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肃字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肃字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萧字有多少种写法?
萧,形声字。从艸,从肃,肃亦声。“肃”本义为“千针万孔”,转义为“孔眼密布”。“艹”与“肃”联合起来表示“一种叶子正面密布小凹点、背面密布绒毛的植物”。本义:一种叶子正反面像刺绣作品的草本植物。《说文解字》:萧,艾蒿也。
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在2013年中国四百名义大姓排名第30位,人口约936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9%。
1、唐 · 孙过庭 · 书谱
2、宋 · 苏轼 · 黄州寒食诗帖
“萧”是一个具有对称特性的字。关于对称美,在赫尔曼·外尔的《对称》一书里是这样描述的:对称的即意味着是非常匀称和协调的;而对称性则表示结合成整体的好几部分之间所具有的那种和谐性。优美是与对称性紧密相关的……,不管你把对称性定义得是宽还是窄,它一直都是人们长时期以来用以理解和建立秩序、优美和完善的一种概念。
【字形】篆 【构造】形声字。纂文从艹,肅声。隶变后 楷书写作蕭。如今简化作萧。本义《说文・迎部》:“萧,艾蒿也。从艸,肃声。”本义为艾蒿,即香蒿。
【演变】蒿,本义指艾蒿:彼***~兮,一日 不见,如三秋。引申为②冷落,没有生 气的样子:~然~瑟~索~条。由冷落又引申为③自甘寂寞,酒脱:~然物外。又借为“肃”,表示④肃敬:祸起~墙(臣民至此照壁皆肃然)。又用于“萧萧”,作象声词,表示风声,马叫声:风~~兮易水寒车辚辚,马~~
以下是我搜集到的部分变化样式。
下面是王铎的书法,我国书法变化丰富的特点可见一斑。这多是因字生形、因势生形的缘故吧。
欧阳询的行书《张翰帖》,你认为好在哪里?
欧阳询的行书《张翰帖》,好在哪里?
用欧阳询自己的话来回答,最好不过。他说:“肥则为纯,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张为奇,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筋骨精神,随其大小。不可头轻尾重,斜正如人,上称下载,东映西带,气宇融和,精神洒落。”
《张翰帖》,又名《季膺帖》《思鲈帖》。是欧阳询传世墨迹真迹。原为《史事帖》中的一篇。《史事帖》原有十帖。现存墨迹本仅余三筛。另外二篇分别为《仲尼梦奠帖》《卜商读书帖》。是学习研究欧阳询书法用笔的宝贵资料。
要说一件书法作品好在什么地方,首先你得喜欢它,了解它。就像喝酒一样。一个不会喝酒的人,你给他说茅台酒如何好,如何香,如何醇厚,如何美妙无方。当他听信了你的话尝试了一口,他会认为你说的都是骗人的。对一个不欣赏欧阳询行书作品的人,你把《张翰帖》说的再好,他也不会欣赏。
现在很多学欧体字的人,并不是去全面的学习欧阳询。而是以田英章的字当作了欧体去学习,田英章的行书并不是学习欧阳询的,他对欧阳询行书并不重视。以田英章的用笔,根本不可能把欧阳询行书劲利的风格写出来。而学田的人,又缺少对欧体行书的了解。看惯了工整的田楷,反倒觉得欧阳询行书不好。事实上,欧阳询行书,在张怀瓘《书断》中,在初唐时期是列在第一位的,比他的楷书更具魅力。
欧阳询书法初学王羲之,行书出于王献之。刚劲有势。与虞世南合称“欧虞”。著名的定武《兰亭序》,就是欧阳询所临。因为定武本》兰亭序》是石刻,大量的拓片比墨迹神龙本《兰亭序》的流传广泛的多。就是赵孟頫这样的大书法家,也只能学习欧阳询所临的定武《兰亭序》。
要知道《张翰帖》好在哪里,只有懂得欧阳询劲利险峻用笔的人,才能聊到他的妙处。
谢谢!欧阳询书法重法度,其行书张翰帖与卜商帖、梦奠帖以及行书千字文,用笔、结体和艺术风格都相类似,也与欧体楷书一脉形成。
张翰帖,墨迹本,因无落款,疑为摹本,但历来认为此帖具欧书风神,应为欧阳询所作。
此帖的艺术特点:
一、笔法在“二王”之间。欧体楷书用笔以内厭著称,而此帖,介于內厭、外拓之间,比卜商帖、梦奠帖以及行书千字文,笔法更加开张放松而灵动。
二、结体在保持欧体字形修长、刚劲挺拔之势;保持字体内部紧密,左收右放特点之基础上,字体大小随字而生,字距、行气的空间节奏明显,通篇短短10行,98字,字势、章法自然流畅,犹如兰亭序之美感。
三、历代评价甚高,宋微宗赵佶评此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并指出欧阳询“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面折庭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甚为恰当。
