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青华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青华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湛字行书怎么写?
湛为形声字,氵为形,甚为声。(1)〈形〉清澈透明之意。如《游西池》:水木湛清华。(2)〈形〉露厚重之意。清·谢芳连《孟夏山中 晚坐》:石林湛雨气,山月连阳晖。(3)作为名词,湛还是一大姓氏。
晋 · 王羲之 · 普觉国师碑:
宋 · 米芾 · 蜀素帖:
元代赵孟頫
你见到的最美学校校名书法是什么?
分享一下广东省高校校名题写
华南理工大学:华工校长李元元先生题写
暨南大学:***元帅题写
华南师范大学:毛主席集字
南方科技大学:李政道先生题写
华南农业大学:***题写
深圳大学:***题写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集字
广东海洋大学:前广东省***卢瑞华题写
在我心目当中莫过于母校鲁迅美术学院了,气势宏大的门头上这六个大字对于我是最美最值得怀念的,它也是1938年建立于延安,***当时为美院题写的校名,具有着历史纪念意义。
什么是“清华简”,你了解多少?
最近这十年来,中国史学界、古文字学界乃至经学界中最广受关注、影响最大、也最重要莫过于“清华简”了。大名鼎鼎的“清华简”,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各个领域专家学者的一致关注和惊叹,相关研究已经成为最显赫的学问。那么这清华简究竟是何方宝贝呢?
“清华简”是“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简称。2008年7月15日,清华大学校友向母校捐赠了一批战国竹简,受到校方高度重视。清华大学立即组建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由李学勤先生出任主任并组织专家进行了清理、保护和拍照。10月14日,校方又邀考古学、古文字学方面的名家权威对这批竹简进行了观察鉴定。专家认为这批战国竹简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现,必将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等许多学科将会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清华简
根据专家研究和碳14的测定,这批竹简包括整支和残片共有2388枚,是战国中晚期文物(公元前300年上下),主要内容为经史类典籍,而且其中的大多数从未见于史书,是前所未见的珍贵史料,文献价值极高。根据研究还原,清华简原来应该在1700支以上,绝大多数竹简上都有文字,一般都比较精美整齐,保存良好,清晰可辨。少数竹简上还绘有图形,颜色相当鲜明。
【关于《竹书纪年》和《清华简》】“竹简”一词听起来年代久远,满怀求知若渴崇敬之心,建议请将“原著”通过有线、无线、多媒体公之于众,让古史爱好者一睹千年古书风***,到底是陶文、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行书、楷书,还是蝌蚪文写的著作,外行可以瞻仰至圣先贤大作,内行也可增长上古书法文意辨识能力,也可集思广益共研这两部著作的真伪,利国利民。
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被称为“清华简”。经碳14测定证实,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文物,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简的数量一共约有2500枚(包括少数残断简),在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为数较多。清华简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影响,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它们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 2008年7月,校友赵伟国向母校清华大学捐赠了2388枚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这批竹简由校友赵伟国从境外拍卖所得后捐赠给清华的。至于这批竹简的出土时间、流散过程,如今已不得而知。竹简上记录的“经、史”类书,大多数前所未见,曾任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的李学勤教授评价说,“这将极大地改变中国古史研究的面貌,价值难以估计”。 这批竹简于2008年7月15日被运到清华大学。校方立即组织专家,用3个月时间对它们进行了清理保护。据清理后统计,清华简中整简所占的比例很大,而且简上一般都有文字。 简的形制多种多样,最长的46厘米,最短的10厘米左右。简上的墨书文字出于不同书手,风格不尽一致,大多精整清晰。有少数简上还有红色的格线,即所谓“朱丝栏”。 2008年10月14日,清华大学邀请了李伯谦、裘锡圭等11位专家对这批竹简进行观察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这批战国竹简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现,必将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许多学科将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2008年10月14日,由11位专家组成的鉴定组得出结论:竹简的年代为战国中晚期,内容大多为前所未见的“经、史”类书。 为了印证这一论断,2008年底,北京大学加速器质普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这批简中的无字残片标本进行了AMS碳14年代测定,经树轮矫正后,得到的数据为公元前305加减30年,即战国中晚期之际,与由古文字学观察的结果基本一致。 另外,专家还请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对竹简残片的含水率做了测定,结果是400%,这是曾经在水中浸泡千年才有的结果,现代人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李学勤说:“我们大胆猜测一下,如果这批竹简出自湖北,它的制成年代是在白起伐楚(公元前278年)之前。”
如何评价荆霄鹏和赵贺新的硬笔书法?
