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书写顺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书写顺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三大行书”是名次排列?还是时间顺序排列?
天下三大行书的排列,第一第二第三…并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而是按其艺术成就、对后世书法发展的影响力,以及综合在艺术发展史上地位的一种评价。
只是三大行书恰好顺应了时间先后的排序而已。王羲之在晋代,颜真卿在唐,苏轼在宋。
天下第四行书是谁的作品呢?是王询《伯远帖》,王询是晋代人,但是没因为朝代比颜、苏早,而排在他们前面。天下第五行书是杨凝式《韭花帖》,杨疑式生于唐末五代,却也没因此排在苏轼《寒食帖》之前。因此三大行书主要是按其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影响力和艺术地位而言的。
那其在书法艺术史上的影响力和地位如何综合去评价呢?我们可作一个简单的分析…《兰亭序》是王羲之生平杰作,自南朝以来,被后人被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三百二十四字,每一个字都被王羲之创造出一个生命的形象,有筋骨血肉完足的丰躯,且赋予各字的秉性、精神、风仪、体态,而且丰富了笔法及章法,那是前无古人的创新!后来学习王羲之的出了很多伟大书法家,如智永、褚遂良、孙过庭…等等,就连第颜真卿也曾学过王羲之。后来…所有的徒子徒孙有所成就也遍地开花结果。柳公权又是学颜真卿的,而苏轼的书法又是从颜真卿出来的。
苏轼是宋代的大文豪,他不仅引领着当时的文风,还引领着整个宋朝书法走向尚意的书风,黄庭坚、米芾等也向他取经学习。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可见,“三大行书”以其成就和影响力的排序也的的确确名符其实!
纵观1800多年中国行书发展历史,建立了不朽地丰碑的是三个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
三大行书是按作品的笔法、章法造诣,所书内容和社会影响排名次,为历史书法大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公认并推为书法行书之圭臬。
十大丑书建立在无楷书就是錯!
书法艺术没有错,錯的是书法是艺术。
书法创新不是错,错的是凡新皆好!
宁丑毋媚没有错,錯的是宁丑毋美。
怪石以丑为美没有错,錯的是张冠李戴成了书法!
包容多元不是错,唐楷是印刷体就是錯!
允许流派存在不是错,说楷书不是书法就是错。
百花齐放没有错!錯的是唐楷审美疲劳!
最客观的说法其实是按照作者以及作品的艺术高低排的,第一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羲之是行书的集大成者,后世帖派书法家学习行书者,莫不从二王入手,兰亭序奠定了王羲之“书圣”的地位!第二颜真卿《祭侄文稿》,颜真卿书法学习二王,但是有所创新,他的行书比王羲之更厚重,磅礴,很有大唐气象!第三苏轼《黄州寒食帖》,苏轼我们都很熟悉,他的文学、绘画、书法都是一绝!诗词、文章、书法墨迹大量流传后世!这三大行书都是作者当时情感的流露,兰亭序对人生时光的感伤、祭侄文稿中颜真卿的悲愤痛心、黄州寒食帖中苏轼对黄州凄惨生活的悲哀与乐观…书以言志、言情、更是言心…
“天下三大行书”,即是按名次排的,又恰好也是从时间顺序排列的,所以人们容易混淆。但从书法水平角度来定论,应该以艺术成就和影响力来排名,才是正确的。历经千百年来,书法界一致公认了三大行书的排名。
天下三大行书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321-379),东晋书法大家的《兰亭集序》。
天下第二行书,是颜真卿(709-785),中唐书法大家的《祭侄文稿》。
天下第三行书,苏轼(1037-1101),北宋书法大家的《寒食帖》又叫《黄州寒食诗帖》。
在书法界又有《兰亭集序》章法天下第一;《祭侄文稿》章法天下第二;《寒食帖》章法天下第三之说。可见在书法鉴赏时,其中章法的重要性。
章法。是指在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明董其昌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
行书与楷书的笔顺有什么区别?
