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教科书字体全部改草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教科书字体全部改草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果教科书字体全部改用草书会对教学和文化传播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是一个听上去有点挑战性的问题,我觉得很有探讨的必要,我个人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草书是中国书法的重要组成书体之一,是被公认为最难的、也是最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书体。有人说,如果把中国书法比作一顶皇冠,草书就是***上的那颗最大的最亮的宝石。
在中国书法发展的过程中,行书、隶书、楷书已经基本上逐渐扛起了教育及文化传播的主要功能,而草书、篆书基本上已经发展成纯粹的艺术形式,独立于书法体系之中,其中草书更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高度简化,甚至是符号化,完全失去传播文化知识、信息的功能。如今面对一幅草书作品,别说普通观赏者,就连书法圈里的人也很难立刻通读下来。
如果要让草书重新肩负起教学及文化传播的重任,存在以下三个严肃、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这方面的工作,我国老一辈书法家于右任先生、朱复戡先生等等前赴后继,都做过尝试,并推出过一些标准草书范本,但由于受关注程度仅限于书法爱好者,并没有推广到所有人群。
如果想要把草书引入教科书,那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系统学习草书,让全体国民都能够像现在熟悉楷书一样熟悉、辨识草书,这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恐怕需要至少一代人为之努力奋斗。
就算国家愿意动用人力、物力去大力推广草书,可是现在的书写习惯是从左向右,而且是横向书写,这些都与草书的风格相悖,如果一定要在教科书上出现草书,最多也只能够出现章草,但章草却只是草书的一小部分细分书体,还有今草、狂草又该如何处理呢?
兄弟,***设古代(元之前)有条件读书的人口有50%,其中学有源流有大量书籍可读之人估计能有10%?其中又兼攻书法又精草书的人估计寥寥无几。王羲之年代还为了普及草书辛辛苦苦编撰《草圣歌诀》、民国时代于右任也是大浪淘沙般著述《标准草书》,可想而知能认读草书的人有多少。说白了草书是书法家里最顶尖的一小撮人才能玩好的东东。其它不说了。
提出这等建议很有趣啊!
表面看呢!把教科书的字体都换成草书,这样所有都从小开始学习草书,这样发展下去对草书应该是非常有利的!
其实,这是只考虑有利的一面而忽略不利的片面思维方式。
草书规范吗?有人说,有啊!于右任就曾规范过草书,再以前的古人也有人规范过草书。是的!草书也有规范,甚至是王羲都曾规范过。规范了的草书可以成为规范的文字,甚至可以规范成符号,比如西方的文字。
但是,我们已经使用了数千年的规范文字是楷书。如果我们的古人不从草书过度到楷书,而一直进化草书,我们的文字可能真的有点像西方的符号文字了。只是,我们的民族没有走这条路。
那么,从现在开始成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那样做的话,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完成,不是不能完成,而是,有必要去这样做吗?这样做的利与弊那个大?仅仅为了全民学习草书,就这么兴师动众地大耗人力,物力,还有财力,这是一种只要孩子才能做出来的幼稚思想!
体味草书、标草的易识、普及的一个重要启示!这是让人们看到贯彻于右任标准草书“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原则,将标草普及到大众的重要、必要及其难点。
这是向人们提出了一个草书、标草写作的严肃话题:草书,是一种快捷的书写字体。但是,作为汉字的一种书写方式,如果要发挥文字功能,必须要考虑大家“易识”。
这里也想到,为什么于右任先生对标草的写作提出“三凡例”?
三个“凡例”,即:“凡简字之草体亦可***用”;“凡过于简单之字,不必作草”;“凡过于冷僻之字,可不作草”。——这是为标草的普及应用,提供了最现实而又与时俱进的指导方针。这更有利于标草面向大众快捷手书汉字,面向中华汉字改良的普及应用。
可见,若从“易识”、普及的角度看,标准草书的“标准”,也可以有两个,一是:经典标草的规范写法;二是:国家推行的、大众易识的国标汉字的规范写法。如果是普及,那更要注意大众能认得。
当然,以上主要讨论的是发挥文字功能的书写。至于作为艺术的草书,或许应该可以有书法家艺术美创造发挥的余地,或许“神仙能认得”也是可以的。但书家也要、也应考虑到、照顾到,以能让人可以领略其“美”且尽可能使人也能看出写的是什么字为好。否则可能也会让人留有遗憾吧。——当然,可以也不排除在一定语境下,部分字形随意发挥、变形很大,但因为有上下文,可以推知那是什么字,这或许也可以让读者接受。
练好了楷书、行书,然后就能写好草书吗?
练好了楷书、行书,然后就能写好草书吗?
