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潇湘行书字体加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潇湘行书字体加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知道“托梁换柱”典故的来历吗?
谢谢悟空问答。在答问题之前,实在忍不住想说一些闲话,一看到托梁换柱,我就想起了郭德纲的相声—托妻献子的桥段,这段相声以夸张搞笑的口吻嘲讽了一些人一些事,个中曲由,我们不做评判,博得一乐足矣!
言归正传,托梁换柱的故事是这样的,商王帝乙,也就是商纣王帝辛的父亲,正在沫邑和大臣们商议国家大事,突然宫殿柱子因年久失修而折断,所有人都像热锅上的蚂蚁那般,没了头脑的乱跑,也根本来不及救商王,这时候只有帝辛站起来,两步跨过去,一把托住了即将折断的柱子,没有让宫殿变成倒塌,直到新的柱子运来,修葺好宫殿,帝辛才放手。大臣们都说帝辛扶大厦将倾,是国家栋梁之材,帝乙日后也是越来越喜欢帝辛,最后帝辛获得王位。这就是“托梁换柱”的来历。
帝辛不仅有“托梁换柱”的故事,据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记载,“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正义》引《帝王世纪》,“纣倒曳九牛,抚梁易柱”,可见帝辛的勇武并非完全是后人臆造了。
还有一个故事也能从侧面说明帝辛是个大力士。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帝辛有一个大臣叫恶来,他以勇力而闻名,也是一个大力士。传说恶来可以“手裂虎兕”,就是用手撕裂老虎和犀牛的皮,可见其也力大无穷。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延展回答这个问题:成语出处、传说故事、成语演变。
成语出处
“托梁换柱”一词首见记载于《帝王世纪》中。《帝王世纪》是西晋的皇甫谧所作,是最早记载三皇(伏羲、神农、皇帝)的史书。原文稍有不同,记为“纣倒曳九牛,抚梁易柱。”形容商纣王力气巨大,可以用手托起房梁换掉折断的柱子。
关于纣王的神力,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也曾记载:“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传说故事
据传说,商朝到了帝乙继位时已趋于衰落,帝乙在位末年迁都于沫(如今的河南鹤壁市淇县,商朝末年称为朝歌)。新迁国都,难免有些宫殿年久失修。当时,纣王帝辛还是王子,与其他兄弟一起随父帝乙在朝堂上和群臣议事。正议到一半,只听咔嚓一声,大殿的一根柱子拦腰折断,帝辛跳出抱住折断的柱子,托起了房梁,等护卫们换了新的柱子,才避免了一场惨剧的发生。也因此事,帝乙对帝辛另眼相待,最终册立帝辛为王位继承人。
成语演变
时过境迁,如今我们再用到这个成语,说得比较多的是“偷梁换柱”,语义也发生了改变: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代真,以劣代优。
偷梁换柱出自兵书《三十六计》当中第五套并战计中的一计。适用于敌我双方僵持不下的局面,做法是:多次诱导敌人改变部署,调开精锐兵力,等待敌人露出马脚,再趁机掌控局势。
另一个比较出名的应用此计的故事就是前段时间很火的《清平乐》当中的狸猫换太子***了。
关于偷梁换柱成语的来历有多种说法,我自己知道理解的出处说法来自于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七回:“偏偏凤姐想出一条偷梁换柱之计,自己也不好过潇湘馆来,竟未能少尽姊妹之情,真真可怜可叹”。王熙凤用偷梁换柱计策让薛宝钗代替林黛玉和贾宝玉拜堂成亲,制造了三个人的悲剧人生。用以***代真坑害了三个人。偷梁换柱,也指用偷换的方法,暗中改换事物的本质和内容,达到蒙混欺骗的目的。比如“偷天换日”、“偷龙换凤”、“调包计”等。历史上的此类***也不少。在始皇帝的秦朝就发生了这样的偷天换日,偷梁换柱的调包之事。,始皇帝驾崩后,宦官头儿赵高就成功***传圣旨偷梁换柱用胡亥代替扶苏制***诏书,扶持了傀儡胡亥登基,世称二世皇帝,后又制造了指鹿为马,最后把秦朝带向了灭亡。(图片来自网络)。
能托梁换柱首先得力气大,膂力过人,其次还得勇敢。
纣王帝辛就是这样的人。
纣王父亲当皇帝的时候 有一天他正在和下面臣子们议事,突然传来一阵咔嚓声,眼看着大殿的一个柱子就要折断。情况万分危急,如果大殿坍塌的话,君臣都要埋在下面。
关键时刻,有一人挺身而出,他迅速的抱起那柱子,用自己的身体支撑着大殿。
众人定睛一看,原来是帝辛也就是后来的纣王。他就这样托着柱子,一直坚持到众人换上一棵新的柱子。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纣王的本领。可惜他是亡国之君,空有一身本领,由于荒废朝政,最终葬送了天下,还饶上了自己的性命。
所以,治理国家不能靠匹夫之勇,要靠智慧和勤劳,回答完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潇湘行书字体加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潇湘行书字体加粗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