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怀素草书字体转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怀素草书字体转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是由楷书到行书,再由行书到草书演变而来的吗?为什么?
我个人认为草书是从行书而来,而行书是从楷书而来。原因是:楷书就像儿童刚开始站立,行书就是刚会走路,而草书就是跑步了,没有会走路,怎么也跑不了路!而楷书是开始造字的时候写的,一笔一划都要有规定,便于推广,而行书是在楷书基础上抄写上更快捷而有点沾连,草书是为了快速记事,在行书基础上而书写了。
如同人类的进化论!书体的衍变 大篆 小篆 隶书 魏碑 楷书 行书 草书 在古代碑帖里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来每个时期字体字型不断地衍化 比如 柳体的横钩的钩 借鉴的是魏碑钩的写法!欧体的竖弯钩 借鉴的隶书的写法 !行草也一样
中学的历史课本在这个问题上的表述是错误的,所以导致很多人认为书体演变的顺序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这是绝对不符合书法发展史的,正确的延边规律应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
草书形成于汉代,几乎是和隶书平行的书体。早期草书称之为隶草,实际上实际上夹杂着一些篆草的写法。章草属成熟的草书,由隶书发展而来,成熟于汉代,代表书家崔媛、杜度等。
东汉时期,章草进一步革新,发展成今草,代表书家如张芝。至东晋王羲之博***众长,今草进一步发展,《十七帖》即为今草最经典的代表作。至王献之发展为“一笔书”,也就是狂草的前身。
狂草于唐代成熟。草书在张旭、怀素等人的催动下,进一步发展,在王献之“一笔书”的基础上发展为“狂草”。
以上为草书的发展。
楷书是由汉隶逐渐发展而来的,魏晋时期大为流行。北魏多碑刻,其书体被称为魏碑。三国时期钟繇被誉为“楷书之祖”,钟繇楷书风格古朴,且具有传统文人气,这种写法被两晋文人所传承。楷书至唐代高度成熟,出现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大家。
怀素晚年,草书风格大变,为何如此空灵疏朗?
为什么说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在自己写的《论书帖》中写道:”藏真自风废,近来已四岁,近蒙薄解。今亦为其颠逸,全胜往年。所颠形诡异,不知从何而来,常自不知耳”
藏真为怀素的法名。风废,酒喝多了导致中风。中风以后的怀素,写起字来形颠诡异,和往年的书风大不一样。随着病情的缓解,书风又回归到了平和之中。从《论书帖》帖中的书风来看,写的平和闲雅,没有一点颠狂之状。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怀素的狂草并不是一直都是那种狂放不羁的。只狂了一小段时间。这段时间就是他写《自叙帖》的时间。或许是因为他为病痛折磨,心情烦躁所致。人的情绪对书写时的影响超乎我们的想象。
书法风格发生巨变的人,除了怀素,还有颜真卿和近代的李叔同。他们都遭遇了人生巨大的变化。颜真卿年青时期,正值唐玄宗***盛世。那段岁月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随着安禄山叛乱,大唐盛世从此走向衰落。颜真卿在抗击安禄山叛乱中,他的堂兄颜杲卿一家四十岁口人惨遭叛军***。也就是从那以后,书法风格大变,由原来《多宝塔》精工细致的书风,转变为朴实无华,不事雕琢的雄强书风。怀素和颜真卿为同一时期的人。怀素在书法上也得到过颜真卿的指点。著名的“屋漏痕”,便是他们二人论书时颜真卿传给怀素的。怀素书风的改变,或许和当初的社会动荡有关吧。
风格的变化是多方面的原因的。
年龄和阅历就是其中之一。人在不同的年龄段,行性是不一样。我们常说,看山是山,看山非山,不同的状态或思想认识下,对相同的事物的理解认识也是不一样的,包括我们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心情也是如此。内心的认识变化,所带来的就是行为的变化,这作用于书法就是风格的变化。不仅仅怀素晚年有变化,就是颜真卿的楷书,同样有是在中年、晚年有非常大的变化。无论从(哲学)物质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看,不不变都是暂时的,变化才是永恒的。只不过人们发现的不变,实际上只是某一阶段的不变而已。从经典艺术理论来说,变化才是艺术的生命。才是充满活力四射的真正的艺术。
还有,一个人某个时期的人作品,就是看者没有变化,实际上仍然有变化,只不过我们不一定能够看出来而已。严格意义来说,一个人的艺术作品不在出现变化了,他的艺术生命也就没有发展趋前景了。突出情况下,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人“艺”具老,已经到达了自己的极限,已经高度成熟了。真正的具有创新意识的艺术家,是不会让自己的艺术固化的。所以他们一生都下学习和实践,探索。怀素的书法晚年变的不激不厉,不温不火,风规雅意,隽永深沉,空灵虚和,就与其人书具老有关。就像成熟的果实,已经回归自然状态了。这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怀素草书字体转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怀素草书字体转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