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魏碑字体硬笔行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魏碑字体硬笔行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用长锋可以写魏碑吗?
长峰是可以写魏碑的
魏碑的金石气息比较浓,后经刀刻后,更显方劲,我们在写魏碑时,容易把魏碑写死。所以用长峰来写,恰好能把魏碑写得自然生动。写魏碑时,不能把力用死,将力用于笔豪,凝神于笔,用力于豪。用写帖的书写状态去写魏碑,写出的魏碑定会天真烂漫,生动有趣。
1、写魏碑用羊毫比较好,有很多书家多用长锋羊毫笔,因为魏碑金石气息比较浓,用软一点的可以中和一下,或是写的温和一点。
2、魏碑是北魏碑刻的统称,其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魏碑:顾名思义,它流传下来的形式主要是碑刻和拓片。魏碑原本也称北碑,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
魏碑是归类于楷书的一种书体,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其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是后世书法的一种楷模。康有为称魏碑有十美,概括了魏碑书法雄强、朴拙、自然天成的艺术特点。
共两大类:一类是佛教的造像题记,如《龙门二十品》。;一类是墓志铭如《元显儁》《元桢》《张猛龙》《张玄》等等千余种。魏碑中带有汉隶笔法,结体方严,笔画沉着,用笔险绝,跌宕雄浑。 康有为称魏碑有十美,概括了魏碑书法雄强、朴拙、自然天成的艺术特点。
学习魏碑,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笔意。魏碑用笔彼为讲究,方圆用笔要把握好,与“唐楷”纯中锋不同,有中有侧,要写出魏碑的风格、笔意,运笔转折要把握好。
2、笔势。“体兼隶楷”,“隶中有楷”,“楷中有隶”。魏碑产生的年代介于汉隶、唐楷之间,字中略带隶意。笔取横势,一般横宽于竖高。
3、笔力。雄强苍劲有力是魏碑的一大特色,下笔要力透于纸,不是一划而过,要凝神于笔,用力于毫。
视频加载中...
魏碑分为摩崖、墓志、碑碣、造像几类,它用笔多方,特别是墓志、造像类尤为明显,如《魏灵藏造像记》、《元桢墓志》等,因此写此类作品要选兼毫中锋笔为佳,至于长锋由于锋长毛软很难表现出方笔的特点少用为佳。当然像摩崖类魏碑如《石门铭》因其结字开张,用笔多含篆隶笔意,欲表现苍茫高古之象则可用长锋笔来表现。当然所有一切还得依个人习惯与审美表现去选择,所谓:"善书者不择笔"就是这个意思。
1、理论在前、实践在后。俗话说: 磨刀不误砍柴工,对于初学书法者,要系统学习书法理论,系统了解书体的演变过程。理论入门可以指导实践入门。
3、读贴背贴,识文会意。对于不易识别的篆书和草书,依据“释文”逐一对照,至少搞明白本贴文字内容;贴的字数有多有少,篇幅有长有短。短的要背下来,烂熟于心;长的即使不能全背,主要段落也要标记予以记下。
4、临碑帖动笔前调节心境。临帖是细致活,要有安静的环境,关键要心无旁骛,专心于此。一贴在左,有临写的欲望。
5、临魏碑要做为日课坚持。每天临碑帖字数可多可少,贵在每天掂掂笔,读碑贴,先找书写的感觉。切忌一日曝,十日寒。清人梁章钜说:凡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法帖为缘,无论何帖,皆足以范我笔力。
6、临魏碑前要做到“忘我”,临出来的字尽量做到“无我”。临碑帖不是复印,一开始,会无意中融入自己的书写习惯,这都很正常。关键要有”无我“的意识,学谁像谁。对于初学者,还要坚持不临帖不动笔,动笔也是一笔一字近原碑帖。
7、临魏碑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周慧珺写魏碑是用的长锋,效果不错,她写魏碑行书时,用的毛笔笔锋更长,是平时所用毛笔笔锋的二倍左右,书写难度很大,所以建议不要用太太长的那一种。中长就够了,用兼毫的,既含墨多又有弹性,易于表现魏碑刀刻味。
(周慧珺书法作品)
(周慧珺书法作品)
周慧珺用笔特征:
一、用刷字法,用笔速度快而沉着,万毫齐力。刚劲痛快。
二、用荡的笔法。用笔顶纸推进,由于有阻力,所以有颤笔出现,随着笔的提按顿挫,出现起伏震荡,苍茫浑厚的效果。
周慧珺谈"知白守黑″
她说:“字是点画组成,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虚实相生、相守、才成艺术品。″
(周慧珺书法作品)
魏碑《郑长猷造像》(见下图)
魏碑行书的代表人物?
