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凝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凝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什么是书法的墨法美?
在书法中常常看到,听到“墨法”一说,“笔墨功夫”了得,说的就是书法或国画者水平高。
在孙过庭《书谱》中,论用墨的句子不多,如“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说的是检验用墨的干枯,湿润的不同,千古之下依然分明;“带燥方润,将浓遂枯”,说的是燥笔中含有润泽,浓墨中存有枯劲。
《书谱》中说的也不是十分的明了,当代有书家认为“墨法”在书法上没有那么“玄乎”,主要作用在于国画。
墨法是笔与墨的结合,展现于纸上的一种技法。目的是为了使作品中墨色出现浓与淡,枯与润的变化,给人视觉多变的美感。
墨须浓但不能凝,因为过于凝重则笔画呆板干涩,笔下点画拖行不开。墨须淡时而不死,死则伤神(墨过淡会伤神***)。浓淡相宜,燥润相杂才能出好效果,尤其在行,草书表现越明显。
正如《续书谱》中说:“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 我们在平日实作中应有所体验。
在行草书中有“飞白”一说,是由于蘸墨不足而出现局部的“燥”与“枯”的效果,在晋之前的汉代书家曾经努力追求过此艺术风格。
飞白效果图:
蘸墨过多会漫浸到点画之外
,被称为“湮墨”或“涨墨”
湮墨效果图:
湮墨 在晚明被一些书家所追求,如书家王铎,湮墨的效果如何?会不会是一种败笔呢?
引用,“浓墨具有庄重之美;淡墨具有淡雅之美;枯墨具有苍劲之美;润墨具有丰腴圆满之美”。
书法需要墨色的变化,需要墨色之美!
我所说的墨色美一定要与绘画的墨色美区别开来!绘画的墨色是随时需要用水去调节墨色,而书法不然,书法需要一次性地用水调节墨色,绝不能随时随地调节!
越是高超的书法家蘸一次墨写出的字也学多,这是功力深湛的原因,也是笔力雄强的象征!所以书法大家写一会墨就是墨色从浓到淡,从潤到枯到显现,也就是墨色之美!
这种墨色美事功力的象征!不是一般水平能达到的。有些人功力实在是达不到,转变思路去模仿画画的墨色手段。很可笑,也很***!
书法的过程就是“法度”的过程,何为“法度”呢?简单的说就是文化素养的修行,与其说“书法要有过多的技巧”,倒不如说“书法是无形胜有形的意境”,自古以来“笔墨纸砚”便是书法的工具,然而“笔墨纸砚”又可以当作是书法的理念精髓,所以掌握好书法的工具,字体就可以形美,悟透了书法的理念精髓,那么字体就可以神韵了,
书法的神韵可以理解成墨法之美,那什么是书法的墨法美呢?这看起来又简单又抽象,只是从字面理解的话,就如古人所说的“墨分五色”,但这五色却各分秋色,各有各的属性,因为书法的整体画面感是由“墨”来决定,
倘若“五色”都是同一种属性的话,那么就显示不出书法的含义了,过于单调就是纯粹的文字,没有被“加工”或是“升华”的文字,一个书法家的书法造诣都在其书法的墨法中体现出来,笔法体现的是书法的技术如何,笔意体现的是自身对书法的情怀如何,然而有技术并非有情怀,有情怀不一定技术卓越超凡,
其实真正意义上来讲“墨分五色”只有“一色”,因为创作时也只能用一种墨水嘛,字体的底蕴必须要“纯”,所以书法的墨法美是体现在“书法字体之上的墨韵效果”,简单理解就像深山里的雾气一样,给人仙境般的感觉,但这“墨韵雾气”是无法散去的,它凝聚在字体之上,
感谢邀请!!
墨法同样是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不可缺少的艺术环节,那么,到底什么是墨法之美了。
自古有墨分五色的说法,至于五色的说法,虽然存异,但是都能说明问题。
墨法之美,也是一种自然之美,起初,人们都是研墨创作,自然,每次的墨色就会存在差异,并且,每次蘸墨也会引起墨色的变化,将这种变化有艺术的组合在一起,就会呈现出关于墨法的美感,这就是墨法。
但是,现在大家几乎都用墨汁,这就会削弱墨法的美,但是,在实际创作中,大家会将清水和墨汁分开蘸取,这就有产生了墨色的变化,甚至,还出现了墨晕,有人专门借此创作,这也无可厚非。
但是,现在更多的墨法来自不断的安排,或者说可以为之,这个乐意倒是有违于书法的自然之道。
古人书法都是自然而然,只讲究笔法、点划、字法、行法、章法、神韵气势和笔、墨纸的质量优劣,作品中那些浓、淡、干(飞白)、湿等的现象都是在书写中,自然无意地流露出来的结果,绝无刻意讲究什么“墨法”。如若在书写时还刻意想着什么墨法的话,那么王羲之的《蘭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张旭的《古诗四贴》苏轼的《寒食贴》等神品佳作就根本不会产生出来了!书法中追求墨法实际上是一种做作行为,是对还是错不敢说,只有让后人去评定了。
草书中讲线条美,那么什么样的线条才能称为美?
什么样的草书线条美?草书因达情而常作使转,其使转而形成的线条,形成了牵连承接,或缠或绕,或牵丝气连,
那么线条的丰腴,富有变化,寓线条丰富多质感,才有美。俗言,弱软,为不强势又无柔态。线质须劲力取方折,柔美则有圆转。用毫杪至中锋达端肃,以偏斜之锋有妍姿,以缠绕显藤韧,以润墨行线达行云流水状。
线条到线质,是通过意法而致,无意不畅,无法不致,仅有线条无质感,无立体感,无姿态感,无遒劲之力,无韵味之态,皆,失法度,失意气。
通俗说,草书线质,构成了草书的筋脉,线条所形成势,就是气血之脉。韵从这里旭旭而冉冉,
线条写乱而失度,草之作品,因败笔而败矣。
我已经习惯答题得红包"欺骗"多次了。仍然还想答。草书中的线条,更准确一点就是使转形成的。不单字要附和草体的法度,还要附和章法的要求。每次我写一幅作品。最费时间的是章法。一言难尽啊。里面需要的知识太多。
我是简繁,学习草书好几年了,以我个人的视觉聊一聊草书的线条美。
昨天我写了一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我个人看来,书法确有其法度,而且法度非常重要,楷有楷法、行有行法、草有草法,书法艺术的美,不外乎就是线条艺术的美、篇幅布局的美、书家意境的美。
线条艺术的美更是着重体现在了草书里,那么什么样的线条才能体现出美感?
草书当流畅飘逸、不滞不凝,快如疾风劲草,慢则乌龟挡道,怎么讲?
书法是如何以静态的作品形式体现动态的笔墨意趣的?
从古人写字说起。古人书写工具就是毛笔,当然最先是用刀子刻(甲骨文)。并且从右向左书写,从上至下竖行。问题来啦,初学者为了防止字迹被擦抹,写字取斜势,这样写出来的字自然是斜着的,并且斜来斜去总想出行。楷书就算了,想办法不让斜出行,而行草,特别是狂草,很自然的自动拥挤或留白。古人写字在于实用,写的较快,不是一画或写一字一蘸墨。写行、草,尤其是写狂草,写至笔墨干。就拿怀素的《自叙帖》来说,他有些是一蘸墨写一行或多行,就会自然形成浓淡干湿。狂草艺术性最强,更能融入创作者性情在其中,字大的一字一行,小的如脚下的蚂蚁,什么密不透风,疏可跑马,上下连贯形成的字画天然变型,更是一种奇观,让后人无法超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凝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凝的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