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格字的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格字的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人写楷书画格子吗?写大碑文怎么弄?
古人写的楷书要画格子吗?大碑文怎么弄?
很远的古人用竹简,竹简就相当于格子。在纸发明以后,纸便成为了书写记事不可或缺的材料。在纸上写楷书要不要画格子呢?随意。古人写的字,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碑文一样的大小,也不是如碑文上的一样工整。碑文不是常用书体,大多数古人一辈子都没有写碑文的机会。他们平常写的字是小楷和行书。打不打格,打直格还是打方格,和我们今天的人一样,买的纸有格,就在格子里面写。买到的纸无格,就在无格的纸上写。但是有一点,他们不会折格子。不是说古人笨的连格子都不会折,是折了格子的纸不好写。
为什么古人不打格,小楷却能写的很整齐?
说了你也许会不信,唐代以前的人,他们写字是把纸抬在手上写的。把纸卷起来呈圆筒状,一边写一边放。曾经听到中书协的一个副主席说,唐朝没有桌子,他们写字的纸比较硬,硬的和纸板差不多,所以可以抬在手上写。叫硬黄纸。当官就是好!为了政绩什么创意都能想出来。别听这种胡说八道。言归正传。卷起来的纸,其方法是源于竹简的书写方式。
碑文怎样书写写的?
碑石的雕刻有两种。一种是先在纸上写,然后把字印到石碑上雕刻。一种是直接在石碑上书舟雕刻。这两种方法都要打格子。在原石碑上,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石碑上的格子线条,虽然很浅,却很清晰。在碑帖拓片中,由于格子很浅,在一些碑帖中看不到格子的痕迹。实际上是有格子的。
读到过百年前的拓片如欧阳询的九成宫,从中得到一点信息有人写碑文是不打格子的,整体拓本的字非常灵动、活泼而且静的出奇。
现在学写欧阳询楷书的只临其整而抛其动,所多为算子耳。欧阳询的楷书很难临写尤以灵动而静为最难者也。谢谢一管之见。
硬笔书法横式书写有哪些技巧?
在日常书写中,有些书友单字写的不错,但在抄写一篇内容时,就会凌乱不堪。其原因就是没掌握书写字与字之间的大小,窄宽,高矮,斜正等关系。也称谓章法,特别是行书,对字之间的呼应、气势、连贯、特别讲究。
硬笔书写格式有两种,一为纵写,二为横写,横写是现代求写格式,其字距小,行距大。行间要分清,每行字体前后要统一,大小间距应整齐,不可前冲后缩,开头工整,后边潦草。每行字都要贯串在字行的中心线上,用于写信件,作业,笔记……等。纵写式是吸取毛笔书法的传统格式,由右至左纵式书写。这种适合写硬笔书法作品适用。
横写式,适应于楷书或略带行意的行楷,楷书要求字与字整齐划一,全在格中间。可在有方格的纸面上书写。而行书则不需要方格,要求做到,中线对正,字在由左至右行序中每个字中心应在一条水平线上,不可忽高忽低,字与字笔画有连带呼应关系。
硬笔的横写格式,遵循的是现代印刷格式,相比传统的竖写格式,有较多不同:
1、分段书写,段落分明。
2、段落首行空两格。
3、要使用标点符号。
4、多使用简化字。
5、书写时由左而右。
6、字距小,行距大。
……
在传统竖式中,字势取纵式,而在横写格式中,字势取横式,因而左右要有伸缩的变化、顾盼的照应。
而要表现这种横式贯气,重点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连接方式。常用方式有三种:
写几个硬笔字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谢谢邀请。
您这幅作品,以行为主,夹了几个楷书和草书,写的真棒。结体平正,线条流畅而丰富。就单字而言,很漂亮。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
我想,你可能更希望有人能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尤其是懂得些书法的人的雅正。哈哈哈,那我就不藏着掖着了哦。
一,作为行书,首先,不要写在界格里。界格源于金文,后主要用于正书(或曰真书、楷书),比如篆书,隶书和楷书。作为行书和草书,几乎都是没有界格的。你这幅行书用了界格,只能算是单字练习。你的书写水平,就要打折扣了。
二,整篇字的大小一样,这就是典型的“状如算子”,缺乏字的大小变化,缺乏跌宕起伏的韵律,缺乏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和连带关系,互相之间成了井水不犯河水了,没了连贯之气,即所谓气不通。行书要求气韵贯通哦。
三,相对于正书而言,行书应更具有动态之感,你把这些行书的字个个写的四平八稳,个个都是静如处子,把动态变成了静态,相当于扼杀了行书的生命。
四,至于谋篇布局,那就不谈了,也谈不下去了。现在网上书法作品很多,可以模仿。
之所以说这么多,只是觉得你字写的不错。不然,也懒得说了。希望不要见怪才好。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吧。
不谢!