关键是对这个“然后”作如何的理解。如果理解为自然而然地,不用再做别的努力,就能把草书写好,这个要给予否定的答案:不能写好草书。如果把“然后”理解为,写好前两种书体后,又对草书做了艰苦训练,那么,就可以给一个肯定的答案:能把草书写好。
人们常说甲书体是乙书体的基础。并进一步理解为,练了甲书体,自然乙书体也能写好了。这是一种单相思的愿望,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什么是基础?就像盖楼,地基打好了,就是盖楼的基础。但是想住楼,还要在基础上往上盖啊。你把盖楼的事省去了,基础本身是不能住的。
各种书体尽管互有联系,但是都要去练,不练哪一书体就不会哪一书体。不存在学会了甲书体,乙书体也就自然会了这种情况。但是,学会了甲书体,再学乙书体,可能更容易一些,更快一点。
所以学好了楷书和行书后,再经过草书的刻苦练习,才能写好草书。而学好楷书、行书后,等待自然就能写好草书是不现实的,但是学好了楷书、行书再练草书会比没练过前两种书体的,练草书会更顺利一些。
草书是五种书体中的一种。许多偏旁部首都已符号化,有些草字已完全独立于行书、楷书之外。不学草诀,不熟练草法就不会写草字。况且在笔法、墨法、章法上要比楷书、行书复杂得多。而且草书有强烈的抒情性,那笔势随着书者情绪如音乐旋律般流动。“草圣最为难,龙蛇擎笔端”,那翻飞舞动的线条给欣赏者如诗如画美的享受。没有高超的书写技艺,没有诗人般的情怀,草书是写不好的。
练好楷书,行书,不一定能写好草书。
楷书又名正楷,真书,正书。辞海说,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楷书的笔画独立,结构严谨,书写时笔笔运顿到位,笔笔整齐规矩,似正襟危坐的守法君子一般。
行书介于楷,草之间的字体,他的存在弥补了楷书慢而草书难于辨认的状况。
至于草书,其特点,存字之梗概,纵奔横逸,赴速急就,因其草创而就故其名,是字画省略,结构简便的字体。所以,草书基本以草书代码为字,省略极致,故习草书之人,有似重新学一种字体般。
至于草书书写,不仅简略而且变幻难测,书写时,往往忘乎所以,恣肆纵横,把一怀的情绪泼洒但绢素宣纸之间。更有身著草圣之誉的张旭与怀素把草书的狂纵燃至极致,当真是鬼神莫测,妙臻毫巔!
练好楷书,行书,就能写好草书吗?这个问题其实既简单又深奥!学生先谈谈自己的亲身体会吧与通同道分享😄从十几岁开始学习书法,应该算是专业,但曾为五斗米,而无可奈何走走停停,但喜爱不变,近三十年里,中国书法的理念一直都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对于书法的传承发展是件好事,因为书法是国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好事,20年前曾有几位先生提出学习书法应该从草书学起,但实践证明此理论站不住脚,因为,孩子都是从先学习爬,再学走,才可以跑😊,楷书是基础,毋庸置疑,如果没有楷书基础,行书写不好,草书更站不住脚,至于是开始的学习北碑还是唐楷,那就是以自己的喜好而论了,本人入手时学习的的是颜鲁公的《多宝塔》《颜勤礼碑》后来直接过度到周慧珺先生的楷书,然后学习隶书《礼器碑》《乙瑛碑》《石门颂》喜欢米芾开始学习《苕溪诗帖》《蜀素帖》王羲之《圣教序》等,后来迷上魏碑开始学习《张猛龙碑》《郑文公碑》《爨龙颜碑》《爨宝子碑》,期间开始学习孙过庭书谱,怀素,黄庭坚等,感悟最多的就是如果没有扎实的楷书基础,加快书写速度的行书是经不住推敲的,更何况艺术表现力更强的草书!!!所以无论是在单位,在家里临帖不断,这样基本功扎实后[_a***_]起作品才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学习传统,是根基,是永恒!……没有扎实的楷书,隶书,行书基本功是写不好草书的!如古代的王羲之,欧阳询,智永,黄庭坚,黄道周,王宠,赵之谦,近现代的沈伊默,启功等诸位***都是楷书行书有相当艺术高度,草书才能够独树一帜👃👃此乃个人拙见与大家共同享,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书法中的“草书”是一种什么字体?有哪些经典作品?
