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赵孟俯字体行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赵孟俯字体行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徵明、赵孟頫和王羲之,你认为哪个人的行书更好?
文征明、赵孟頫和书圣王羲之的行书都是我喜欢的,我最喜欢书圣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书圣王右军的杰作。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力屈万夫,韵高千古!价值连城!赵孟頫终身学临《兰亭序》只有七、八层。文征明临《兰亭序》只有六层功力?
文徵明、赵孟頫和王羲之,你认为哪个人的行书好?
我很喜欢文徵明,赵孟頫和王羲之三人的行书作品,在工作之余就临写他们的作品。若把他们行书作品比较一下,不难看出,王羲之当居第一,赵孟頫第二,文徵明第三。
先说王羲之,其行书特点,用笔精到,顿挫分明,线条富有节奏感。结构多变,体势欹侧,打破了汉字结构稳定的标准形。其字大开大合,体态多变而无形,就是只能看到它的变化但又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变化,找不到规律性,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超越不了他的原因。他还善造书眼,每篇作品都有靓丽一笔,统领全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一点在赵孟頫与文徵明作用中很难找到书眼。在统领全局上他们都要逊色于王羲之。
再说赵孟頫行书特点,笔路清楚,起笔,运笔,收笔都有交代。使学者易懂易学,其字外貌圆润而筋骨内含,其点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笔圆架方,流动带行。这与赵孟頫苦练书法有关,他日书万字,笔法精熟。这与王羲之书法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最后说文徵明,他行书特点是,宽展舒和,结字平整,方正,中规入失巨,同时也不失宽展舒和,它主要表现在撇捺的舒展开。放中有敛,是结字上放纵中紧敛。讲究意连,行书之中笔画之间章丝连接不多,讲究笔画之间的左顾右盼,看起来是断开的,但相互之间气韵是相通。还有疏密有致,向背成势,揖让避就,款侧互倚,长短不一,大小相杂,行而兼草,避免雷同等等。文徵明行书虽然精彩绝伦,但在气势恢宏上要比王羲之与赵孟頫弱点。
感谢邀请,前人书法各有千秋,侧重点各有不同。这也是学习书法一定要博***众长,合力打造个人书体的原因!
我更喜欢王羲之的行书。王羲之的行书清新端妍,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轻盈灵动,敏捷有力,潇散爽快,率真流畅。《兰亭序》是有名的天下第一行书,更是历代书家心摹手追的行书范本。所以我更加喜欢王羲之的行书。
赵孟頫的字的字体是什么?
赵孟頫的书法自成一体,称赵体,成就最高的是楷书和行书。传世的楷书名作有《胆巴碑》、《湖州妙严寺记》、《仇锷碑》等;小楷有《汲黯传》等;行书作品不少,如《洛神赋卷》、《赤壁二赋帖》、《定武兰亭十三跋》等。他作品最主要的特点,无论楷书还是行书,都很工整,四平八稳。温和、典雅是他书法的主要特色。虽然他对晋人书法下过很深的工夫,但晋人书法中精妙的用笔,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没有体现;或者说,他将晋人笔法的精微之处大大加以简化了。尽管如此,他的作品总是洋溢着一种高贵、典雅的气息。这完全是他深厚的学问、修养所致。
赵孟頫行书集字《龟虽寿》,感觉如何?
