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寿的草书字体写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寿的草书字体写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寿字在老三代玉器或青铜器上如何写?
说说在青铜器上的情况吧。
这涉及到一个概念,就是金文。
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当时的人们称铜为“金”,铜铸之器称作“吉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叫作金文、吉金文字。
青铜器中又以食器鼎、乐器钟为代表,所以“钟鼎”就成了青铜器的代名词,金文又被称为钟鼎文。
回到题主的问题,就是一个有关寿字金文写法的问题。只要找到一本金文字典,或者找一个在线的金文字典网站,就能找到寿字的各种金文写法。
不仅“寿”字,其他字也可用这样的方法查找。
推荐一本容庚的《金文编》,收录齐全,摹写的字据拓本或影印本为多,以西周到秦的金文为主。
△《金文编》 中华书局
首先明确一下,青铜器上任何纹饰是铸上去的,玉器上的的纹饰是琢磨上去的,当然都原于笔画与写。另外我见的玩艺很有限,只知这两种玩艺上的兽面纹何样,未见过带寿字的玩艺,青铜,玉器,对不住答不上来,不敢糊答,还请赐教,有一字之师之说,先谢过了。
收藏界说的“老三代”是指夏商周三代,其中周朝又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东周时期又包含“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据考证,寿字的运用,是从商代开始的,最早时还没有合乎规范的象形字出现,人们从甲骨文中借来一个"畴"字作为寿字,因此甲骨文中的寿字,便以"畴"字***借,见下图:
直到今天,上面这个符号,仍然是作为“寿”字符号,在百寿图和寿字纹上可见。
后来又借来一个"老"字会意("老"字意味着长寿),于是便取老字头,再覆盖在寿字之上,上边形意"老",下边形声"畴",组成了一个形声字。如下图:
怎样鉴别武中奇寿字书法?
鉴别字画真伪的真伪还是要对书画家有比较细致的了解,因为随着时间的积累和不断的学习,每位书画家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风格。而名人字画又很多伪作,所以要鉴别真伪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看:
1、各个价段的书写风格
由于学习的积累及性格修养的变化,各个阶段的风格也有所变化。
2、纸张的鉴别
纸张的质地及工艺在各个时代有所不同。
3、装潢鉴别
各个时代和各个地方的书画装潢有各自特色,可作为鉴别断代的***依据。
4、印章鉴别
印章的时代气息可从其形状、篆文、刻法、质地、印色等方面来看。
5、落款和题跋的鉴别
当年武中奇做书法艺术个人展览,要请一些书法名家题字,其中就包括启功。启功题下“力挽千钧体兼众派”的题词。
启功评价过武中奇的书法成就,看来是没有疑问的。接下来的疑问是,启功这个评价,是中肯准确,还是泛泛而谈的客气话呢?
感觉客气话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因为这个评价是应景而作,不能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人家办书法展览,总得说一些捧高的话,所以“力挽千钧体兼众派”客气话的水分就会多一些,精确中肯就要少一些。
武中奇的书法独树一帜,揉合了真、草、隶、篆等书体特点,尤其是在碑融草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其书法刚健质朴、紧中见放,气势开豁。这和他一生的处世相关。至于他的寿字,仿品太多,仿的水平越来越高,以至于都不知道真迹到底长什么样了,现在想收藏,更是难上加难。想单纯的以运笔,结构方面辨别,那些高仿品,一般的书者基本是辨别不出来的。必须结合专业的手段。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这幅“寿”字可以鉴定不是武中奇老师的真迹,是仿品,下面我会详细阐述原由。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武中奇老师,下图为武老师和武夫人的合照。
武中奇,书法家,山东长清人。曾任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武老师在书法上造诣很高,擅长各种书体,尤以草书见长,世称 “武体”,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幅字不是真迹。
首先我们看一下这幅字的印章。一般来说,用红色宣纸书写作品,印章一定不会用红色印泥,这样印章不明显。如果是在红纸上写字,盖章一般是在白纸上盖好后剪下印章部分,然后再贴到红纸上,这才是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一般书法爱好者都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何况是武中奇老师这样的大书法家呢?所以单凭这一点就可以鉴定不是武老师真迹。
然后我们看一下落款名字的书写,我们简单看一个“奇”字,下图左侧为武老师真迹落款,笔画挺直有力量。右图下侧两个竖笔笔画弯曲,随意游走,整体落款与武老师相比,功力欠缺。
下面我们来欣赏两幅武中奇老师的真迹“寿”字吧。
武老师的大字,用墨浓厚,字体厚重雄浑。笔画粗细变化,飞白效果明显,使得作品整体色彩浓淡交错,富有变化,这才是武老师真正的佳作。
以上见解纯属小编个人意见,如若有误,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寿的草书字体写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寿的草书字体写法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