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体艺术欣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草书字体艺术欣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写的字大部分人不认识有用吗?
草书是"无用之用"的一种书体,最能痛快淋漓的张扬个性,切实表达书者情绪,并在龙飞凤舞的书写过程中,极尽节奏韵律之美和线条生动之美!对草书者而言,汉字书写的实用性已然成为笔下桎梏,所要追求的大有“高山流水”自觅知音的那份陶醉!可见,草书的有用无用之问,只能见仁见智了!
草书主要体现是它的艺术性,线条使转的优美,点画的灵性,就像舞蹈绘画一样,它传达给人的是作者在画面之外的东西,既有书写人酣畅淋漓的畅意,又有耐人寻味的意境感受联想,而其可读性则位于其次了。
草书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它是最能体现书写者个性的一种书体,其笔法以“使转"为主,在自由奔放的线条中呈现出龍飞凤舞之势!虽然草书大部分人不认识,这也不能否识它作为字的存在。
草书写的字大部分人不认识有用吗?书法中的草书字体,对于没有学习过草书辨识的人来讲,的确是不太容易识别。但是,识别不得跟有没有用这是两回事。就像我们普通大众对很多的高科技原理也是不认识,但并不妨碍我们使用高科技产品。同样的,虽然普通大众对于以草写字体来创作的书法作品,可能对其内容不甚明了,但是对整幅书法作品的美还是能感受到的。
图片:宋克草书
在中国的字体演变中,草书字体的出现是在隶书之后,其出现的时间约在汉代末期。有一种说法为汉末社会动荡,为了书写快捷,将隶书进行快写因而出现了章草。
草书一般分为章草和今草两种,但是也有人将它分为章草,狂草和今草三种。在草书中,今草也称为小草,狂草则称为大草。
在魏晋时期,因为一些原因,草书成为了士大夫阶层中常用的一种字体,从某种角度来讲,草书也是社会阶层的一种标志。
图片:皇象《急就章》
草书在现代的作用有两大点:
其一,是作为书法艺术中的一种字体,为书法创作者服务。
不认识的“字”产生不了“心理共鸣”!因此不认识的“字”等于无用!
只是这不认识的“字”在外形上有韵味、有美感、有能令人欣赏的“外在美”!这“外在美”、往往令人产生“内心美”!这好像看美女:只觉得她形象生动,至于性格、人品、是干什么的等等已经不重要了!
所以,草书的字虽然不认识(无用),但能在心里上泛起阵阵的美似乎也就是它的用处了!这种心理产生的美、其价值要远远高于对它的“认识”和“了解”!
书法传承,怎样去欣赏和创作一幅具有神***的草书作品?
书法的“篆、隶、楷、行、草”五体,每种书体都有各自的艺术风格,所以人们对每种书体的欣赏方式与创作方式都有所不同,毕竟各个书体的形态特征也不同,也就是和人一样长的不一样,脾气个性也不同,那么怎样去欣赏和创作一幅画具有神***的草书作品呢?
从外在的“形象”到内在的“神韵”,欣赏草书作品,
我们都知道,草书有章草、小草和狂草之分,其中狂草是小草之后最恣肆抒情的书法,简化连笔是草书最鲜明的形象特征,就像龙蛇飞舞一样,有曲线美,但并不是潦草粗俗,每个字体都有个“主体点画”让人辨别原本完整的字是什么意思,可以这么认为草书是最典型的线条艺术,
当熟悉草书的外在形象,可以认清它的原本形象特征之后,就要去学会欣赏它的内在情致,也就是神韵了,草书的神韵体现在墨法上,通常有神***的草书墨法都是浓淡润枯的,非常均衡,虽然草书字体结构笔画少,但一幅有神***的草书作品笔中有物,也就是“笔法、笔势、笔意”整体给人气韵生动、意境深远的感觉,从整体效果看简直就是一幅画作,
或许有人会疑惑,为什么写草书一定要有楷书、行草的基础呢?直接入门学习草书不可以吗?要很肯定的说,没有楷书、行书的基础就写草书容易放纵无法,原因是楷书笔画最全面完整,行书的书写速度又要比草书缓慢,笔画全面完整的楷书可以让笔法运用的更加完整全面,
书写速度相对缓慢的行书,可以锻炼稳中求胜的书写技法,这为草书的疾速打下了基础,比如,明代书法大家董其昌当初学习书法,就以颜真卿的楷书作品《多宝塔感应碑》入门学习的,之后才学习草书,古代书法家学习书法是讲究方式方法的,而不是一味的任性,有很多个理由可以说明写草书必须要有楷书、行书的扎实基础,要创作出一幅有神***的草书作品,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素养、审美情趣。
怎样欣赏或创作一幅神***的草书?
