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什么是小篆字体教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什么是小篆字体教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小篆体是什么意思?
小篆又叫做秦篆,是由大篆省改而来的一种字体。它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
《说文解字·叙》说:“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根据这种说法,似乎小篆是由李斯等少数人直接从大篆省改出来的一种字体。从出土的秦国文物来看,小篆是由大篆逐渐演变来的,两者之间并无截然分明的时代界限。大篆有些字也较繁复,书写不便,不符合社会发展对文字的要求,所以从春秋起就开始简化,到战国就明显加快,李斯等人不过是把社会上已经通行的小篆字体加以搜集整理,把它作为标准字体,向全社会推广而已。
秦代小篆文字资料流传下来的有泰山刻石、琅邪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以及无数秦量、秦权、诏版。东汉时许慎作《说文解字》,收集了小篆9353字。小篆产生年代虽然不早,数量却很大,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特殊地位,是古文字通向近代文字的桥梁。
小篆,是中国汉字的一种字体。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前222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从秦朝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因为其字体优美,颇有古风古韵,所以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 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标准,统一全国文字。篆体,又称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汉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削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角色。
篆体是汉字书体的一种。而小篆体是篆体的一种。
小篆的特点:
一是方正,结字多为长方形。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
为什么《说文解字》要用小篆书写?
我们没有系统学习汉字发展的朋友,会觉得篆字怎么还有“小篆”?难道还有小篆的大哥叫“大篆”?
别以为这是开了一个玩笑而已,不!还真有这么回事。那么《说文解字》咋不把小篆的大哥大篆解释解释,却只介绍了大篆它弟弟小篆呢?
当然,我们也有不少朋友是知道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
不过,甲骨文也是演进发展的,特别是甲骨文在周朝有一次较***展,春秋时代有了更大的发展,汉字越来越需要规范,所以汉字朝着方块、整齐的方向发展。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其中一项重要的统一标准,就是“书同文”。于是,按照秦国流行的文字样式统一了文字。这就是小篆。
秦始皇非常伟大,书同文的历史意义也很伟大。
但是,历史和现实却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秦始皇颁布的标准字“小篆”,并不是老百姓通用的书写文章,因为,秦朝研究流行隶书了。
现在,考古发现长沙秦简研究证明,秦代的下级官吏基本都是用隶书来记录日常事务的。比如写信,也是用隶书,而不是篆书。
那么,秦始皇颁布的小篆不是自然淘汰废除历史舞台了吗?
还真没有。虽然老百姓都用隶书写字交流,但是,基础教育系统的规范字仍然是篆书,而且是按照秦始皇颁布的“规范”来学习汉字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什么是小篆字体教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什么是小篆字体教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