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王羲之楷书字体临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王羲之楷书字体临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临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临摹越像才算越好吗?
单就临帖而言,没错。有一个问题,自己看着像,其他人未必也看着像。外行人看着像,内行人看着就不像。但如果打着追求形似,弄得一点都不像,属于再创作。跟临帖不能同论。
当然不可否认,如果有能力临摹的越像肯定是越好,说明你基本掌握了王羲之的笔法。就像盖房子打好基础了以后主体就稳了,这样再学习其他古代碑帖也就得心应手。临帖初期要精临,忌范临。
在掌握一种碑帖后,再逐步学习其他碑帖。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风格。其实最终的目的是在掌握古人法则的情况下,有自己的影子在里面是最好的。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在山阴城(今浙江绍兴)的兰亭,饮酒作诗,曲水流觞,以诗会友,酒杯顺水而流,流到谁的跟前,谁就喝酒吟诗。聚会后编辑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书写序文手稿,曰《兰亭集序》。本人非常喜欢《兰亭集序》,反复练习也不能得知一二。我认为首先要临摹的像,这个像仅指的形似。像是提高水平的唯一的方式,如果能够模仿的以***乱真,帖子的每一个字会烂熟于心,这就离成功不远了。继承和临摹古人作品,应力求形似,神似,但不能丢开个人的风格。我认为只是像,还不是最终目的。像是为了以后的不像,模仿的像最终是个匠人,像了以后能够自成一家的就是艺术家。
这个关键是要看“好”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仅从临的像的目的来说,临摹的越像当然是越好。
如果是从书法学习的角度来说,临摹的像不像,或者说有多少比例像,其实是不太重要的,或者说它的重要性不是放在首位的。放在首位的应该是从兰亭序里去找到王羲之的用笔规律,结构特点,空间布局及审美理想。从这些角度出发,其实我们在临帖时是不可能完全临像的,只要找到了上述这些东西,临摹的像不像已经不怎么重要。
如果还能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审美取向,营造自己的书法风格,那就更好了。
现代书法名家孙晓云说过:"临摹好比是一块敲门砖,临习到什么水平,相对个人的书法创作便到什么水平″。
创作时所需的技法,只有通过临摹碑帖,才能领悟学到手,当然首先临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要越像才越好。
此帖笔法丰富,如写撇时,简化了楷书的藏头护尾,书写时直截了当,在收笔处挑出一个附钩,还有直撇出锋的,直撇藏锋的,兰叶撇,弧撇,平撇,竖撇等。
还应注意临习时撇的角度有多种,如果画一个座标系来分析,有从五度到九十度之间的都有。
捺画有的变为长点,有的变成长三角形,有的变成燕尾捺,有的变成其它笔形。
王羲之、赵孟頫、董其昌写《兰亭集序》用毫以全锋三分之一为度,这样笔毫弹性适中,才写出精细笔画,运转自如。
赵孟頫临写王羲之《兰亭集序》遒劲秀逸。(见下图。)
董其昌临写王羲之《兰亭集序》有淡远之美。(见下图。)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如可以把王羲之的《兰亭序》临摹的惟妙惟肖,再用其字创作书法作品,会得到什么评价?
题主所说的问题其实是书法中的集字创作。
史上最有名的集字作品是《圣教序》,那是怀仁和尚花了24年时间,从1500余件王羲之作品中收集拼凑而成。
而史上将集字这种创作方法使用最频繁、最成功的书法家,非米芾莫属,他曾自谦地说自己不会写字,只是集古人的字而已。
当然,集字说起来容易,真正运用起来其实很难,它需要考虑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避让等,以保证整件作品的气息连贯、风格一致。
以《圣教序》而言,虽是从1500余件作品中集成,但因作者书写的时间不同、心情不同等等,作品中还是有很多地方显得不连贯、不自然。
而从《兰亭序》中集字,其难度更大,因其字少,可选择的余地少。试想怀仁从1500多件作品中集成的《圣教序》,尚且有诸多缺陷,更何况区区一件《兰序序》?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谢谢悟空邀请,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自然属于上品;但你是临摹,纵然是微妙微肖,终属拿别人的东西,能评个“妙品”就不错了!
