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行书篆书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草书行书篆书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体演变顺序是什么?
书法字体发展先后顺序是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产生的时间顺序是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小篆是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隶书是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体宽扁,左右舒展,平衡对称,整齐均匀。
草书是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楷书是形成于东汉。字体方正,规矩严整。行书是开始盛行于晋代。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甲骨文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属于上古汉语。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出现。
中国的书法是由甲骨文开始的,甲骨文作为书法字体的一种,具有不容易识别,且已完全丧失实用性的弊端,虽然还具备有相当的艺术鉴赏性。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所以也称钟鼎文。青铜器分礼器和乐器两种,礼器的代表是“鼎”,乐器的代表是“钟”,产生于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
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大篆”主要是指“金文”、“籀文”、“秦统一前的六国地方文字”,而“小篆”则单指秦统一后的秦篆。大篆,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小篆,秦一同六国,公元前221年后。
隶书大致分为古隶、汉隶(包含八分)。古隶,公元前309年~公元前111年,汉隶,公元前180年后。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书法史的开篇肯定是仓颉造字。老祖宗仓颉所造的字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无从考证了。
现在能考证的最早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不属于书法范畴,但属于文字范畴。
往后应该是金文,就是刻在钟鼎器皿上的文字。
秦朝统一之前,秦国的原有文字属于大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实行书同文政策,命丞相李斯简化大篆,这就是小篆文字。
这期间,民间已经萌芽了早期隶书,这可以在“秦简”上得以体现。
至程邈,把民间流传的简化小篆整理出了隶书。这就是秦隶。
隶书还是有点复杂,秦国的王次仲整理出了“八分书”,就是取八分篆书二分隶书形成的新体书法。以后将隶书统称为八分书。
清篆和秦篆的结构有什么差别?
小篆,又称秦篆,是秦代的官方书体,笔画圆转匀称,粗细相等,偏旁的位置确定,字形简化。
秦篆的代表作品是秦代刻石,《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邪刻石》等结体匀称,字形统一,上下取纵势,笔法圆劲宛通,中锋用笔,藏头护尾,笔画委婉而刚劲,富于端庄美和肃穆气。
而清代乾隆、嘉庆年间,邓石如的出现,打破了篆书追求匀称光洁的风气,参以汉代篆额婉约灵动的书风,更以隶法入篆,终于让篆书出现重大突破。
邓的篆书字形长而略方,笔画流畅舒展,婉转中有纵逸之气。在他的影响下,一大批书家更是将隶书、楷书甚至草书的笔法融入篆书,让清代篆书出现提按、粗细、枯湿、浓淡等变化,增强了篆书的装饰性,极大地丰富了篆书的表现形式。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我们还是按照历史的进程来叙述吧。
秦篆,也称斯篆,因李斯而得名。李斯,也因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有真实姓名、而没有争议的书法家。
李斯的小篆,也称为玉箸篆、玉筋篆,因其笔画粗细一致,像玉筷子。李斯的真迹,现在能看到的,只有泰山刻石残存的几个字,也因历史的沧桑,不能看出其本来的面目。
这是宋拓本,还是比较清楚的
比较有名,并且清晰地,是宋人徐玄摹本的峄山刻石,但其笔画更接近于唐人李阳冰的篆书。
我曾多次谈及秦篆,更多的意味,不是书法,而是美术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在头条和问答中的相关文章),原因有二:
1、秦篆,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原因而创造的,是为了统一文字提供的一种标准字体。出于好认、规范的目的,而编制的,就如当代国家公布的标准字体是一个道理。
2、在一个文字以实用为目的的时代,出现一种特别不适合书写的字体,不是很能说明问题吗?秦篆,是五种字体中,唯一一种笔画没有提按的字体。大篆尚且笔画不均匀呢,单单出了秦篆这种写法,不奇怪吗?
被称为新世纪伟***现、改写秦代历史的重要书法作品的里耶秦简,应该给我的说法提供足够的证据。喜欢的朋友,可以自己详细了解一下里耶秦简。
为什么秦朝之后至清朝邓石如之前二千年,写篆书称得上大家的,只有李阳冰?除了秦朝短命之外,就是因为秦篆不适合书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行书篆书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行书篆书楷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