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临摹推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临摹推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请问练行书,草书临谁的帖好?
学习行书,草书有很多好的碑帖,我觉得,学书法得有一个主导思想,不能什么都学。那么我们学习行书该如何选帖呢?
1、学二王
2、学宋人
宋代是行书的又一个高峰期,学宋人可以学宋四家,宋四家里面我认为先学米芾《蜀素帖》最好。为啥,米芾集古字出身,我们学米芾可以得到很多古人笔法,米芾书法蜀素帖比较规矩,这也很适合入门。
3、学颜
颜真卿的行书脱胎于王羲之,在继承中又有所创新,可以学祭侄稿,然后学争座位。
草书:
1、学二王系列草书
说一下我的经历吧。我起初谁的贴也没临,胡画。为什么?手僵呀,握笔指头僵,手腕僵,手还抖,下笔没轻重,找一些废报纸,胡画了一段时间,手不抖了,能控轻重了,然后又胡画了一段时间,感觉写毛笔字很熟练了,但那时普通家庭哪见过字帖?后来才接触到一些,看到什么帖一看就能写出来,象模象样,主要是笔受手控制了,手能随心。然后才是选帖,行书优先考虑文征明和赵孟頫的,先别挑王羲之的,先易后难,草书不用选,等你行书练到一定水平了,自己就知道草书选谁了。然后说硬笔,首选庞中华,因我我们平常人写字总是容易写歪扭,要么挤成一团,要么松松垮垮,庞中华的字专治这些毛病,并且容易学,用不了多久就能出效果,并且还存专门的描红帖,然后转换现在流行的,比如吴玉生,硬笔楷书帖多,行书没几家可选,都是靠自己领悟。
谢谢“悟空”的邀请!我想长话短说:大凡要写好行字,道先要下功天临摹楷字。只有这样写起行字来才能有扎实的功底,别无捷径可走。须知,金字塔的原理不是说说而矣。历朝历代大名鼎鼎的书法家不是从临摹楷字起步,并且在练习抄写名帖王羲之《蘭亭序-天下第一行书》,以及《千字文》等。至于草字,那是聚楷字和行字的大成,时间久而久之形成自己的风格独树一帜。柳公权楷书是这样,王羲之行书同样是这样;就是当代毛泽东六十年代蜚声海内外的扛鼎之作,横幅手卷行草诗词手迹《七律-长征》和《满江红-和郭沫若》也是这么一个过程。这叫做:水到渠成,功到自然成。
如果想临行书、草书的帖子,分别推荐以下两位书法家,供您选择。
梁诗正: 清朝最美行书
清雍正年间,有个风流探花,被誉为“当世书法奇才”,深得雍正皇帝喜爱。后又是乾隆的御用书法家,且很喜欢组织一些半官方的书法交流活动,所以被今人戏称为清朝的“书协官员”。他就是清朝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梁诗正。
梁诗正擅长书法。清人吴修在《昭代尺牍小传》称“诗正工书”。清人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书中说到梁诗正的书法:“公书初学柳成宫(柳公权),继参文(征明)、赵(孟頫),晚师颜(真卿)、李(北海)。”后人对梁诗正的书法评价很高,启功先生多次提起“二梁”(梁诗正和其子梁同书),启功先生的书法也受到梁诗正的影响。
梁诗正,字养仲,号芗林,浙江杭州人。雍正八年探花,官至东阁大学士,卒谥文庄。书法初学柳公权,继参赵孟頫、文徵明,晚师颜真卿、李邕。在王羲之《时雪快晴帖》后面有一幅跋作十分精彩,正是梁诗正行书跋作。
宋代时,楷书已成为一切书法技巧的基础。这对于行书来说,尚无大碍,但与草书的要求格格不入,所以书法家通常只能在草书和行书之间作一选择:精草书者少作行书,以行书知名者多不谙草书。这种态势一直延续到今天,但也有少数人越出常规,如王铎、傅山,但他们的草书、行书基本上各成家数,有时竟像是不同作者的作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临摹推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临摹推荐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