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又叫什么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草书又叫什么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有何历史文化?
中国书法发展史是一部不断探索并创新的历史,也是一部草书演变发展的历史。在所有书体中,草书尤其是狂草因难度极高而最能体现中国美学精神,只有草书才真正摆脱了实用性,而成为纯审美的观赏艺术。只有草书才能称“圣”,张芝是“草圣”,张旭是“草圣”。中国书法史上没有“篆圣”,没有“隶圣”,没有“楷圣”,没有“行圣”,只有“草圣”,可见狂草之难!这种纯线条力度、情感张力和时空转换的审美追求,使草书线条蕴含了无限生机和精神意向,在笔墨经营取舍与心灵才情律动之间奏出空间化了的流动乐音。
草书产生于汉初,有章草、今草和狂草的分别。狂草是草书中最为纵情狂放的一种,传为汉代张芝所创,字与字相连,常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张芝因《冠军》、《终年》等帖传达出夺人的审美个性和创造***,被冠以“草圣”。汉代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可见当时社会对狂草书法的热爱程度。
唐代张旭和怀素是狂草的杰出代表。狂草纵笔恣肆,锋芒毕露,通过挥毫构线来抒情达性,是人的精神自由解放的书法杰作,是书法理性与非理性统一中的“酒神精神”集中体现。这种阳刚之美的意境的完成是气势恢宏、界破空间的蛇行线的迹化,而这线条因情驰骋,大气盘旋,成为中国美学的线条狂“舞”的大美境界。
鉴于草书的大气盘旋和难度极高,一代代书法家都在寻找走进狂草的文化密码。于右任先生1931年起在国民书法教育中提倡草书,并潜心多年投入“标准草书”的实验。1944年于右任《百字令·题标准草书》中强调:“草书文字,是中华民族自强工具。甲骨而还增篆隶,各有悬针垂露。汉简流沙,唐经石窟,演进尤无数。章今狂在,沉埋久矣谁顾! 试问世界人民,寸阴能惜,急急缘何故?同此时间同此手,效率谁臻高度?符号神奇,髯翁发现,秘诀思传付。敬昭同志,来为学术开路。”
草书的风格?
草书,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不论年代,凡写的潦草的字都算作为草书。狭义的,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相区别。把汉代的草书称作章草。新体草书相对而言称作今草,其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正如李志敏所说:“临于池,酌于理,师于物,得于心,悟于象,然后始入草书妙境。 ”
草书由于字形太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不能像隶书取代篆文那样,取代隶书而成为主要的字体。
草书长什么样子?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不论年代,凡写的潦草的字都算作为草书。狭义的,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1]形成于汉代[2],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相区别。把汉代的草书称作章草。新体草书相对而言称作今草,其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正如李志敏所说:“临于池,酌于理,师于物,得于心,悟于象,然后始入草书妙境。 ”[3]
草书由于字形太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不能像隶书取代篆文那样,取代隶书而成为主要的字体。
汉字为什么没有从“草书”演化成字母型文字?
一是书写的格式,二是书写的工具,三是最重要的就是汉字的内涵,一个汉字可能有多层意思,不像字母只是组合在一起才有意思。而且汉字是由会意,象形组成的,其本身就是由简单的符号开始的,当然再不会回到符号的老路上去。
字母型文字就是拼音文字,而汉字从一开始就不是拼音文字,而是由象形文字发展成的表意文字,草书只是汉字形体上的简化,和拼音一点关系也没有,所以无论汉字书写形式如何变化,都不可能是拼音文字。
历史上写草书,多写半边,中国人喜完美、圆满,半边难传承,笔画更没可能。
所以***设问题不成立。日本人之所以拆了用,是以为很多年很多年以后可以骗后人:俺们日本人开始写草书的时候,中国人才开始用规规矩矩的方块字。可是,日本口语一旦与文字对照,就知道日本人用汉字,还欠缺一点什么,欠中国人一笔专利费。
汉字为什么没有从“草书”演化成字母型文字?
首先我们要梳理一下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过程,从而看看“草书”的父亲和儿子是谁。据目前已知的资料和考古出土的相关物件,我们可以比较准确的梳理出汉字的起源与发展的先后顺序。汉字从早期的刻画线条——发展到甲骨文——钟鼎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从隶书开始就两条腿走路了,一个方向是:隶书——楷书——行书。另外一个方向是:隶书——章草——大草、小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章草实际上是由隶书的快写和简写慢慢演变而来的。而章草进一步的快写、简写就形成了大草。也就是说,草书的父亲是隶书,但没有儿子,草书作为一种书体从出现那一刻就基本定型,只有一些小的变化,没有太多本质上变化!
其次是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不管哪一种书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线条。汉字完全是由线条构成,只有长短、曲直、粗细之分。而这些线条从出现的那一刻就有特殊的含义,基本上都代表着自然宇宙中的具体物象。因为汉字是象形表意文字,不是西方字母的表音符号。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场景、一个故事、一件具体的物象。
最后是因为汉字是象形表意文字,不是字母的表音符号。所有的线条不管在任何一种书体中,经过合理的腾挪、增减、断连都可以互换。都可以找到彼此。现在可以借助动画手段。把每一个汉字的前生今世都演绎的清清楚楚。其中我们能很清晰的看到笔划线条的腾挪、增减、断连的各种关系。同是更能明白每一个汉字后面是一个什么样场景,什么样故事,什么样的物象!
由于汉字这种独一无二的属性,决定了它一定是最高级的文明,也是最高级抽象艺术。不会向简单低级、没有艺术性的符号发展!
汉字为什么没有从“草书”演化成字母型文字?
中国古代的书写格式,是由上至下写。草书由上至下,笔势能够贯穿,而由左至右的横写,则无法连接。字母由左至右的书写格式能连接贯通,但由上至下便不能。
连贯很重要吗?是的。在手写的年代,书写连贯,能够快速的书写,节约大量的时间,提高办事效率。文字一步一步的简化,就是为了提高书写速度。那么现在的汉字也是由左至右的横写,为什么不变化成字母呢?前面就说过,草书横着写无法使笔势贯穿。因为造字之始,就是按竖写的格式设计的。
有人会说,日本人不是做到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日文的确使用了草字符号做他们的文字,但并非字母。它仍然是独立的字符,和西方拉丁字母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文横写的格式,是六十年代才开始的,五十年代以前的出版物,仍然是竖式。在六十年代,硬笔已经完全取代了毛笔,毛笔的神韵,是硬邦邦的硬笔无法体现出来的。很少有人用硬笔来写草书。草书基本上退出了大家的日常书写。识草的人,只局限在很少的一部分书法家中,怎么可能把认知度很低的字体改革为大众都不认识的字呢?当时国家正致力于扫盲,这么一改,盲没有扫成,让本来识文抓字的人又成了文盲。你说能改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又叫什么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又叫什么字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