魏碑行书,是清代杰出的金石书画家赵之谦的代表书体,赵之谦不仅开创了清代篆刻艺术和国画的新的流派,而且他的书法也独树一帜,其中最有代表的是他创造了魏碑行书。赵之谦早年潜心研习颜体,30岁以后,将精力转移到了魏碑方面,特别对始平公碑等更其精髓,钩捺抵送万毫齐力,便是他书写魏碑得准则。
这不仅从他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而且从他的印中也能体会到这一点。
同时他不墨守陈规一改行书只取二王的老路,大胆革新,开创了以魏碑体式笔法作行书的途径。
横画舒展,转折跌宕,侧锋取势取势妩媚多姿形成将魏碑和行书镕于一炉的别具一格的行书风貌。
刘熙载有论,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我们可以从赵之谦的魏碑行书中,体会他超凡的艺术才华。
中国硬笔行书排行?
一:中国当代艺术水准最高的硬笔书法家:楷书:刘惠浦(魏晋书风)、谢非墨、赵彦良(魏碑)行书:骆恒光、王正良、任平(全是浙派)草书:马明隶书:崔学路篆书:樊中岳
二:卢中南(欧楷)、田英章、丁谦可称得上是硬笔书法艺术。庞中华、席殊、司马彦这三位虽然名气很大,但我觉得称为“硬笔书法教育家”或授予“硬笔书法普及奖”比较合适。
硬笔行书,哪位老师的行书更适合日常书写?
我若说我的字实用性很强,会不会有赞同的?
我若说,大多的常用字,不同的风格的行书结构我都是尝试过、认真比较过,会不会有人相信?
甚至连每个回锋,每个笔画中的以繁代简,是否有出处,我都会为一个字查找几个资料,以确定是否可写。
再看书写是否顺势,实用性如何?辨识度如何?
除此之外,你若想写一手好字,你要明白几个道理:
一,结构要稳,重心要齐,笔画宜灵动。
则不但会有实用性,且满足大众审美最大公约数!――但是,新手不要追求灵动。
二,很多规范行书,其结构为了求得规范,和书者的日常行书是有一定差距的,有的差距还非常大。我只是努力把差距做到最小,至少是个追求!
三,追求实用性硬笔行书,要学的是结构,不能彻底抹煞的是自己的习性。
硬笔行书不像毛笔一样,风格多变,目前市面上能见到的硬笔书法字帖,其实相差不是太大。要想学硬笔行书的话,建议学习有传统书***底的老师的字,你去看看,跟谁比较对眼就选谁的。
庞中华和司马彦的字不建议学,这两位虽然是当初八十年代硬笔书法大潮中大红大紫的人物,但是随着民众的审美水平的提升,两位硬笔书法的先驱者就暴露出了他们技法单一,格调不高,缺乏传统书***底的弱点了。后来随着一些新的硬笔书家的出来,如吴玉生、顾仲安以及后来的田英章等人,这俩人的字帖也就渐渐失去了市场。
虽然题主的意思是不想成为硬笔书法家,只想把字写好看点,有这种想法的朋友应该很多。但是不管你的目的是不是成为书法家,其实练字都需要找本字帖临摹,这个过程不能少。如果说把字练到美观好看,算是硬笔书法的初级水平吧。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管目的如何,大家下的功夫都差不多。既然下的功夫差不多,那就找一个有传统书***底的老师的字练,练出来的字会更高雅一些。
下面介绍一些比较著名的硬笔书家:
沈鸿根(别号:江鸟)硬笔书法的老前辈了,软硬兼修,我上学时就学过他的字。现代新秀辈出,知道“江鸟”的人已经不多了,老一辈书家的魅力在于他们的字更有韵味,蕴含了更多的东西。目前市面上他的字帖应该很少了,他的字帖大多数是行草书。
钱沛云,1946年生,也是老一辈书法教育家,他的老师是任政老师(任政是沈伊默的***),因此起点较高。一辈子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很少去宣传自己,书法界受人尊敬的好老师,网上有他的教学***。他的硬笔行书好看、耐看也好学,但因为没有刻意宣传,一直没有热卖过。
卢中南,1950年生于武汉,中国著名书法家。是我非常尊敬和[_a***_]的当代书法家、楷书大家。软硬笔实力深厚,连以欧楷出名的田蕴章老师都对他的书法十分推崇。在南开大学教硬笔书法的时候,不用自己的,而用卢中南的硬笔楷书字帖。
田英章,1950年生,也是软硬兼修的书家,楷书功底非常深厚,以欧楷出名。他的硬笔行书流畅自然,写出来也非常的漂亮、耐看,各种字帖也是市面上最多的了,网上还有各种***教程,非常适合初学者学习。
顾仲安,1956年生,从小练毛笔书法,因此他的钢笔书法中蕴含了传统书法的神***,有书卷气、耐看,既有法度又不拘谨。他的硬笔行书风格独特,个人来说也非常喜欢他的字。
李放鸣,1957年生,令人尊敬的老书法家,讲究用笔,一招一式强调师承古法,硬笔也是追古、绝美。楷、行都极力推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魏碑字体硬笔行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魏碑字体硬笔行书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