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表现情绪的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表现情绪的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闻歌”书法两个字怎么写比较好?
“闻歌”这个名字很有意境,化用诗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而来,但这两个字却不好写。不过历代书法名家中有的写得非常精彩,给你介绍几种行草书写法,照着写就好了!
分别出自《元 · 赵孟頫 · 楚辞远游》、《元 · 赵孟頫 · 洛神赋》:
分别出自《宋 · 米芾 · 张都人帖》、《宋 · 米芾 · 苕溪诗帖》:
闻歌这两个字,应该是成语《闻歌起舞》中的两个字。《资治通鉴》:“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东晋时,祖逖和刘琨二人为好友,常常互相勉励,半夜听到鸡鸣就起床舞剑,后用来比喻志士及时奋发。
“闻歌”两个字应当用行书字体写为好,行书字不拘泥,闻歌起舞是动词语,比较适合行书字体。
"闻歌″书法两字如果行书竖写,可考虑"闻″字写成纵势,"歌″字写成横式。注意上下二字呼应承接。因为是少字书法,把笔画写厚重些,视觉效果较好。把支撑主体作用的主笔夸张突出。
二,古代名家"歌″字行书写法。
三,古代名家"闻″字隶书写法。
四,古代名家"歌″字隶书写法。
‘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每个字的写法其实会涉及到整个毛笔笔法以及结构的问题,从书体上来说,又有楷、行、草、隶、篆等,它们又各有区别,可以先从楷书、行楷或者隶书入手,基本的规律可以参考启功老师提的“黄金律”理论来指导,个人觉得笔法就是科学用笔的方法,是让毛笔的弹性得到合理的发挥、纸墨生发。
看心情,书法有时可以表达情绪起伏吗?
书法不是有时可以表达情绪起伏,是"分分钟"都必须进入表达情绪起伏的书写状态,这样书写出来的书法才能感动人,才够得上书法这门艺术。即使是在抄写张三李四的诗词小品,书者也必须读懂文字所表达的情愫,把整个心情给读进"涉乐方笑,言哀以叹"的心境,于是,情动意生,意驱笔动,意笔合一,进入手中有笔心中无笔的书写状态,通过运笔的抑扬顿挫,造就跌宕起伏的笔势和结体,以有形的书法,表达出作品的情绪起伏,这是书法艺术必有的书写常态,缺失这种书写常态,不算书法艺术,只是毛笔字。故因此,楷书由于书写法度森严,讲究一笔一划的起承转合,行笔缓慢,无法承受"表达情绪起伏"的变化,所以,楷书在"表达情绪起伏"方面显得难有作为,一般书家也舍弃对楷书的選择。
书法可以表达情绪起伏的,像心电图符号一样。以书东坡《寒食诗帖》为例作一解析。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第三年(1o82)年三月寒食所书,表达了悲凉.孤独的心情。他写前几行时心情较为平静,书写线条变化不大,字的大小对比也不强。随着书写的进展情绪被激发。笔画加重,奔放急促,象咆哮奔腾的黄河。字的大小对比强烈,节奏感强,结字紧密,把他那波浪起伏.压抑悲凉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节奏分为低.中.高.低几段,有人说书法是无声音乐,此话不***。这幅作品诗的意境和书法意境高度统一,是书法史上千古绝唱。
可以,但非高手莫属!
"书为心画,书法贵在抒写灵性,尤其是行草书的节奏,就是书法家情绪起伏的再现。
当我们书法水准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创作的书法作品就能很好的反映我们的心声,也就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冲破世俗的羁绊去描绘我们的书法艺术,书法旳最高境界在忘我,"忘我"意在放飞自我,”入妙神为远,书空意与俱"亦是书法家们创作时情绪起伏的写照,而行草书的节奏最能表达我们昂扬激越的情怀,纵观历代行草大家们的书作,无不至情至性,像王右军的不激不厉,颜鲁公的忠义愤发,苏东坡的奇古豪宕,米南宫的潇洒顿挫,王铎与傅山的纵逸不羁…无不把他们创作时的情绪融入于书法艺术之中,起伏的情绪与书法的节奏合二为一,达到了"心手双觞"忘我最高境界…
天下三大行书《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可以说都是作者情感的表达。正是当时的感情才成就了这么一件件的顶级作品。
没有感情的作品就像一潭死水,清风吹不起一点波纹,只有情感到了,书法才会生神***。蔡邕: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书法在汉代已成为自觉的、成熟的独立艺术,它由篆书发展到隶书、草书,抒情性已经比较突出。因此,汉末的蔡邕才得以在理论上加以总结。他把“书”解释为“散”,认为在挥毫泼墨时,要“先散怀抱,任情恣性”,这就是说,要孕育感情,进入强烈的书写境界,做到意在笔前,书在情后,他有提到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也不能佳,书写是自由的,不要依附于任何事情,要心无外物所累,才能上升到纯粹的精神境界,表现出优秀的佳作。
孙过庭抒情说最主要的观点,就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在书法美学思想史上,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他把书法看作象抒情诗、音乐一样,能充分传达书家的个性、感情,表达书家的喜怒哀乐。书法就是我们情感的外在形式,只有感情到了,真正的艺术也就诞生了。
其实不是起伏,是心境。甚至是写的内容决定了你的笔法和表现吧!
