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四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四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毛笔字帖有哪些名家?
行书毛笔字帖的名家有很多,以下是一些比较著名的人物:
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以行书见长,楷书也有一定造诣。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一生著作颇丰,以行书法帖最多,如《赤壁赋》、《寒食帖》等,其中,《寒食帖》更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怀仁《集王圣教序》:唐代行书碑刻,弘福寺僧怀仁集晋王羲之书。 序、记二文后,又刻玄奘所译《心经》及润色、镌、勒诸人职官姓名。威亨三年(672)立。 集字为碑始自怀仁,王氏书迹大都赖以此传。碑在陕西西安碑林,明清两代翻刻本颇多,存世以宋拓本居多,尚精良。临习此碑时不仅需要注意王书的秀逸雅致,以韵胜出,亦须指出其由于是刻帖,比墨迹则多方笔、折笔,力量感又胜一筹。另外,由于是集字成碑,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章法上的问题(行气不贯等),临习中可稍加调整。
王羲之《兰亭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王羲之撰并书。《兰亭序》又称《兰亭集序》《临河序》《禊贴》等。全文共28 行,324 字。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称。
这些毛笔字帖均能代表各自作者的书法艺术风格,各具特色,不妨尝试练习这些作品。
中国书法体兼五体,行书为什么赢得有些人最喜爱书体?
谢谢邀请,书体分为篆隶楷行草五体。篆书隶书楷书,在当时都是官方书体,只是书写速度慢。行书与楷书笔法相近,也可以说是楷书快写,是大众喜欢的原因之一。
我认为喜欢行书大致有四方面原因。其一是,行书的实用性强,官方民方都使用,而且适合各种场合;其二是,书写速度快,便于记录;其三是,通俗性、随意性强,大家都使用,技法与楷书相通,行法基本差不多,多出自二王笔法;其四是,观赏性强,比隶篆楷书整篇文章显得更有灵动性和飘逸感,在加上书者的书法技巧,有美不胜收的效果。
草书,因其去繁就简,书写速度更快,也有很多人喜欢。但没有行书普及广泛,是因其草法的独立性,局限于懂草书的人使用和观赏。
天下第一行书是某个特定环境下的产物,比如奉为第一行书是不是具有普遍性或是公认度,多数还是人们在朦朦胧胧中被公认了。什么叫第一?有统一标准么?恐怕没有,评判也许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吧。在这里我不认为第一代表的是名次,而是公众的认可度,其实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界定是很难的。甚至是不靠谱的。瞎说一通啊。
中国书法主要分真、草、隶、篆、行五体,篆字出现的时间最早,春秋、战国、秦以使用篆书为主,秦汉时期是隶书的只要使用时期,草书这个时期也出现了,楷书行书起源也较早,但是作为普遍使用的书体,主要在曹魏之后的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文化发展到了一个高峰,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士族将书法上升到艺术的高度,第一次在书法的审美上形成了自我认识,也就是后人说的晋人尚韵书风。晋代书法流传很多,但多为摹本和刻本,王珣《伯远帖》是仅存的晋人真迹之一,从帖中可见当时人们的书法风貌。
自晋代以后书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核心艺术,而行书则是书法艺术中最具有魅力的书体,没有之一。行书的地位之所以高于其他书体,一是表现力比较丰富,技法变化多端;二是行书比楷书灵活,比草书好认;三是经典作品多,***名家多。
东晋以后,唐虽重楷书,但行书大家也很多,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宋四家苏、黄、米、蔡皆为行书大家,并在前人基础上形成尚意书风。其中米芾对于后世的影响最大,可以说是除二王外最被世人喜爱的行书大家。
行书是各体中最得人喜爱的一种书体!它既实用,又美观。写起来便捷,看起来自然、活泼乃至潇洒,还容易辨认,既能记事又能抒情,行书有不激不厉的流动美,犹如音乐中如歌的行板!最有紧的是行书是楷书和草书最原始的基本功!行书在楷书和草书前!先有行书才有楷书!虽然近代众多学者看法不一。通过考古和我们书法文字书写时都是行书!你我手写都是用行书的!考古证明认为行书产生于楷书的同时或略早于楷书!行书的成文书家刘德昇最早推广行书。古隶时期的行书有浓厚的隶味行书!晋世以来,工书者多行书著名。昔钟元常善行押书,尔后王羲之、献之并造其极焉!"
自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以后行书更加广传,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韵高千古!大家以《兰亭序》为顶礼膜拜的杰作!成就了一代一代书家!更是历代书法爱好者学习行书的最佳范本!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四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四家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