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郭沫若行书字体转换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郭沫若行书字体转换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郭沫若的书法为何总有那么多争议?
郭沫若的书法就是名人字画!大家看他写的(山东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就想两个人写的字,为什么呢,就是他的正常书法水平就是写的(山东博物馆)。而(故宫博物院)就是请高手指练下一个个扣扣出来的!
郭沫若先生80多年来一直是一个有爭议的人物。郭沫若先生一生的学术成果颇丰厚,所以他才会当上中国科学院院长一职。
在郭沫若的个人私生活上,郭老总被人垢病。说他是杨树头,没有立场。个人的人品也被人责疑。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个头戴光环的老知识分子,在大众的视野里应该是一个完美无暇的人。结果社会上老先生的负面新闻一波接着一波未曾消停!
由于郭老名气大,便有求必应到处题字。还与毛主席对咏诗词等等…。
对郭老的题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坊间传闻说郭老的字不如他的老婆。
社会上的传言流传广泛,身在社会顶层的郭老何以有如此多的负面新闻?是原於他复杂的三朝元老身份、还是他灵活的为人处事手段?
公众对郭老不满的情绪有二条,一个是郭老的私生活让大众反感。另一个是郭老在五十年代初没有秉着一个知识分子该有的立场保护好北京的古城墙。
至于对郭老的书法评价应该让历史说了算。如果公众对某人有看法,会用带有情绪的方式解读某人的作品。就象历代的奸巨北宋的蔡京、南宋的秦侩、明代严嵩和清代的和坤这四个奸人都能写手漂亮的书法。
所以如果评人就说人。评作品该就事论事才能公正客观的对某人的作品进行中肯的详价。
个人觉得郭老的书法如其人笔法灵动老辣。更适合做广告招牌字体。如〈中国银行〉一类的招牌字体。
郭沫若书法的争议,来自于郭沫若这个人的本身存在的问题。
他是一个历史人物,而且是个有话题的人物。被鲁迅骂为“文化流氓”的人物。
如果郭沫若是一个普通人,他写的字大家就不会去关心,最多的评价也就是好或是不好。可他偏偏不是普通人,而是当时文化界职位最高的人。在特殊时期的所做所为,现在看来并不是那么地道。比如"兰亭论辩",论辨的双方,一方是县城文化馆研究员,单枪匹马,挑战国家文联最高负责人,并有众多的文化界名人站台支持的郭沫若。包括启功在内的书法界名人都卷入这场争辩之中,说了违心的话。由一场学术论战,上升到了政治立场的问题。
甚至郭沫若以这件事为借口,要挖掘《兰亭序》藏放地,李世民的陵墓昭陵。所幸他的疯狂举动被***人制止,阴谋没有得呈。如今看来,“兰亭论辩”就象郭沫若导演的有预谋的闹剧,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兰亭序》。
中国书法向来有“字如其人”的价值观。大家评论郭沫若的字,或多或少的都会涉及到他其它方面的东西。争议看似由书法而起,其实是对他的品行存有意见。
郭老的书法存在争议是很正常的事,不仅他的书法有争议,就他这个人也存在争议,这大可不必认真。
就郭老的书法就事论事谈点我的看法。
郭老的书法看过一二,从他的书法来看确实够不上是上乘的,这是因为他那个时期的书写工具还主要以毛笔为主,因此,写到这种程度确实是很差劲的,而书法的好坏也就是熟能生巧的过程,通过不断的书写与练习,掌握好字的结构,写出一手好字是不难的,而郭老的书法并没有达到这种境界,这只能说明他在书法方面的天赋是不具备的,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草冦书家而已,而他的书法历经争议,多半是他书法以外的事,尤其是他的人品方面。
他书写的一些毛泽东的诗,以及鲁迅先生的一幅对联,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算不上是书法。而要把字说成“书法”就必须要体现出字的美感,“书”的意义通常来说是写字的过程,而“法”则是通过书写把字的每一笔划经过修练体现出美感来,这就是书法的含义,如果不讲究字的结构与字的美,那无论谁随便一写就都可以称书法家了,那么,书法还有多少价值可言?所以,现在阿猫阿狗都称自己为“书法家”了,原因就是把写字与书法混淆起来了,没有衡量的标准。而称之为“书法”的,就必定是通过规范的训练和不断的探索而得到“法”的精髓,随之而融会贯通。然而郭老长期用毛笔作为书写工具,可所书写的作品并没有达到法的境界,却冠以书法家,这就成为了长期引起争议的话题了。
以上所述是否准确,还请各位网友从网上搜索郭老的墨迹加以对比,以便可作出准确判断,希望有兴趣的网友参与讨论,仅此而已。(原创作品)
关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首先,郭的书法是很不错的,这点必须肯定,但是否算得上***和家的层次,我仅讲一点。
郭在建国后,以考古和研究的名义,打开了一座皇陵,由于缺乏当代的技术处理水平,无数的优秀字画丝帛随即碳化粉灭。。。太可惜了。
郭欲开启秦皇陵,武皇陵。。。被周总理及时制止。
你怎么看郭沫若先生题写的“万卷阁”三个字?