感谢悟空的邀请。只要学习书法有一定时间的人,都应该知道赵体的特点:筋骨内含,圆润迥媚。赵孟頫一生崇尚古法,与书圣王羲之虽隔代久远,却延续了王的字结灵魂并独创了自己含古出新的风格,虽然龟虽寿帖是集字帖,和大唐圣教序帖如出一辙,但字结上无不体现出赵体那华滋隽美,干净利落的书风,读看整体篇章就是莫大的享受。因为是集字因素,也少了一些章法上的连接细节,但瑕不掩瑜。龟虽寿是学习赵体书法最好的法帖之一。
1、我不是很喜欢赵体,也说不上来是什么原因,反正看上去总觉得不是不喜欢。
2、赵孟頫很强调笔法和字形。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虽然我个人不喜欢赵体,但是赵孟頫的书法成就还是值得赞许的。
3、赵孟頫可不止是书法四大楷书家之一,其书画诗印是当世四绝,流传至海外被许多收藏家收藏。一个人能有一绝已经了不起了,赵孟頫乃书画诗印四绝,可谓大写的NB。
若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启发,请关注,点赞讨论或者转发。关注我,未来您将看到更多原创和有意义的内容。
赵孟頫虽为楷书四大家之一,但其行书清秀俊朗,几无人所及者。其集字书法作品《龟虽寿》完美的展现了他书法特点,既有二王特点,又集百家所长,广受书法人的喜爱和临摹。但我个人觉得《亀虽寿》也有好中不足之处,主要就是字与字之间呼应关系不够,整体看,整幅作品缺少流动性、灵动性。
赵孟頫的字不像王羲之,王羲之的字,每个都有自己的灵魂却又贯穿全文,集字效果不好。这也是赵无法比拟王书圣的地方,虽然赵孟頫无法像王羲之的字一样,但每个字都可单独存在,用来集字效果不错,值得一看,远胜当今***一流。
感谢邀请:
我国书法历史上有很多集字作品,这为我们留下了另一种宝贵的书法遗产。它使一些遗失的书法原作的书体和书风得以保留,这是那些默默无闻的书法爱好者做的一个功德无量的事。
这帖《龟虽寿》集字我感到还是很不错的,从字体的选择上,是赵体中期的风格了,在字的笔画上已经显出了成熟期的老道沉稳,有一种洗尽铅华始见真的韵味。这种风格已经看到书者没有特意去经营的功利心理,没有了刻意要去展示笔法上的技巧和摇曳生姿妍丽之态。已经没有表达上的大起大落的情绪,只是那种平淡疏朗的散漫而又自然而然的平和。
历史上,集字的精典法帖《圣教序》之所以著名,就是在众多的王羲之作品中选字集成的。而且集字者怀仁精心操作,多年乃成,成为历代书法爱好者欣赏书法和练习书法的范本。集字的有利方面是可以选书家最优字体,而且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字间和行间的关系及空间位置,从而让作品的意韵表达的更充分。集字对集字者也是一个深入研究名家书法和自身提高的过程,容易掌握书家技法的精髓和书法风格。但由于对书法的理解和手感上的不同,集字过程中,字间和行间的连贯性和气韵的流畅方面难免存在不足。在全篇的章法的完整上,还是要注意整体性的要求。这幅集字总体上还是表现了赵体的“温润闲雅”“秀研飘逸”的风格面貌。韵味上也能够趋向飘逸超然之态。
再从曹操这首诗的内容来看,诗作成于作者北伐乌桓胜利的归途。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在古代,这已是将近迟暮之年。虽然刚刚取得了北伐乌桓的胜利,踏上凯旋的归途,但诗人想到一统中国的宏愿尚未实现,想到自己已届暮年,人生短促,时不我待,怎能不为生命的有限而感慨!但是,诗人并不悲观,他仍以不断进取的精神激励自己,建树功业。《龟虽寿》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个积极的主题。这首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应该是这首诗的华彩部分,也最能体现全诗的主题。所以,在书法的表现上,应该在这几个字上在整体作品中突出出来。
我感到,这帖集字如果用赵体晚期已经形成了其书风的字体会更能表达这首诗的内容。因为赵体晚年的风格,已经到了人书俱老的境地。赵孟頫50岁以后,书风有了明显的变化,风格变得苍劲与练达,已经多数转向了李北海的面目了。这与书家的阅历、心境、年龄等多方面都有关系。就如孔子讲,“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虽然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但做事也不会那么的急功近利了,知道了有些事不能做,有些事即使做了也不一定能成功,有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明智认识。到了这个年龄,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已经处事超然,看淡了荣辱富贵了。象赵孟頫的《杭州福神观记》,这是他晚年的代表作品。些时的书法更加炉火纯青,用笔去掉了修饰和妍秀,起笔更加直接沉稳,筋骨毕现,老辣雄浑,刚健深厚。这样的字体配上曹操《龟虽寿》的豪迈,苍劲,老当益壮的诗文,欣赏起来,会更有韵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赵孟俯字体行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赵孟俯字体行书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