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的字体研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楷书的字体研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教科书用字选欧楷?
学习书法首选唐楷,欧楷为唐楷之冠。中国的书法可以分为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四大门类,当然现代书法也把行书,甚至是行楷和行草书也作为独立的书体。其中,楷书分为晋楷和唐楷,因为 唐代楷书更加庄重、规范和典雅,所以初学书法一般从唐楷入门。
唐楷书法最有名气的当属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虞世南等,而欧阳询的欧楷应当是其中最受欢迎的。相比于其他唐楷书体,欧阳询的楷书以结构严谨、笔法细腻、线条流畅、字形优美而著称,尤其是欧阳询独创的险绝用笔,成为后世书家争相模仿的典范笔法。
欧楷书法内敛含蓄,中庸细腻,清丽雅致,完全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相比之下其他书家的楷书虽然也是独树一帜,但总感觉都有某个方面的不足之处,不符合我们文化里的阴阳相合。
我们现在中小学教科书中使用的字体多是欧体楷书,小学生一开始接触汉字就是欧楷,所以,很多书法培训机构或老师教授学生书法多是选择欧楷,大概也有同教科书字体同步的意思。其实,这样来教学生写字,不仅有利于孩子学书法,而且还可以提高孩子认字的积极性。这应该也是欧体楷书得到广泛普及的重要原因。
我们对楷书的认识标准为什么是唐碑的样式?
不应说“我们”,应该是指一些人。恕我直言,那些无限痴迷唐楷者,终究很难有大好的发展前途。
眼下,沉迷于苦练田楷的那些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在他们心目中,只有规矩、漂亮,即使是描画出来的,也颇感心满意足。殊不知,真正的艺术化书写技法并不是欧、颜、柳为代表的那种方正的楷书字体,而是魏碑,以及历代毛笔小楷,那才是楷法的发源地。
初学者从唐楷入手是正确的,但是,千万不要在唐楷这段路上长久徘徊,只要是书写技法熟练了,立即转型学习其他书体或字体。否则,死路一条。
从当今书法界那些田粉们的状态看,盲目崇拜,不学无术,孤陋寡闻,见识短浅……多么可悲?
任何一种书体都有其从衍变到成熟的过程,楷书是从隶书衍变过来的,在三国时期出现,到魏晋时期定型,真正成熟是在唐朝。至今,唐楷仍然是最高水平,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超越。唐楷又以欧阳询、颜真卿和柳公权为代表,后人又把元朝赵孟頫加上,统称为欧颜柳赵四大家。
一,欧体楷书
欧阳询的楷书当属唐楷之冠,欧楷又以《九成宫醴泉铭》为代表。欧体楷书瘦劲俊俏,典雅端庄,是历代喜欢清秀一派楷书的人必临的书体。当今书法大家范增、田蕴章、卢中南都是欧楷大家。
二,颜体楷书
颜真卿的楷书浑厚大气、雄壮端正,充满着阳刚气息,他的代表碑帖是《多宝塔碑》。已故著名书法家舒同就是写颜体的,后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被世人成为“舒体”。
三,柳体楷书
柳公权的楷书秀美端正,有棱有角,充满雅韵禅味,他的代表作是《玄秘塔碑》。
四,赵体楷书
赵孟頫的楷书源自二王体系,字籍扁平,多有连贯用笔,流畅舒展,更适合由楷书向行书过度的书写者临习。
一是文字统一的需求。书同文车同轨,是历朝的要求。要统一就得有标准,唐楷高度规范、笔画均匀,作为标准则易于推广。
二是书法高度的限制。书法并不是按直线上升的趋势发展的,而是不断起伏的。唐楷就是一个高峰,君不见草书更惨,刚刚开始流行草书的魏晋时期,啪地出来个二王,已经将草书写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后人要超越很难。为什么很难?笔一样纸一样墨也一样,古人今人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开始跑,工具并没有发展,后人比古人并没有优势。
三是书法法度的所在。中国书法重法度,人家日本变书道了,可见重心不同。书法的法度有很多都保存在楷书里,等待人们去发掘。
楷书的发展仍在继续。在硬笔代替毛笔的今天,大量的硬笔书法依然以写成和毛笔字一样为荣,用按压笔珠来达到粗细效果,工具已经变了观念依然未变,这是一个不好的导向。全国硬笔书法比赛获奖的,就是和毛笔写得一样的,越像越好,误导了当今楷书的长远发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的字体研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的字体研究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