围绕郭沫若先生的书法,似乎一直就是争议不断。客观地说,作为一个大文学家和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的书***力还是不错的,书法作品颇有文人气。郭沫若先生的书法作品非常多,题字也很多,而且不乏“故宫博物院”和“中国银行”这样的经典题字。“万卷阁”是邓州市花洲书院里藏书和阅览的地方,匾额由郭沫若先生题写。
大家都知道,郭沫若先生擅行草书,题字也以行草书居多。“万卷阁”就是郭沫若先生的行草字体,说其书风“另类”,大概是因为“万”字的结构特点有些不合常规,也不太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习惯。的确,与启功先生的题字作品相比,郭沫若先生的题字书风变化更多,争议也很多。抛开书法水准的问题先不说,我觉得郭沫若先生的行草书法确实不太适合题字。他那些比较经典的题字作品基本上都是***用了行楷字体。
我觉得郭沫若先生用这样的书风题写“万卷阁”匾额,应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万卷阁的门廊柱上还悬挂了于右任撰写的楹联:“论古不外才识学;博物能通天地人”。于右任是草书大家,郭沫若先生大概也考虑到与于右任书风的统一,才***用了这样的写法。但是“万”字的写法的确有些造作,下部分左竖刻意往左挑出,不管是出于造型灵动还是结体平衡的考虑,这样的处理都显得有些多余,看起来很突兀。
据郭沫若先生自己说,他的书法于颜体用功最多。但是,郭沫若先生的行草作品颇有些苏东坡的笔意。严格地说,书法于郭沫若先生也就是业余爱好而已,能有这样的成就颇为难得。郭沫若先生本就是个不乏争议的人物,何况是书法?!
郭沫若在诗中被称为?
被世人誉为“郭体”的郭沫若
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八字要诀。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
郭沫若的书法是否受赵熙书法的影响?有哪些作品可以举例?
在各位说起中国近代史的文豪,人们总是会想起鲁迅先生,其次就是郭沫若先生了。
郭沫若先生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鲁迅先生还要厉害,为什么呢?在如今的网络上搜索郭沫若的相关资料,他的头衔可不止是大文豪,还有很多诸如“文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诗人”“科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评论家”等等,总之让人眼花缭乱根本记不住,甚至让人感觉完全搞不清楚他到底是干什么的。但是,能够被后人称“家”,那一定是有所建树的,比如书法家这个称号,很多人就对郭沫若的书法有不同的看法,从未停止过讨论。
其实郭沫若这个人一生都被争议伴随,尤其是他的书法成就。就书法来说,郭沫若先生的字虽然被鲁赤水(康有为先生)所蔑视,但是并不代表他就真的写得不行。首先,郭沫若应该是一个理论加实战型的书法实践者。在理论方面,他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开始对古汉字的研究,包括金文、甲骨文以及以后汉字的演变发展,他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且有比较专业的学术成果,包括兰亭之辩等等,所以他是不缺书法理论基础的,而且他对古汉字的研究,其实直到今天都仍然有学术价值,这是无可否认的。
在他年轻时期就受碑派、苏东坡和颜真卿等的书法的影响很深,他认为“《灵飞经》、董其昌还可以忍耐,但总是一种正工正楷的书法,令人感觉非常拘束。一旦和苏字接触起来,那种放漫的精神和从工笔画移眼到南画一样了”。苏字的“不用中锋,连真带草”的简捷写法特别符合当时社会变革的潮流,郭沫若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深受其影响。1927年至1928年间所写的《民生治国》五言联已基本形成碑派特征:厚重生涩,苍劲挺拔,舒展开阔,自然大气。书之内容与书之形式的高度统一,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雄强气概。他融帖为碑,取内擫,逆势发笔入锋,紧劲含蓄;取外拓,在有限的结构、面积里,外撑开张,高亢飞扬。
在中年时期,在[_a***_]、颜真卿的书法基础上,参以宋朝米芾的笔法意趣,最后形成了其特色的“郭体”书法面貌,尤其是以行草为主。
在其晚年时期,因一味地跟随、学习借鉴怀素的草书笔意,又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形成了重宣情的书法取向,导致其书法艺术水平逐渐出现衰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郭沫若行书字体转换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郭沫若行书字体转换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