赵贺新笔法甚得古意,楷书点画线条更刚劲规矩,结字上也更“欧”。荆霄鹏的硬笔楷书线条相对圆润,手写体的味道更浓些。其实荆霄鹏很全面,我认为他的毛笔行书更有味道。既然是论硬笔楷书,抱庸认为赵贺新比荆霄鹏略高一筹。
从单字上解构书法,通常有三个层次,一是点画俊朗,二是线条组构美观,三是点画与线条组构皆美观。荆霄鹏是第二个层次――线条组构美观,而鬼刀七是第三个层次――点画与线条组构皆美观。赵贺新的牛逼之处在于,硬笔的笔法可谓炉火纯青,点画几近完美,间架结构几乎无懈可击。
因此,就目前书法界硬笔欧楷的造诣来讲,鬼刀七可执牛耳,比荆霄鹏写得好,也比田英章写得好。建议有兴趣习练硬笔欧楷的朋友,可以更多的关注一下鬼刀七,他的硬笔欧楷更有货、更有料。
抱庸浅见,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荆霄鹏和赵贺新两人的书法各有特色,很难比较谁好谁次,不妨从他们的书体的影响力做一对比。
这两位书家都是当今硬坛的佼佼者,他们的书法根本上讲都是脱胎于欧体,赵曾苦练多家,荆霄鹏是当代名家田英章的入室***,二者都有所成就和建树。他们的硬笔书法结构都非常美观。
赵贺新的硬笔书法控笔能力十分强悍。这种感觉就像是用硬笔写出毛笔的感觉。此人使用中性笔,在硬笔书法里体现出毛笔的提按。写出来很漂亮,但是书写速度却十分慢,影响效率,不便于推而广之,并不适合日常的书写,可做书法爱好。楷书十分见功力,但行书略显逊色。
荆霄鹏和赵贺新算是同龄人,都是当前在硬笔书法领域比较活跃的书家。就名气来说,荆霄鹏作为田英章的入室***,还受聘为清华美院的书法老师,的确影响更大些。赵贺新习惯使用中性笔书写,在硬笔书法教育领域也颇有些名气。
就硬笔书法水准来说,我觉得荆霄鹏和赵贺新都具备比较扎实的功底。但是并非像书友们说的那样,误以为赵贺新也是田英章先生的徒弟。其实赵贺新早年是从邓散木的小楷入手,继而临习当代硬笔书法名家李洪川、顾仲安等人的范帖。从赵贺新现在的书风来看,应该从《灵飞经》中获益不少。
相较于荆霄鹏始终把田楷奉为圭臬,赵贺新的书风更为灵动,也显得更有个性。从这个角度来说,赵贺新硬笔书法的艺术底蕴相对还是要丰富一些。其实荆霄鹏作为田英章先生的得意***,的确已经把田楷练得形神皆备了,但同时也陷入了田楷的窠臼不能自拔,这无疑影响了他在书法艺术道路上的进一步发展。
客观地说,无论是荆霄鹏还是赵贺新,虽然都有着不错的书***底,并且悟性也都还不错,但是二人都有一个相同的缺陷,就是传统底蕴不足。凭他们对书法的理解能力,如果能深入传统经典法帖,不要怕影响当前的书写效果,不再固步自封,应该会在硬笔书法领域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现在早已不是当年庞中华先生倡导硬笔书法时风靡大江南北的时候了,整个书坛都已陷入了低谷。荆霄鹏和赵贺新能够在这个时候还坚持着硬笔书法教育和普及工作,是非常难得的事情。
都是田老师的门下***,功力了得,可惜路不对,等老了一定会后悔的,现在可以借此挣钱,以后他们的***就可以让他们无饭可吃,算是印刷机的人肉版!现在他们吃的就是田老师的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青华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青华行书字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