说的轻巧。其实你的字里行间已经见到十足的功力。首先我认为你具有非常高的书法天赋。有一些人也喜欢书法,但是即使每天临池不辍也无法达到题主的水平。比如我就是典型的例子。第二,我认为提主已经达到了书法创作的这一境界。用笔娴熟。线条自然流畅。通篇风格统一。如能在戏加雕琢,必属上品。附本人拙字一幅。请批评指正。
应为行书,已下了不少功夫,有相当好的书写能力和水平,在二王系列和现代字帖临习较多。
但感觉入帖不深,一些点画和结构不很到位,认准一个帖深入研习不够,师法多家,风格不够统一和老到,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望在上述不足上再下功夫。祝不断进步!
诚谢邀请!写行书我们知道,点画之间往往有纤细的游丝连接,显得血脉通畅,意气流动,在许多笔画中往往附加勾趯(ti),使笔画圆活、美观,笔画之间亦有笔断意连的写法。启功老先生说,楷书当行书写,行书当楷书写。你写得可以,还需多练。
认真看了这幅习作,书写胸有成竹,用笔一气呵成,点画萦代自然,结体平正稳重,没有临习法帖的痕迹。有两点个人建议:1是结体过于平稳,就会少了欹正之态,变化之美。如米芾、王羲之等,特别是近现代的毛泽东***都特别注重欹正变化。这点请书者自悟。2是某些笔划在通篇中缺少变化,一种写法写完通篇,这是一个问题。王羲之的《兰亭序》中仅一个“之”字之变就达十几种写法,这是行书或草书中的一个规则,就是一字或一种笔划多次出现,为了避免呆板之象,就要求有变化才能生动化和艺术化。另外通篇字大小过于统一,没有大小变化后就少了情趣和自然。以上两点仅是个人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予指教。
如何区分章草、今草和狂草字体?
谢悟空,题主此提问觉得欠准确!确切的说章草、今草和狂草应该是草书的三个阶段。草书分为章草与今草。今草又分小草与大草(狂草),我们现在学习草书一般大多属今草。资料显示:章草是篆书到隶书阶段相应派生出来的一种书体,是由隶书的简捷写法发展演变而来,可以说是隶书的草化,大致形成于西汉,兴盛于东晋;今草是适应隶书向楷、行体发展趋势和形体上的变化,进一步省减了章草的点划波磔,成为书写笔势流畅更加自由的书体。犹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更是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到了今天,草书的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也可以说草书是最能表现书法艺术的载体。
‘章草’之名究竟如何得来,我没做过详细探讨,在此也不能误导。它是“今草”的前身,据说是“今草”出现后,为示区别,改称得“章”名。章草发展初始阶用笔多篆隶笔势,虽然在字法上已渐趋规范,但笔画意趣上仍欠成熟,基本是篆隶书的平铺直叙。如“汉简”,《平复帖》也属于此类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章草写法也逐步规范化了,字势有了明显的波折特征,更象是隶书的草化,笔法更成熟、严谨。以如“皇象急就章”,后人习章草者也多以此法为宗。章草主要特征:书体具隶书体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
今草,据记载为东汉张芝所创,世称张芝为"[_a***_]",但张芝传世作品很少,据说还都不能确定为他所书,所以到底是谁所创,还难说。东晋王羲之说他的草书不如张芝,但他所书的《十七帖》,博***众长,最为著名,也是我们后人临习小草的最佳范本之一。还有王献之的一笔书也是开今草笔法之先河。所以我想说,草书这种书体的形成,并不是一人所成就,而是一种时代趋势所促成。后人也都把张旭、二王的草书称为今草。今草主要特征为,上下字连写,笔势呼应,笔划简省、每个字虽然书写迅疾,但都有特定规律,只是没有经过练习一般不易辨认。
小草i笔画连带,上下字呼应,单字之间不太相连,字与字之间大小悬殊不大,而笔意活泼、秀媚,篇章闲适、优雅。典型作品《十七帖》、唐孙过庭《书谱》。这也都是不错的书帖,本人还非常喜欢怀素的《小草千字文》。大草(狂草)出脱于小草,顾名思义,书写笔意奔放,极尽变化、恣肆纵逸,写起来一气呵成,保持一种气势,满眼是“意”。如唐朝张旭《古诗四首》,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张旭的字形变化更是繁多,常一笔数字,连绵起伏,行气不断......
章草、今草和狂草是草书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书家王世镗曾说:“初学宜章,即成宜今”“今处于章,习今而不知章,是无规矩而求方圆,为见其可也。”章草别具一格,古朴厚重,一直来深受大家的青睐。我也青睐,可什么时候大呀.....哈哈,努力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格字的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格字的草书字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