四、此帖具备欧楷笔法和结体精神,而且笔性更加灵动生势,结体更加自然圆厚,是为学欧楷***之帖,也是学行书的范本。
《张翰帖》也称《季鹰帖》,是欧阳询仅存的四件墨迹之一,十分珍贵。被称作天下十大行书之一。此帖排名第七。
欧阳询是初唐四家之一,博古通今,在书法上精通八体。尤擅长正书和行书,其书师法二王,并对汉隶和魏晋以来的楷法加以吸收,在隋碑朴茂峻整的基础上创立了欧体书法。
《张翰帖》的特点是字体修长,笔力刚动挺拔,风格险峻,精神流于笔端。宋徽宗赵佶在赏鉴之余评论此帖“笔法险峻,猛锐长驱”。
此帖为唐人钩填本,笔墨厚重,锋棱较差。但仍不失为行书珍品。
说起欧阳询的楷书,我们都知道,那是鼎鼎有名的。与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合称“楷书四大家”,因为楷书名气太大以至于欧阳询的行书了解的人不太多。而《张翰帖》就是欧阳询行书的代表作之一。
《张翰帖》全称《张翰思鲈帖》,也称《季鹰帖》,是欧阳询为张翰写的小传,书体是行楷。欧阳询的行书一般都字体偏修长,笔力与他的楷书一样刚劲挺拔,结体平正中见险绝,是欧体行书的精品,被后世誉为天下十大行书的第七。放大之后看,更显精彩。
欧阳询的此幅行书,字的重心都在左边,然后把某些笔画向右略显夸张的伸出,取势左低右高。在此帖上也留下了众多名家的题跋,对于我们欣赏此帖非常有帮助。
其中有瘦金书题跋一则,是宋徽宗赵佶在赏鉴之余写下的心得。他评此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并指出欧阳询“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面折庭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
欧阳询的行书还是二王一脉的延续,不过相对二王的行书,欧阳询的行书自己的特征十分鲜明,后世完全学习取法的并不多,大多数是学习欧阳询的险绝一面。
说实话,我自己并不是很喜欢欧阳询的行书的,但也有人十分喜欢这种风格,例如元末的杨维桢的书法就有着欧体行书的痕迹。
谢谢邀请!
最近有今日头条书友问我:“欧阳询的行书《张翰帖》,你认为好在哪里?”,我认为这本《张翰帖》是欧阳询难得一见的行书精品,其作品内容为:“張翰字季鷹,吳郡人,有清才,善屬文而縱任不拘,時人號之爲江東步兵。後謂同郡顧榮曰:天下紛紜,禍難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難。吾本山林間人,無望于時。子善以明防前,以智慮後。榮執其愴然,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鱸魚,遂命駕而歸。”
从《张翰帖》通篇来看,我个人觉得应该是一件行楷作品更合适。前面两行基本上就是典型的欧体楷书,从第三行开始到最后也是行楷书兼具的。
从《张翰帖》的结体看,一改王羲之一路方形而为瘦长劲筋含蓄的书风,清新而俊朗。从笔法上看还是王羲之一路的,所不同的是欧阳询的笔法是收中有放,放中有收,放的很有控制,这对欧阳询书风的形成至关重要。
从《张翰帖》的整体气象上看,不仅吸取了帖学的影响,同时其方俊的特点明显了受到碑的影响。可见欧阳询不愧为唐代大书家,能博***众长为已所用。
从《张翰帖》的书法风格上看,在整个书法历史长河里个性特别鲜明,既有别于欧阳询王羲之一路的行书书风,又有别于欧阳询同时代的书风。实际上欧阳询在王羲之一路的书法上下过很深的功夫,著名的定武兰亭就是由欧阳询摹写的。最难能可贵的是欧阳询能突破二王书风的藩篱,自出机杼,形成自己的行书书风,并影响后世。
《张翰帖》对唐以后的宋元的黄庭坚、杨维帧等,乃至于当代的书家都有深远的影响。
从当代著名作家茅盾(原名:沈雁冰)先生的书法作品(请参见我发的附图图片)看,茅盾书法风格的形成受到欧阳询《张翰帖》的影响颇深,可见茅盾先生在此帖上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以上仅是个人的一些浅薄见解,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在评论栏留言批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肃字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肃字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