南等人。
这几位书家可以说已经红火了好多年了,那为什么能够长久不衰呢?我分析了一下,有下面这些共同点:
第一,传统书***底深厚。传统书法都是以唐楷为主,并且对晋唐小楷都下过功夫。因此能用硬笔把晋唐小楷的那种风韵表现出来。例如上图就是田英章老师临摹的赵孟頫的《兴国寺碑》,从用笔、笔势、结体上处处都是赵孟頫的风格。
而上面这幅是田英章临摹的《灵飞经》,则是把《灵飞经》和赵孟頫小楷的风格进行了融合,非常有韵致。
第二,书法风格是雅俗共赏。前面说了,他们都是习得晋唐小楷,因此硬笔写出来的风格也是这种格调,不是那种追求夸张、古拙的审美风格,基本上都是属于“二王”一派的。而这种书法风格的审美,非常能够得到大众的欣赏,引起共鸣。
上图是荆霄鹏的硬笔书法作品,跟他的老师田英章的风格有相似的一面,也有自己的风格,用笔流畅,结体工整而又有变化。
第三,工作性质跟书法教育有关。他们一直在从事着书法普及教育的相关工作,因此对这一行比较熟悉,有一定的社会名气和背景。一般人,你写得再好,除非获得全国性的书法比赛大奖,否则很难有人找你出字帖的。
上图是卢中南老师为小学课本写的硬笔字帖,结体工整大气,很适合小孩子们学习。
第四,这几位硬笔书法高手的硬笔字,非常容易上手,平易近人。现在网络上也有一些硬笔书法高手,他们的硬笔书法用中性笔非要模拟毛笔小楷的效果,这种难度很大,一般人不太容易上手。这些网络高手的字,因为要刻意表现毛笔的效果,因此在转折处、出钩处进行反复勾描,给人感觉不是写字了而是画字了。对于这种硬笔书法我是不敢苟同的。
而上述这些硬笔书法家的字,虽然没有刻意去表现毛笔的用笔效果,但是写出来的字却处处都有传统书法的底蕴,这才是真正的高手。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传统书法文化的传播,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半盏清茶,观浮沉人生。一颗静心,看清凉世界。独处练字,渐渐习惯在平淡中感悟生命的本真,在静好中尝尽人生的百味。天地苍茫,总有日光照不进的地方,我们活着,仅仅是一滴灵动的水,只要心纯善美,即使是一朵无名的小花,也会在幽谷里绽放肆意的芳菲, 若能留得住世上,让所有的美丽, 全部都送去给你!
中性笔写硬笔行书法作品,怎么样才能看起来既自然又不失古意?
中性笔写硬笔行书,怎样才能看起来即自然又不失古意?
首先你要将中性笔应用的得心应手,控笔能力掌握的好才行。这样才能更好地去表现硬笔行书书法中的一些用笔技法,使其写出来尽可能的与毛笔相似。我们知道,中性笔写硬笔行书书法,写出来字的线条没有毛笔字表现力丰富细腻变化多端。但是,如果我们通过用中性笔大量地临帖练习古代的优秀行书字帖,对字帖中字的结体强化训练,对一些行书中的笔画多做练习,再加上中性笔行笔中的轻重缓急的练习,能表现出来毛笔行书中的一些特点,也不是不可以的。
这样一来,经过对古帖的大量临习,掌握其结体运笔技巧,中性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应用驾轻就熟,那么,写出来的硬笔行书,自然会自然,又不失古意!
