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難行书字体手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難行书字体手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书法里“人”最难写?
初学书法都会有这样一个感觉就是笔画越少的字越难写,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我们的想法里往往是简单的字越好写才对,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其实这里涉及到技法和一些书法审美里的要求,下面我就从这两方面入手为您解答。
用笔对照少因此“人”字难写
在笔画多的字我们往往可以找到很多对比的地方,如笔画的位置,这些位置就关系到写出来的这个字是否有神***。有了对照下笔往往就更肯定也就会更大程度的将笔法进行重现,此其一。
用笔技法的不熟练导致“人”字写不好
人笔画就撇捺二笔,所以书法水平高的人往往顷刻而就,初学者便常常感觉一下笔就这里不对那里不对,究其根本就是笔法不熟练所致。因为“人”就二笔,对笔法熟练的话很清楚如何下笔如何安排撇的斜度和出捺的角度,这样就会使得写出来的字十分有神,就是不会难写。
缺少赋予“人”字的审美感受,因此难写
人字一般有两种审美感受,那就是厚重沉稳和灵动飘逸。喜欢写碑的人多大多喜欢将人字写的扎实,喜欢写行草的大多喜欢写的飘逸。而初学者往往对字缺乏审美感受力,因此常常囿于理法而少感受,这些是客观的。只不过在强调学习理法的同时还应该多入一些个人审美感受,这样的话字就就容易写活,也就不难写了。
总结人字难少只要是因为笔画少,缺少对照关系,所以难把握;其次是因为对笔法不熟练,导致书写困难;最后是因为缺乏自己的审美感受,因此字很难写活,就常有一种难写的感觉。
以上是个人浅见,欢迎各位老师交流。
本人写《圣教序》,感觉笔力不够,字不大气,各位能指点迷津吗?
习字非一日之功,要靠坚持,天长日久才能见功力。譬如开车,要开到一定的公里数,功到自然成。再譬如小孩刚学拿筷子,就是送不到嘴里面去,因为没有用筷子吃过,时间长了,就形成了肌肉记忆,自然而然就往嘴里送了!
从临写的《圣教序》看,正如你说的那样笔力不够,线质自然不佳,其问题出在侧锋运笔多,入笔顺锋多,几乎没有切笔入笔的笔法。改变了这几点,你的笔力自然而升。《圣教序》,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变“字,也叫既有法而又无法的书法。
从字迹上看你已经下了不少功夫,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值得肯定的是,你已经自觉地认识到了自身的问题,俗话说"旁观者清,当事者迷",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
下面谈点不一定恰当的看法,给你做个参考。
笔力问题,不在于用力越大越好,而在于中锋用笔。《圣教序》的字是历经数年集来的,是精典之精典,在用笔上,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方""圆"结合,几乎表现于每个字上。粗略地说,方就是侧锋的,圆即是中锋的表现。拜读了你的习作后,感觉侧锋多了些(扁线条)。加强读帖,注意中、侧峰的运用,定能上个台阶。
行书的结构中有一个"收放变化"的概念,非常重要。《圣教序》在字里、行间广泛运用。你意识到自己的字不大气,可能根源就在于此,该放的笔画未放开,与原帖比开张度不够,如:"其"、"莫"、"广"、"曠"等字的下部两点。二是有些字笔画不到位。如:"聖"字下部的王字、"空"字的穴头、"有"字的横撇等,建议在精微之处下翻苦工。
不会写毛笔字,直接学写行书适合吗?
可以的,但我们教学时都从楷书让学生开始,是因为楷书当中包含了中国书法当中的很多传统的点横竖撇捺等技法,最传统,最深刻,最踏实。相比之下,行书的基本功是建立在楷书的基础之上,增加一些活跃灵动的成分。通常讲求“稳中求变”,所以楷书自然就是开始阶段的必修课。一开始练行书并非不可以,所谓外行看门道,只要一个人心中有美感存在,写什么都能“好看”,但毕竟功力也在起很大作用,它会影响到每个字的结构、力度、布局等等方面。所以我的看法是,可以直接走行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難行书字体手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難行书字体手写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