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乾隆草书字体在线转换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乾隆草书字体在线转换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乾隆书法是什么体?
书法字体有行、草、楷、隶、篆;古代各家书体,如颜体字,柳体字,王羲之行书、董其昌字体等数十名家字体。乾隆皇帝最喜武长体。
乾隆一生都在追求古人的书法意韵,尤其推崇赵子昂的书法,因此乾隆的书法也有着赵体的姿媚,也有着赵体的飘逸之感。乾隆的楷书工整端庄,形成了一种华贵典雅的特色。
凭良心讲,乾隆的书法水平到底怎么样?
不懂书法,但看过哈佛学者研究乾隆的代表作《乾隆帝》,书里有谈到乾隆的个人爱好、文化修养。
最近几年,因网上diss乾隆的帖子越来越多,乾隆的形象日趋黑化,一是治国才能没法和康熙比,二是艺术审美比雍正土,再加上乾隆活得太久了,当皇帝时间名义上只60年,世纪上还有3年太上皇时间,就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最近央视的一档关于国宝的节目,又将乾隆的文化修养、审美水平炒成了热点话题。
其实咱们不能因为乾隆自吹自擂过,或者说他乱涂乱盖章文武,就一棍子打死乾隆这个人本身的才能及艺术修养。
乾隆无论是写诗、作画、棋艺还是书法,可能都算不算两千年中国文人的最顶尖人才,但起码也是站在文化阵营前面的人才吧。就说乾隆的书法,大概除了写诗,书法就是乾隆最热衷也最自信的了。乾隆从很早就开始练习书法,一辈子坚持此爱好,特别是楷书四大家之一、元代书法***赵孟頫,乾隆几乎就是他的脑残粉。从年少时,乾隆就开始学赵孟頫的字,练得久了,便声称自己是赵孟頫的隔代传人。说实话,乾隆的字离赵孟頫肯定是太远了。但艺术这事儿,有时候勤奋是一回事儿,能成为顶尖人才,或者说自成一家,乃至说开宗立派,那得是几百年才出一个吧,比如宋徽宗的字好,但这跟人家宋徽宗的天分有关。
不过,作为天子,就算他写得再差,就算他有自知之明,也难抵挡周围人阿谀吹捧的迷惑,乾隆大概是对自己的书法很自信,走到哪儿就在哪儿题字,今天全国那些著名的风景点,特别是运河沿岸的、江南一带的,什么济南的趵突泉、镇江的北固山、无锡的寄畅园,差不多都能看到乾隆的御笔。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乾隆这么不珍惜自己的墨宝,就算写得不算差,也烂大街了。
康雍乾三帝中,乾隆帝享年88岁(1711-1799),远超父祖。加之其对汉文化的喜爱几近痴迷,写诗成性,挥毫成癖,因此乾隆帝所留书作之多冠绝历代帝王,据说存世墨迹仅故宫博物院就藏有2000多幅。但书法往往是以“贵精不贵繁”来彰显价值,所以讲求数量的结果便是容易导致质量的参差不齐。
乾隆善楷书、行书和行草书,未见有篆书、隶书传世。他的书法师承,不见文献记载,但从其传世作品看,早年学的是其祖父康熙。而康熙帝的字受其老师沈荃的指导,康熙曾言“沈荃教朕字尽六十年弗衰”。沈荃的书法则师法董其昌和米芾,上溯至晋唐诸家,故乾隆帝早年之书,较多地受到董、米、钟、王的影响应该是可信的。约中年以后,乾隆帝酷爱赵孟的字。在他的影响下,清中期的书风从尚董转为崇赵。乾隆帝不仅大力提倡群臣学赵书,而且自己也临仿不息,力求肖似。
从乾隆帝中后期传世之作分析,他的书法确实有赵字的秀媚之体、流润之笔和飘逸之韵,虽然乾隆帝各体兼能,但既无法游刃其间,又难将某一体发挥至极,难免让人对其颇有微词,马宗霍先生就曾对此论述说:“高宗(即乾隆帝)袭父祖之余烈,天下晏安,因得栖情翰墨,纵意游览,每至一处,必作诗纪胜,御书刻石,其书圆润秀发,盖仿松雪,惟千字一律,略无变化,虽饶承平之象,终少雄武之风。”。今日在研究乾隆帝的书法时,人们往往会认为:“乾隆皇帝喜欢写字,但很少有人称其为书法家。从书法艺术角度来看,他的字平整规格而缺乏才气,他仰慕魏晋的二王却少有大家的气度风范,追摹元代赵孟兆頁而无赵字的雍容姿媚,临习明代董其昌而乏董字的平淡天真。”对照乾隆帝大量的传世书法来看,这种印象能够进一步加深。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乾隆之书实有不足之处,缺少变化是乾隆之书最大的弱点,“惟千字一律,略无变化,虽饶承平之象,终少威武之风”(《岳楼笔谈》)。但由于“字画以人贵”,乾隆毕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法家,对于这样一位自古罕有的皇帝书家,其作品自然有着与一般名家书法所不同的独特价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乾隆草书字体在线转换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乾隆草书字体在线转换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