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预感字体设计行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预感字体设计行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以现在你对书法的了解,你会怎样给十年前的自己指导书法重新学习?
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看似原地打转,但却在螺旋式上升,绝对不在同一个层面。
书法造诣也是如此。所以,要让我回过头去审度自己十年前的书法状态,就会产生很多因失误带来的懊悔。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懊悔自己为什么不多读点书法专业的书籍。汉字的历史四千多年,书法史亦有3600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浩若烟海的书法著作问世。象张怀瓘的《文字论》、王羲之的《书论》、孙过庭的《书谱》、蔡邕的《笔论》和吴大澂的《说文古籀补》等都没有认认真真地研读过,有的也只是弧光掠影、浅尝辄止。要是真能回去重新来过,那一定会把读帖临摹与学习理论同重并举,决不偏废。
二是懊悔自己为什么不早点爱上赵孟頫的法帖。我初涉毛笔字,是从练习楷书开始的。刚开始是照着我老家竹林里的墓碑临习的,走向社会后又一头扎进了唐楷中出不了帖,尤其在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上扎的更久,根本没有去理会什么"赵体“。这也难怪,因楷书起于魏晋草与隶之间的手书,初步成熟于南北朝,而在唐代登峰造极,所以受世人追捧也理所当然。步入中年才发现赵孟頫的《胆巴碑》绝妙之极!不仅法度森严而且清媚灵动,习楷时很好上手,又能得行书笔法笔意,尤其是临摹赵体更多法帖后,正行草隶等各类书体如鱼得水,创作起来也得心应手。***若十年之前甚至更早地师法赵体,自己一定就要少走许多的弯路了…
三是懊悔自己年过半百才涉猎篆籀金文。金文与甲骨文同时并存于商朝,只是甲骨文在出土上早于金文而位列于先。不论是属先秦文化的正统金文,还是属六国文化的浪漫金文(如鸟篆等),都是中国书法的先驱,都在经历了“书范、制范和铸造”全过程后,以其原始的形象美、曲线美承载了中华历史文化和书法艺术的双重价值和人文精神。若能有机会回过头来,我一定会用心浸润于西周铜鼎、盘簋的铭文拓片之中,或临摹或研习,以养吾金石之气、铸我古朴之魂。
以上乃川北武夫的一家之言,若有冲撞之嫌,纯属无意,还请方家海涵。
谢谢邀请:
走过一段弯路,如果让我一定要给十年前的自己重新定一个学习***,那肯定比以前科学,失败是成功之母吗!主要是在临摹、读帖、意临、创作方面的认识不够;个人认为:先读帖,从该帖的作者、字的风格、用笔、结体、部局都有了一个认识,然后再摹、临、意临、创作合理安排,一种字帖争取写他一两年,把该帖的用笔、结构、谋篇部局吃透,给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回到十年前,我会认真的去学习二王的书法,还有赵孟頫的书法,因为学到最后还是感觉二王的书法最具有观赏性,艺术性,也是自己最喜欢的字体,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不是浪得虚名的,也是最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说的只是从我个人角度出发的,回答的好不好请大家不要较真,纯属个人观点,谢谢大家,说的不对敬请谅解,因为本身这个话题就是如果回到十年前自己想法,我也是表达我自己的想法,哈哈
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义。
都说成功不可***,但失败却可以借鉴。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多数人都走过弯路。
为什么呢?一开始,很多人以为书法还不简单,照着字帖临摹就可以了,于是几年写下来,总觉得不对。
这种不对的根源在于,没有真正懂得书法的法度,比如什么时候提按,什么时候顿挫,什么转笔、翻切,说难听点,很多书法自学者就是在哪里自以为是的画字。
学习书法的基本功就是要学会用笔,也就是控制毛笔的能力,控制毛笔的能力中,控制笔锋又尤其重要。
这些没有人指点,光靠自己是基本不行的。
没有名师指导的书法学习,基本就是每天在重复错误。
错误重复多了,而且还留下不好的习惯或者说是肌肉记忆,要想改过来都需要一个长期的纠正训练过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预感字体设计行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预感字体设计行书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