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中锋写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中锋写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人说楷书要笔笔中锋,行草书要中侧并用,那么怎样才能用好侧锋呢?
中锋与侧锋,不是绝对的。行草书中的中锋应用,不比楷书里的少,楷书中,也需要有侧锋的应用。
我们说的中锋行笔,那是行笔的一个阶段,没有包括起笔和收笔。中间行笔的过程,所有的书体都需要中锋。但是,任何书体的起笔,如果直接就以中锋下去,它的形态就是一个虚尖的形态。就要通过顿、挫、折、等笔法的组合,使笔画的虚尖变为实,使其厚重。一系列的动作,靠的是笔锋的侧转运行。楷书如果不用侧笔,怎么可能把起笔写结实呢?
楷书中的点,它的名称叫做“侧”。为什么要叫“侧”?侧下其笔,所以叫“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阅一下永字八法对“侧”的表述。点要侧锋起笔,竖画的起笔也是和点的一样。大家不妨把竖画用东西遮挡住,只留下竖画的头部出来,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侧”画。把这个“点”不收住,延续下去,就是竖画。如其他的策、掠、啄、磔、勒等笔画的起笔处,都需要有侧锋的配合,才能把笔画写结实。
所以,不要以为侧锋就是单薄、软弱的代名词。它是一种***性笔法。单纯的以中锋、侧锋去写,都是不完整的,都有缺陷。
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中、侧锋的应用。
起笔时,中锋行笔,要通过侧锋的***配合,才能转换成厚实的中锋。行笔时,如果不把笔锋调正,笔锋偏向的一侧,聚墨就要比另外一侧浓。有如砍刀一般厚薄不一致。起笔调锋过来以后,行笔时的笔锋就要平铺于纸面,也就是中锋行笔。才能有如锥界石,力透纸背的效果。
书体差异是外在的形。内在的书理,却是一致的。楷书需要侧锋,行书,草书也离不开侧锋。
题目中的说法是不对的,任何书体都不可能是笔笔中锋,而应该是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且草书对中锋的要求比楷书更高。
古人说,用笔之法,不外乎方圆,圆笔源自篆法,纯用中锋,以转为 主,便于作草;方笔肇于隶法,兼用侧锋,以折为主,便于作楷。
而行书则介乎于真草之间,动静结合,方圆并用,由是可知,用 笔的根本***是方圆中側,知乎此,则可入左右逢源之境。
侧锋的使用,很关键的一点是要明白,其发笔尖,收笔圆。在露锋入纸时,顺势落笔,此时已带偏侧之势。在收笔时,一定要将笔锋由偏转中。
只有将笔锋收归画中,才能八面出锋。若由偏到偏,由尖到尖,就是败笔。
中锋取劲,侧锋取妍,中侧兼用,方圆立现。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关于中锋侧锋的问题说法甚多,我认为道法自然,不要刻意追求什么锋,古语说毛笔因为软而奇怪生焉,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凡是过度讲究調锋的说法都是小道,纵观古代大家的法书,大都是以中锋为主以侧锋为辅,二者的转换则鬼斧神工,绝无雕琢之痕,在下就从不調锋,也不太在意笔法,就是一个临写,二十多年过去,欧楷也能入目,我处处遵循古代的书法家的书论,比如张旭告即将学成离师的颜真卿说,书法的核心是令其圆畅勿使拘銮,再如孙过庭书谱名言:心忘笔手忘书心手两忘方可通神!以上为在下一点点愚见,仅供书法爱好者们参考,我主页有我的书写视频,大家有兴趣可以关注一下,看看是不是自然而然的书写,有没有刻意的調锋,也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
如何在书法作品中分辨出中锋与侧锋?二者在书写过程中起着什么作用?
谢邀。中锋运笔,笔心行在点画正中线上,由于铺毫后,点画二旁受力平均,故运墨匀称,其效果则圆润而稳重。侧锋,就是用笔时,笔头的中心锋芒在点画的一侧。中锋取劲,侧锋取妍。总之,中锋侧锋有一圆一方,一藏一露之分,锋正则立骨,涵蕴气味,锋侧则神扬,外耀锋芒。一正一侧有相得益彰之妙。中锋写出的笔划有力度,书写时尽量用中锋,以中锋为主。
古人对用笔十分重视,明丰坊在《书诀》中说:“古人作篆、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
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篆则一毫不可侧也。”不过
,这亦仅大概而言。
根据笔锋在笔画中所处位置的不同,用笔方法有中锋、侧锋、偏锋之分。用笔的技巧就在于调节笔锋,使其恢复、保持圆锥体状态。
为使点画圆润,历来书家多主张“笔笔中锋”。因笔锋在点画中间运行时,墨汁顺笔尖流注而下,均匀渗开,达于四面,点画也就无上重下轻、上轻下重、左重右轻、左轻右重等缺点。因此,中锋乃书法之根本笔法。
写出的点画往往有轻重不匀,一边光一边毛等弊病。一般书家以偏锋为败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中锋写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中锋写法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