楷书与行书在笔顺原则上是相同的,但在写行书时为了书写的方便,有时笔顺“顺势”而为,打破了楷书书写的笔顺,一是借用草书的符号,二是为了书写的便利,三更好地展现了行书的特点。如: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中的王字:
米芾蜀素帖中的王字:楷书的王字应是先写二横后再写竖,但行书打破了楷书的笔顺,先写第一横后再写竖,后把第二横以一个圆转的符号代替。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王字在写行书时打破了楷书的笔顺。之所以如此安排,很明显是从草书而来。行书出现在草书之后,行书王字的写法与草书王字的写法差异并不大,只是草书更简约一些:
王羲之草书王的写法:
如果行书王字按楷书的笔顺先写二横再折上去写一竖,最后一笔又是一横,我们很快可以想到横画会机械地重复,而且不如第一横后再写竖来得自然顺手,第二横以一个圆转的形式也可以打破原来三横的重复,以体现书法的变化。
写行书打破楷书笔顺的例子并不是很多,古人如此安排,无疑更加丰富了书法的视觉感受与书写的便利,不得不佩服古人心灵手巧。
行书乃楷书之小伪。什么意思?就是楷书稍微的改动一点,就是行书。
我们在学习行书的时候,常常会犯的一个毛病,便是在运笔时笔不离纸不停顿的一气呵成。而在写楷书时又一点一画的慢写。前者过于油滑,后者失于板滞。都是书法之病态。
楷书的概念,在今天的人的认识中,是以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碑刻字帖中的字为楷书。这是楷书,的确没错。但这种楷书,是碑版楷书。它的应用范围在古代是专门用于碑铭记功,庙堂诰敕,官府政令行文等重要场合。其特点为端正严谨,工整庄重。我们现在练习这类楷书,总是不能够和行书合上拍。以致于产生楷书不是学习书法的基础这样的疑问。
其实,古人的楷书,还有一种。叫做“翰牍书”。如智永千字文,赵孟頫所有的楷书,这些类型的书体,书写灵活多变,趣韵生动。稍稍变动就是行书。是古时文人士大夫们日常书信交往,游翰戏墨时的字体。应用十分广泛。
从翰牍书过渡到行书,几乎不需要做专门的行书练习,纯粹的水到渠成。
把碑版楷书和翰牍书分清楚以后,对学习的方向和方法才能明确。由楷及行,由行及草,自然而然的触类旁通。
许多楷书的笔顺后人就是根据古人留下的文稿中推敲出来的,比如有字根据行书的游丝引带得知先写撇后写横,还有右字,但是因为许多当代书家认为,行书的基础是楷书,所以笔顺方面基本上是相通的,少数的,比如田字,楷书最后三笔是横竖横,而行书呢则是竖,然后两横
● 一、根据行书笔画、结构的特定“笔势”需要,行书的笔顺有别于楷书。二、同样的部件,楷书的笔顺相对固定,而行书则根据其不同的结构位置,变换笔顺。
——例如“王”字: 不同于楷书横、横、竖、横的笔顺,而是横、竖、横、横。这是由于行书横的短化和横竖合连的书写规律。为了书写简便和笔势连贯,短化的横与竖连写。
——独体字“耳”和“耳”字旁: “耳”不同于楷书横、竖、竖、横、横、横的笔顺,而是横、竖、横、横、横、竖。这是为了便于末笔向下引带送势,也使得行书体势纵展。 而“取”字的“耳”字旁的笔顺则与楷书相同:横、竖、竖、横、横、提。因为“耳”字旁在左边,末笔要向右上引带送势。
——“由”“典”等字: 为了使两横连笔连贯,下横收笔向左下引带,“由”“典”等字的笔顺往往是:横折后先写竖,而不同于楷书的先写里面的横、再写竖和横。
——————
(参见拙著《二王行书要领精讲》《米芾行书要领精讲》《王铎行书要领精讲》。江西美术出版社,2019。)
说几句楷书笔法吧,点划有八种有上点、下点、左点右点、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八种写法,八种用笔动作。永字八法共八笔但变化起来共六十四笔划。不包括转左笔划,则右笔划。
草书、行书、楷书和隶书出现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
谢谢邀请,您对书法顺序是对的,只有把传统的碑帖练的炉火纯青以后,才能求发展。书法不是写的越快就越好,写到一定时候慢才能体现书家掌控笔的功力,以下是茅健临摹《曹全碑》和《夏承碑》,已经他的一些书法
汉字形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现今字体(印刷体)。秦统一中国后,也统一了先前的文字,并整理出小篆这样的标准字体。
1.隶书(兴于战国晚期,成于西汉中期)。“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古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今隶)则是隶书的成熟字体。
2.草书(萌芽于汉,成熟于晋)。草书有章草与今草之分,章草带有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秦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
3.行书(东汉末年)。“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字体,出现于东汉末年,相传由刘德昇所创。
4.楷书(东汉后期)。“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包含了古隶的方正、今隶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如钟繇、欧阳询、颜真卿等碑帖之字,并一直沿用至今。
行书和楷书同时出现于东汉后期,因此其先后顺序为:“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和“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两种顺序都可以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书写顺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书写顺序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