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符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符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没有比较潦草点的隶书字帖推荐?
这个问题问得有些莫名其妙,真的。潦草的隶书?我思考了半天,想来想去把这种“潦草”的隶书称为“行隶”。如果是这样,也就不难解释了。
对历代隶书的发展史我不用再过多阐述。就所谓书写“潦草”一说,其实,这就是“牵丝”,牵丝在不同的书法家手里表达也不同。我们所看到历史名家留下的隶书名碑名帖中,都或多或少、有意无意表达出来。碑刻的无法体现原貌,手迹的比较明显。还有就是隶书的演变中有很多个性突出、“不守法则”的书家。
当代隶书的书写者,更是放大了“牵丝”的用处,达到“牵连”、“变形”、“求拙”等书写手段。似隶非楷、静中多动、行笔不工、活灵活现基本是现在表现的特色。所谓“潦草”隶书,主要是现代人创新出来的。
如果临帖,还是建议承古,否则就算适应了当下的书坛怪相,“有术无功”也不会太持久。
***如某男非要找个非常丑陋的老婆,***到丑老婆又不会耍引诱老公的技法,就像头母猪。那么时间一长老公会喜欢吗?写书法就像男女之间互相玩,字是死的,人可以把字玩活,玩出花样就精***了。
张海,两届中国书协主席,尤擅草隶,可时研其前后过程,鉴前风,放今意!
→张海前辈隶书功底深,理化出草隶,当代新一风尚,备受关注。
草隶:章草,汉简,可有一份子营养去吸取,不是不草,而是功力到不到!?
真有隶书十,八载,上述观点去抿嘴,巴巴墨几下,也行。
孰优孰非,个人去搜查。
你的提问有问题,草书和潦草是不同的概念,潦草的意思是马马乎乎不认真,而草书是一种字体,包括章草和今草,今草有分为大草和小草。草书偏傍部首都草符化了,书写都约定俗成。你的意思我的理解是“草隶”,当今写草隶的有前中书协***张海,可以在百度上收索一下“张海的隶书”,看是否能收索到。想把隶书写的随意一些,可以临写简书和帛书,这两种书体有相似之处,且不象石刻隶书那样正规。仅供你参考。
隶书者篆之捷也。其实隶书形成于把篆书的简化,变曲为直,变圆为方。我们从汉简秦简牍中就会看到一些“草隶”,天真烂漫肆意汪洋
而题说到“潦草”的隶书,如果上边还不算的话,那“章草”就是“隶书急就”而来,故有“急就章”之名。
由以上引申点题外话。
总见有些人说那些写草书的人:你会写楷书吗就学起草书来了?其实草书与学不学楷没关系。隶书急就(快写)形成章草后再发展到今草,所以我们看到即便是今草的行笔运用的也“篆籀”笔法,何曾用到楷法了?(见柳公权的行草便知)。其实,隶书的快写成了草书,同时隶书简省波挑后又逐渐演化成了楷书,所以楷与草本是孪生,楷书又何曾成了草书基础的呢?相反你练楷书时间越长,你的草书就越不易写好,写出来的草书也多是字字独立状如排算,
有人说,学习草书必临《十七帖》,请问该如何临习十七帖?
《十七帖》是李世民收集王羲之信札汇集而成,可谓是王字荟萃,加上其中字数过千,有助于学习者尽可能多的掌握草法,故历来是学习草书的首选法帖。
一、《十七帖》的特点
1、用笔上,提按顿挫明显,方起方折,呈现出断金切玉之力。起笔藏露锋兼施,出锋畅,收笔果断,点画间多以意连,提按方折用笔明 显,笔速不徐不疾,中速行使。
2、结体上,布白自然,法度严谨。字间点画少映带,跳动变化小,没 有大起大落之笔,在欹正穿插中求平衡,给人以恬静适意之美。
3、章法上,气势通畅,节奏感强。《十七帖》是以信札汇集而成,故章法上顺势结字,上承下接,前后协调,在节奏、韵律中抒发作者的情感。
二、《十七帖》临习要点
1、注意方笔的提、按,起笔侧锋逆入后调转笔锋中锋行使,方折笔时 要重按侧锋快行,快提笔。行笔时要注意 速的疾迟。上字末笔与下字首笔呼应或相牵,或若断若连的处理都要恰到好处。
2、一篇一篇地临习。临写时可先选一篇,认真揣摩,从用笔、结字、章法,反复临帖,做到不仅能临似,还要把字形、章法熟记在心,这样一篇一篇临习,字形、章法自然在心里形成印象,在作品创作时就能应用自如。
3、熟记草法。学习草书不同于其它书体,草书***用了大量的化繁为简的书写方法,把偏旁部首用一种符号来代替,所以, 临写时要写好各个字的草法,不能随心所欲纵情挥洒。
4、体会风格。《十七帖》的书写心态是不急、 不躁、不狂、不怪,是一种平静又充满***的状态,临写时应尽量调整自己的心态。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十七帖》是王羲之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信札汇编,书写时间前后长达十四年,书体基本一致,为典型的今草。
而今草是相对于章草而言,是基于章草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王羲之正是把今草发展推向高峰的人,所以这卷历时十四年的王羲之今草信札汇编,就显得尤为重要,他是研究王羲之草书发展的重要资料。 也是草书学习重要的范本。
后世对《十七帖》评价都颇高。说“此帖逸少书中龙也”,也有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者。”意思是说《十七帖》笔意从容,不拘泥于法度,乃是自然流露,充斥着天然美。
因为《十七帖》是今草作品,而今草又是从章法演变而来,所以在临习《十七帖》的时候,我建议可以先学习一下章草的作品,了解书体发展的来龙去脉,了解笔画的演变发展,更有利于《十七帖》的临习。
既然《十七帖》是今草作品,那么临习时,就要准确把握今草的书法特点。
第一,减少了章草中带有隶意的笔画,用圆转代替了方折。
第二,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形断意连,气息贯通。
根据个人临帖体验感受,十七帖,学草书的典范。初学者,应该学习其草书符,学其连贯之气,还是有困难,王羲之的笔画都是追求流便状,换言之就是随心而动,自然而然,具有法外之妙。
因此练习其草符,对鉴赏识读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同时在习书过程潜移默化中理解用笔规律。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有一定具备草书基础者,研读临帖过程,会感悟多一些。初学草书,只有学其形,尔后慢慢领悟十七帖的畅然态。
如何临帖,这个问题,也很难总结归纳,一般是结体与笔画的体验领悟。按照王羲之手札书写的随意性,去理解。书写时候应该大胆尝试书写速度要快,若是慢慢一笔一笔写来,不会出现十七帖的顺畅状貌。
另外写几遍后,把原帖翻译识读,背诵过后,背临十七帖,然后进行对照。观察自己笔意与十七帖笔意的差别。只有坚持不懈临池,定会找到学习十七帖的特征。
唯有习练。方有真知,一万个说辞不如躬身亲笔。
迷信巧之方法,只会邯郸学步,因而本人学十七帖,注重习练,后来得其笔味少许。并且兴趣有所增加。
随着时间推移,再临十七帖,感知笔画渐行渐入其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符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符的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