由于自个练中性笔临帖才三年,都是自己练习感悟。说的不妥的地方,请书友指正……下面附上几张自己临习的图片。
锥颖兄所指还是灵气的问题。灵性不简单,至少我自己目前还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准。但谈及既不失古意又流畅自然,抱庸确有一些粗浅的看法。
不失古意,就是以古人碑帖入字,法古人法,效古人技,工古人巧,这都需要大量的临摩与读悟。常看到有些朋友问及书法有无捷径可走,当人有,那就是过人的天赋――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明察秋毫的观察力,高度精准的摩仿力,举一反三的贯通力,睿智天纵的创新力,这些你有吗?我想99.99%的人都不会有。所以,要写出古意,必须以古为师,按古人的门道来写字,只有通过临帖与读帖这两个方法来实现。
流畅自然,以技法娴熟为基础。这个需要书写强度量度以及时间的积累,很多学书法时间不长的朋友在创作时,流畅自然是通病,因为此时的创作实质上仍是“集字背临”,没有脱尽临摹的影子。“无他,惟手熟耳”。不管是学唐法还是学宋意,不管是求妍还是取拙,自然流畅都取决于熟练度。
至于灵气,上篇文章已作浅述。灵气必须有充分的个性元素,且不能悖离基本法度任性胡来。从研学角度讲,灵气需要勤奋加天赋;从技法角度讲,灵气需要继承和创新,或者叫融塑,这个技巧的源头还是要在笔墨章法上下苦功夫。
抱庸浅谈,仅供参考。
朋友我给你推荐铅笔,马利牌的,2B4B都行,软硬合适,粗细变化丰富,顿挫使转牵丝比较自然,写出来的效果近似毛笔,而且投资少见效快,洁净,个人觉得比中性笔要好,但更难掌握一点。下面是我用铅笔粉笔写的字,您看如何?
感谢邀请:
中性笔,是我们写字用笔家族的一个新宠。在我们日常文字工作中使用的最多的一种用笔了。可以说,几乎替代了钢笔和圆球油笔。用这种笔写出自然而又有古意的硬笔书法作品有一定的难度,而一旦攻克了这个难关,则硬笔书法则有了一个新的天地。
中性笔,是中性墨水圆珠笔的简称,据说是日本人对笔的改造而成。这种笔按笔头类型、油墨色彩、结构等又可分为[_a***_]类型的中性笔。中性笔兼具自来水笔和油性圆珠笔的优点,书写手感舒适,油墨粘度较低,并增加容易润滑的物质,书写介质的粘度介于水性和油性之间,因而比普通油性圆珠笔更加顺滑,是油性圆珠笔的升级换代产品。中性笔笔尖尺寸大致分为1.0mm和0.5mm,最粗的可以达到1.2。硬笔书法,写出来很有骨感度的笔画是很容易的,而要写出来象毛笔字的那样有一定厚重感是很难的。所以,在用中性笔时,笔尖粗的才能体现出来毛笔的一些特性。
书法中的古意,一般是指有一定的古代书法审美定式的风范、典则。正如我们千百年来形成的道德规范,是历代社会几千年来不断的积累约定俗成的。生活在社会上的人们都要遵守,不按这个规矩行事,就会受到社会和大多数人的谴责;书法的书写规则也是这样,行笔之间,体现出的笔法,结构和气韵让人感到了离我们年代的久远和古雅。当今一些国展上,有人用了黄黄的纸,散淡的墨色以体现出看似有古意。但细细看看,他写出的那些作品,却没有古代的那些优秀作品的笔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古意呢?
“涉笔即古”,“饶有古意”。是众多的书法家一生的追求。要写出古意来,真不是那么容易。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理解古人的笔法和墨法。最好找几本古代的优秀法帖,认真地看细心的读。我们写硬笔,相应的可以找一些名家的小楷进行研究。如魏钟繇《墓田丙舍》,这个字帖用笔娴雅,字体风流,古意浓浓。赵孟頫著名的小楷作品,写于延估七年(1320年)的《汉汲黯传》。这是赵孟頫在67岁那年,书写的。看他写的从容不迫、一气呵成,风骨秀逸,平和简静。赵孟頫自称,他的书法“有唐人之遗风”“仿佛得其笔意”。其次是要经过长时间的临摹,在书写的技法上进行刻苦的训练。在实践中深入体会领悟书写之道和自然之道。具体的临帖过程应该是:一是摹帖。现在有许多的“摹帖”习这本,就是用透明的薄纸覆盖在字帖上,然后按底样描下来。书店有许多这样的摹帖本,买来自己认真的摹写。千万不要小看这过程,这是很重要的。摹写一段时间就会体会到原字体的古韵。二是对临。即面对着古代书法,按照作品的笔、墨、设色、章法,一丝不苟地照样写下来。三是意临。为求所学法帖的古意,不要求酷似,只取笔法,取其风格,追求神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硬笔楷书字体临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硬笔楷书字体临摹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