比如我写的雄狮,就要甩开来,尽量去表现一种雄厚和威猛。
再如扬帆远航四个字,杨要扬起来,帆要鼓起来!远近量洒脱,航就更要像个帆船的感觉
总之在写之前尽量找到种状态和意境
然后气定神闲的坐下来,抬笔写字,一挥而就了…
哪篇行书碑帖的内容是情绪激昂、踌躇满志的?
能把自己的激昂跌宕、悲愤难以自抑的情绪带入书法作品的首推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琅琊孝悌里(今山东临沂市费县诸满村)人。唐玄宗***二十二年(734年)考中进士,迁殿中侍御史,为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
安史之乱 ,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 “颜鲁公” 。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后为李希烈缢杀,终年77岁。
***年间安史之乱,颜真卿和其堂兄子侄率领义军抗击叛军。其侄子颜季明被判将史思明***,连带一家老小三十余口悉遭灭门之祸。
次年颜真卿遣人在河北一带找回侄子首级白骨,面对这种人间惨剧颜公悲愤交加,挥笔写下这篇千古祭文。
开篇之际颜公尚能字迹工整、大小一致,越往后来内心的情绪无法控制,字迹跌宕起伏、龙飞凤舞。甚至几近失控,多数地方写完后信笔涂抹,悲愤之情无法自拔。
就这样一篇看似行笔毫无章法甚至用笔方式近乎混乱的作品呈现在历史的面前。通篇行文中凝聚了颜真卿的难以自控的悲愤之情,从而成就了这篇在历史上可以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并驾齐驱的书法双子星座。
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极具个人个性和思想情绪的典型代表书法作品。
这狂草书法怎么样?
因您对书法有兴趣,且有一定基础,真心建议您能踏踏实实临帖,功夫精深时对狂草自然就有体悟,并且就能写出优美而有力量的作品!
我也在临帖,期共勉!也希望您及各同好多批评赐教,不胜感激🙏🙏🙏
这幅作品与前面发出的两幅问答是同一个人所写。因为笔法问题是你的作品关键点,也是致命的硬伤。因为养成的习气导致。必须深入临帖方可医,流畅有余,韵致不足。整体章法很紧凑,细节不入眼 。这次的字就是最后“近人”两字可观。其余的都有问题。单字看均不能抓人,线条没有质感,也就无生命可言。
对了下次别老说狂草,狂草的,因为除了心有可能有些狂,字写的也潦草外。它还真不是狂草。充其量算行草吧!狂草只有“颠张醉素”可以称之。
静心临帖吧!
——春风吹过天地春原创空间
欢迎你的支持鼓励!关注点赞!谢谢!
很流畅,没有造作的痕迹,是否符合诗词意境这个问题问得实在唐突,毛泽东无论什么诗词内容都是以书法体来书写,并没有刻意去追求什么意境用什么书法来表现其心情意境。书法就是把字写好,写得更有欣赏性就行了,不要胡扯什么以书法形式表达诗词意境,这样做会让书法这个大众艺术变得玄乎神秘,非常人可以触碰,从而落成为孤家寡人,也就无人问津了。
如何理解书法中的“气”?
书法中的气有多层意思。其一,指“气血”之气。源于中医理论。人体健康要靠”气血”在体内流动畅通。书法艺术常比作人体,讲究“气血畅通”、“行气连贯”。意思是在书写过程中,笔势(笔锋的运动趋势)要保持连贯,就像人体的气血在沿着一定的路线流动一样(书法中也叫“行气线”)。书法若行气不畅,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互不关联,就会出现生硬、呆板、状如算子的感觉。其二,气象之气:元代陈绎曾在翰林要诀.变法中说:”明窗几净,气自然清;笔墨不滞,气自然和;山水仙隐,气自然肃;珍怪豪杰,气自然奇;佳丽园池,气自然丽;造化上古,气自然古;幽贞闲适,气自然淡。八种交互为用,变化又无穷矣。”他阐述了环境、心情对书法大气象的影响。其三,书法的气格,即书气。人格对书法的气格有直接影响。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皆士之弃也。”刘熙载在这里讲得很具体。当然我们欣赏水平没这么高,人格对写字的影响这么细微的变化我们难以辨认出来。
书法中的“气”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包括整篇作品的用笔、结体、气韵及笔势,这种“气”源自书写着者内在的精神气质,唐代《书论》中都有“澄心静气”的要求,即书家在创作时内心平静与内家拳的练功心法一致,孙过庭《书谱》中有“五乖五合”的论述,只有在“心手相会”之际写出的作品才能有玄妙的神韵!
书法中的气是书写过程中所体现的气质、气度、力量!所体现的美感。
是字里[_a***_]留白、牵丝,看着是一笔下来却又非是一笔而成,有些合二为一,有些话里有话很深刻寓意,还有些如入目三分,使欣赏者感觉到作者在书写时似乎有股力量在涌动,感觉到字是活着的在雀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表现情绪的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表现情绪的草书字体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