我会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学习书法的方式,或者说这是我们所有学习书法的人都应该竭力去达到的标准所在,但是,这不是一件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或者说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的作品。
这就好像我们说歌手进行演唱歌曲一样,他可以去翻唱别人的歌、翻唱别人的作品。但是那些作品终究是别人的歌曲,不是他自己的。就算他唱的再好,也终究是一个像录音机一样的模仿者,他没有为音乐做出真正的贡献,而是在重复别人的劳动。
真正可以为音乐、为艺术作出贡献的,是那些具有原创能力,写出、创作出属于自己东西的艺术家。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即便哪一天真的有这样一个人,可以模仿王羲之到惟妙惟肖,这也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用处和贡献。我们只能说他模仿能力很强,学习能力强。
这其实就牵扯到了一个艺术问题,即创新和继承的关系问题。我们都知道,对待艺术,我们要继承传统,还要推陈出新,也就是创新。但是其实这两句话基本上就是一个空话,没有什么用。就好像我们问一个人工作应该怎么做才能做出业绩,而他给出的答案就是好好做就能做出业绩,这样的回答当然没有办法帮我们在具体的情境下去解决相应的具体的问题,只是一个笼统地判断。
其实我们只要分析一下这句话,还是有一定的方法和启发的。
首先我们应该问这样一个问题,到底“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针对谁说的呢?有些人说针对的是传统和创新啊,但其实这里面我们实际上考虑的不是“继承”和“创新”这俩动词作用的对象是谁,而是想问这俩动作的发出者是谁,即是谁应该“继承传统”,是谁应该“推陈出新”?在何种情景和状态下进行呢?
这个问题可以做个试验。用电脑集字的方法,把《兰亭序》中的字集成你喜欢的另一篇文章,你看看会不会是一篇让人交口相赞的作品。
实际上已经有人这么做了。但效果并不能让人满意。为什么?因为字在书写时,上下间的字势是连贯的。你把《兰亭序》中的字一个一个搬运到另外的作品中,本来的上下关系却是搬不来的。虽然单身的字都惟妙惟肖,但是行气终止了,就成了松散的单字秀。
学习书法,学习的是他人的笔法,学会了笔法,还要学笔势。笔势明了,进而学疾涩,既能疾涩,务求变态。依势造形,形随势变。上下相承,气贯通篇。
形质是死的,只知在外形上着力的模仿,不通解笔势在作品中的贯穿,作品便呆滞生硬。记住了,学像了,是为取法,不是取形。不要理解成临帖时不临像 。这就更偏了。
谢谢悟空问答邀请!
首先,能够将《兰亭序》模仿得惟妙惟肖,是有相当书***力的了,一定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这一点值得肯定。也说明具有书法的天赋,有的人临习《兰亭序》,一辈子写不像。
其次,认识有一点问题。练习书法要讲从入帖到出帖,仅是写得像恐怕还不够。杨凝式的字和《兰亭序》并不像,却历来被认为是学王学得最到家的。
第三,当代人要搞书法创作,可以学习的楷模和可以吸收的营养更多,北碑、唐楷、宋四家以至于元明清民国书法都可以借鉴,虽然万变不离其宗,但更加丰富多彩。
第四,艺术最难能可贵的是个性和创造, 书法创作除了宗法继承,还应该苦心孤诣。
话说回来,其实学王能够写得惟妙惟肖相当不容易,但用于创作会被认为照搬,评价者却没有注意到有些人还没有入帖已经在想当然地“创新”——例如那些胡涂乱画的“丑书”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王羲之楷书字体临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王羲之楷书字体临摹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