草书是书者经过基础功力的掌握下,而去学入草境。如草书简洁的符号,从古至今的演变出繁体为今体,好多今天简化版本的汉字,实际是古代草书符号,这种简而易懂的草字,习已成规,大家熟识能解读。因此今人书者写草从字的吸收上来说,容易的多,今体楷字,如何草就而使转,就凭每个书者用笔巧法了。
写草书强化笔质,也就是草字点画及线条性的丰腴咋样,决定着书作的水准如何。有人学怀素的硬瘦,有的学习张旭肥腴,各有特征,硬瘦有劲力,肥腴有妍妙。有不同书体入草,如隶入草,行入草,魏碑入草,一般是行书入草的多,从晋唐法备而入草书。
初学易入小草,神***者,孙过庭《书谱》,其笔意晋韵,讲究入草先由平正――险峻――平正,从孙过庭的草书字,实为有草符的行草类,适宜初学,性情与法具中庸,介于行草与小草之间,入草先行法多而意少,是谓“平正”阶段,后入“险峻”是谓驰笔抒意,稍有脱古法而进己笔意,发挥自己的灵犀之感,在此特别强调学草或其它,必有入己才情,伊始可少之,待臻后可多之。不可忽视个性化的彰显。否则个人之情怀及才性有可能泯然,失去丰富的个人之想像,也就失缺学书的意义,从而兴趣培养上有落景,故,时有的***会有奇妙迹象,得之几分草书之境。
到了草书险峻方有稍驻而缓心气,意气稍降,而从回归“平正”则有继续体验草法的致用,往复下去,会有进退之境,进则注入自己笔意,退则学其古技法。如此而求得草书的跌宕与起伏,有起落,有驻停,有驰缓,形成墨字节奏生焉。点画如音符,字与字大小即出错落,顿挫则有缓急,留待住笔锋,停得下意气,视为潺潺潺流水状,劲走疾驶,使转起伏宏宕夸张,视为骏马龙蛇状。
古典草书,各有特点,张旭狂草,怀素狂草,都是意大于法绳,可以说脱古法创新意的典型例子。狂草多为意多于法,故不善言草者,意法相害,善言草者,意法相成,草之意法,与篆隶正书之意法,有对待,有旁通,若让笔行之,本来就是草形了。因此正书的水准,篆隶的笔法,都可对草书的丰富有着极大的关联。平常看到一幅草书作,只要平庸,即掌握的其它书体有差,一般意气情性都涌趸,而线致笔画有弱,则失神落***。
从草书,初学躁动,劲力有足,而笔致差池,忽视了草书的刚柔相济,古人推崇刚柔相济乃得佳,笔画直就有刚劲,弯曲圆转则柔,轻重捺笔则显刚,首尾匀袅有美柔。一般笔锋曲折转折很容易看到,而轻重首尾不一般不见。
写草书映带游丝状,应该有度,不可一味重,则分主次,让人看幅草书作品,不能一眼望去,尽目为映带连丝,则掩字之主也,读草,读其字字形成的内涵,故字为主,其它游线仅为饰品而服务于字及点画。古言:主客分明,心手听令,字形实体主也,顾瞻行带客也。客过重可,主过轻不可。
草书境,深厚,想象丰富,尽得其奇,草无重复者,意性是也,古技古巧能达及,而意性而永远不可学入,故追求个性化,是草书至境,神***所归。
“草不若楷之正,楷不若篆之纯,然而草虽非古众体可兼,若庄以存正,纵以出奇。”这句话可道出了草书之境界,草为各体之综,草有庄重,草有奇特。妙莫测,大美也乃莫测,故神***。
学草书,不易过于急于求成,点滴积累,当然术有专攻,另当别论,若有直奔草字,而无墨绳,永不会写出神妙,如果有之,也算奇人奇迹。
就草书而言,绝大多数书法爱好者是可望而不可及。楷如立,行似走,草乃奔跑,是在深厚的书***底中深情发揮,使笔墨成为心灵舞蹈,点线表达思想的意蕴,是书法美学的升华。如何观赏,因人而定,内行有内行的看法,不甚懂者,只是走马观花。
再学十年八年才能谈敢不敢创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体艺术欣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体艺术欣赏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