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体作品及作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草书字体作品及作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字体代表人物?
怀素(737-799年),俗姓钱,字藏真,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代书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
张芝
张芝(?—约192年),字伯英,汉族,瓜州县(今属甘肃酒泉市)人,东汉著名书法家,被誉为“草圣”、“草书之祖”,其书法被誉为“一笔书”,与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并称“书中四贤”
张旭(685年?—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喜欢饮酒,世称“张颠”,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又与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其草书则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
草书是由楷书到行书,再由行书到草书演变而来的吗?为什么?
我个人认为草书是从行书而来,而行书是从楷书而来。原因是:楷书就像儿童刚开始站立,行书就是刚会走路,而草书就是跑步了,没有会走路,怎么也跑不了路!而楷书是开始造字的时候写的,一笔一划都要有规定,便于推广,而行书是在楷书基础上抄写上更快捷而有点沾连,草书是为了快速记事,在行书基础上而书写了。
如同人类的进化论!书体的衍变 大篆 小篆 隶书 魏碑 楷书 行书 草书 在古代碑帖里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来每个时期字体字型不断地衍化 比如 柳体的横钩的钩 借鉴的是魏碑钩的写法!欧体的竖弯钩 借鉴的隶书的写法 !行草也一样
中学的历史课本在这个问题上的表述是错误的,所以导致很多人认为书体演变的顺序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这是绝对不符合书法发展史的,正确的延边规律应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
草书形成于汉代,几乎是和隶书平行的书体。早期草书称之为隶草,实际上实际上夹杂着一些篆草的写法。章草属成熟的草书,由隶书发展而来,成熟于汉代,代表书家崔媛、杜度等。
东汉时期,章草进一步革新,发展成今草,代表书家如张芝。至东晋王羲之博***众长,今草进一步发展,《十七帖》即为今草最经典的代表作。至王献之发展为“一笔书”,也就是狂草的前身。
狂草于唐代成熟。草书在张旭、怀素等人的催动下,进一步发展,在王献之“一笔书”的基础上发展为“狂草”。
以上为草书的发展。
楷书是由汉隶逐渐发展而来的,魏晋时期大为流行。北魏多碑刻,其书体被称为魏碑。三国时期钟繇被誉为“楷书之祖”,钟繇楷书风格古朴,且具有传统文人气,这种写法被两晋文人所传承。楷书至唐代高度成熟,出现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大家。
如何看待刘洪彪的草书?
说实在话刘洪彪的作品几乎成了当前草书的风向标。入展好多草书作品多多少少有他的影子在,因为他是中国书协副主席兼草书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你不管怎么说他这不行那不行,圈内人还是不否认刘洪彪的草书水平代表着中国现当代书法的一个主要方向。
他曾数十次出任全国、全军书法展览评审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主任。刘洪彪在章法上主张什么,字法上有什么新的动向,总会引起书法界的一定重视,跟风现象比较严重,其影响力是非常大的。提出刘洪彪要把中国的草书带向什么地方还确实是个问题。
我觉得在整体上刘洪彪还是在将草书带上了一个传统基础上创新的路。刘的草书用笔是以中锋为主,同时兼有侧锋,这没有脱离传统的用笔方法。在章法上,刘的草书注重疏密关系,拉开了字与字之间距离,墨色的浓淡枯润走向了极致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但也在传统的法度之内,只是走到比较边缘的位置。
尽管刘的草书已经是到了较高水平,但其作品还有少许浮薄燥烈之气,也还不能同历史上的草书大家相比肩,但在当今书法界整体发展上,刘洪彪是走到了草书发展传承前面的,我期待着他能走得更远。
以狂草著名的刘洪彪,在当代书坛,确实够得上佼佼者。为他点赞。
点赞之后,把目光放远,放到整个草书(狂草)史上,刘还是差很远。正所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是时代造成的,非刘洪彪个人之错。我说过,这是一个廖化作先锋的书法整体矮化时代。
刘洪彪差距在哪?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随便拿出古代一位大家,比如黄庭坚,对比一下。见下图:
这一对比,发现刘洪彪草书起码有“四缺”。
二、行气缺连贯。
三、意蕴缺内涵。
四、圈子缺诤友。上面三点,读者自己对比判断,这“缺诤友”一点,要特别说明,看书画频道刘洪彪作品品评“雅集”,评说者,都在一味说好,没有一个是诤友,这很可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体作品及作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体作品及作者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