真佩服长篇大论者,几句能说明问题何必长篇?草书分章草,小草,大草(狂草),其诞生早于楷书和行书,至今能看到的著名墨迹作品有《平复帖》,《初月帖》,《寒食帖》,《书谱》,《智永草书千字文》等等。。。
书法五大字体楷,篆,行,草,隶,草书是其中的一种字体。草书分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草书章草代表作有皇象《急就章》,今草有王羲之巜初月》,《得示》等贴,狂草以张旭、怀素为代表。
草书是中国书体简化的极端,有着极强的艺术价值。
友问:书法中的“草书"是什么字体的问题?关于书法中的草书问题,大家朋友也讨论的非常热火,本人曾经陆续也发布过一些自我看法和评论。在这里作两点补充:
草书。完全区于书者个人感情的流露,宣泄无阻的情怀,展现才华意境的浪漫等等。如:张之,怀素的狂草,二王的行草等等书法。可以证明这一点。
草书,历来作为书法欣赏,不好认,也不好写。当代人写的草书法,绝大部分的书者来自传统模式写法。狂草书法,字无巨细,也无守亏。通篇格律豪放,张狂,流畅极至。通常认为,草书法无形但有律。字体显得古怪,奇特,古朴。从一般意义上来讲,行书法好认于行草,行草书法好认于狂草及章草。
草书是书法的主要书体之一,草书出现比较早,一般是认为出现在汉代。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章草是隶书的快写形式,今草是楷书的快写形式,今草又分为大草和小草。下面分别说一说几种草书的代表人物和经典作品。首先说说章草,章草出于隶书,保留了隶书的笔意,之所以叫章草,是因为汉章帝喜欢这种草书,代表书家有崔瑗、张芝、皇象、索靖等几位,下图是皇象《急就章》。
汉代以后的书法家有不少也喜欢章草,如赵孟頫、文征明等大家都有章草传世。
接着说说小草,小草伴随楷书出现,写小草的名家就太多了,二王、孙过庭、怀素、智永、赵孟頫等等等等,王羲之的《十七帖》、孙过庭《书谱》、怀素《小草千字文》等等等等,
再说说大草,又称狂草,狂草创始于唐朝,相传张旭是开山鼻祖,被称为“草圣”之称。狂草笔势连绵回绕,奔放活跃,大有驰骋不羁,一泻千里之势。狂草的名家也很多,还有怀素、黄庭坚、徐渭、文征明等等,
近现代草书大家也很多,明清有王铎、傅山,民国有于右任,我朝有毛泽东主席,有林散之。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草书是汉字的其中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草书是以点画作为基本符号来代替偏旁和字的某个部分,是最具有符号化特征的书体,草书的笔划之间相互连带呼应,是便于快捷书写和便于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主要代表作。。。急就章。。王羲之的《初月》《得示》张旭的《肚痛》怀素的《自叙帖》等等。。。
很多草书上的字我都不认识,从哪里入手学习才行?
草书也有法帖啊,如《草书千字文》《书法字典》等,除临帖外,背帖是关键,草书出了格,神仙也不识。所以背黙很重要,平时也要多观摩王羲之父子,米蒂,王鐸,黄庭坚等大家的作品,对你的草书学习是有帮助的!
所谓的草书符号,就是前人根据常用的、基本约定俗成的、符合草写规范的草书汉字,进行归类、总结出来的特定的书写符号,包括独体字、偏旁部首,以及组合规范。
举例说明:如下图,左边这个草书符号就代表“草字头”和“竹字头”,通常遇到这两种偏旁部首,草书中就可以用这一符号替代。
再比如:下面左边这个草书符号代表“虎字头”和“云字头”,通常遇到“虎字头”和“云字头”的字,草书中用这个符号替代即可。
可以说,学会草书符号,才能正确认识和书写草书,因此书书法爱好者是学习草书的必备功课。
1.大家好,我是兰亭书法日讲。非常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草书是一门独立的书体,有其独特的技法和审美!
2.现在有很多开始喜欢草书,因为草书的“草”,所以看起来草书更具有艺术性,同样也能更加糊弄外行人。不懂技法的人以为草书可以随意书写,其实不然!
草书之所以独立成一种单门的书体,必然有它独特的写法和法则!
3.历史上有很多草书大家,包括张旭、怀素、王羲之父子等等。他们的草书拿来给大家看,不懂书法的话恐怕很多人都不认识。但是书法的审美不能以个人认识不认识为标准!
根据我自身学习草书的经历,来分享一下我的经验给这位朋友。学习草书刚开始阶段,我们可以学习一下草诀百韵歌和智永的真草千字文。
为什么学习这两本字帖呢?因为初学草书,切勿贪多。我们应该先把独立的草字学会,不要求多,每天只要能记住一个草字即可。我也是按照草书***于右任的学书方法来学习的,确实有效所以推荐给大家。
其次,当我们把单字的草法学会以后再来成篇的临摹古代的经典法帖。例如王羲之的十七帖、怀素的自叙帖等等。练习成篇的字帖,可以锻炼字与字之间的连续性,也就是气韵的问题。
4.好了,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感觉有用的朋友帮忙点赞转发,如有异议下方留言!最后记得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教科书字体全部改草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教科书字体全部改草书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