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字体仿写行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字体仿写行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正楷硬笔书法没写好,可以练行书吗?应该怎么练?
抱庸浅见,并不是不可以。书法五体虽然形态各异,但义理相通,如果从艺术修养的角度去考虑,每一种体式都可以作为毕生研究的对象,都可以从最基础的笔画结构开始走起。楷书写得不怎么好,说明楷书的基本功不好,但并不代表行书怎么也学不会,基本功的磨练提高可以从行书直接入手。
从两个事例即可佐证:①当代不少行草名家,其楷书的基本功并不出色。②古往今来诸体皆能的书法名家凤毛麟角,说明书法诸体之间并不存在水平造诣的贯通性,也并不能说明书法中某体谁是谁的基础。
不只是楷书有严谨的点画结体规律,篆隶行草都有。谈线条,行草的线条更丰富多元,谈结体,篆隶的结构基础更平衡,因此有些书法评论家呼吁少儿学书要首先学篆隶。世人之所以多以楷书为“基础”,除了唐楷本身的影响力巨大之外,主要是古今识读文字多从楷书而起,这只是师徒教与学的行为习惯。
直接从行书入手的话,首先要选一本行书字帖,进行深入系统的临摹,笔画、结构、结体章法,从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地临摹仿写。尔后的背临,脱帖,固化为书写能力。再往逅是換帖再临……。增大学帖的宽度,吸收借鉴经典作品,伴之以行书理论的积学,逐渐融塑个人风格。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谢谢邀请!
对于“正楷硬笔书法没写好,可以练行书吗?应该怎么练”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行书练习与正楷硬笔书法练习没有任何关系,没写好正楷书法,完全可以练行书书法。这是根据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来说的,也是我学习书法的经验。
行书最早出现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刘德升就是行书最早的书者,后有魏初的钟繇和胡昭二人师法刘德升的行书。东晋时期,王羲之和王献之也精心研习刘德升的行书之娴熟,将行书推进到了臻于完美的艺术高度。王羲之的行书传世经典有二:一是《兰亭序》;二是《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现在的《兰亭序》为摹本,不是王羲之书法的真迹,《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虽是怀仁集王羲之字,但绝大多数都是王羲之的书法真迹。
行书,即正楷(书)之小伪,其特点有八个字:务从简易,相间流行。
有不少网友说,正楷是行书的基础,学不好楷书,行书是不可能学好的。我认为这样的话没有任何道理,不可信之。
行书应该怎么练?
道友们,看好了:提问者网名是个“萌萌达的兔子”,而且他(她)在问题中说了,就是为了写好作业而已。
而且,提问者很可能是个初中女生,想写快作业的初高中生,你想一下你周围14、15岁的学生,对!差不多也就那个模样,所以,回答接地气点更好!
基于此,我想,我如果再回到初中时代,该怎么练字?就为日常书写,兼顾书法,供题主参考!
1、我会去书店找本硬笔行书字贴,因为只有行书,才能快写,而且有高辨识度的字体!
至于找谁的?那就看个人眼缘了,也要看个人的原生态字,是否适合他的字!
硬笔书法其实可以先从行书练起的,而且看提问应该是个中学生,所以实用很关键,这是硬笔书法的长处。练习硬笔行书应该怎么练呢?
选字帖
因为有写作业的实际需求,硬笔行书以实用为主,艺术性稍微靠后。选择字帖就以当今比较优秀的一些硬笔书法老师的字帖为主。如果是艺术性为主,我就会建议你学习古人的毛笔字帖了。
今人的硬笔书法字帖书店里很多,具体选谁的就要看你喜欢谁的风格了。目前比较好的硬笔书法家有:田英章、荆霄鹏、顾仲安、吴玉生等人。风格略有不同,差别不会太大,都有非常深厚的功底,对于中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合适的硬笔书法老师。
从偏旁练起
我们的汉字就像一台机器,由各种笔画组成了不同的偏旁部首,再由这些偏旁部首组成众多的汉字。练习行书可以先从偏旁部首的写法练起,偏旁部首就像英语里的字根,学会了之后就能组合成很多的字。学会偏旁部首的写法就能举一反三,不然中国常用汉字就两、三千个,要一一去学习,学到猴年马月啊。
掌握基本的结字法则
学习偏旁部首怎么写后,再学习一下简单的结字法则,然后根据这些结字法则就能组装汉字了。这个结字法则可以去学习一下黄自元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这里面再刨除一些不常见的复杂的字的结字法则,剩下常用的也就不过七十个左右。
常用字的写法
着重去学习一些常用字的写法,我们当今日常书写的常用字也就2500字左右,而使用频率最多的汉字也就500字左右,所以先练高频汉字,这样学习完马上就能用上,可以提高信心。
手机上还可以装上一个书法字典APP,碰到写不好的字,用APP查一下,找到喜欢的范字,照着写两遍就会写了。
硬笔书法的练习一定要和实际使用结合起来,今天练的几个字,写作业时碰到了一定要按字帖的写法写出来,暂时忘记怎么写就翻出字帖看一下。如果作业不多的情况下,碰到没练过的字,就差一下字帖,直接按着字帖的写法写就好了。一句话:学习过的字多写多用。不然转头就会忘了。
谢谢邀请。 正楷书没写好,完全可以写行书。作书主要是手性、眼睛、大脑到位,任何字体都能够写好。不存在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没有那么神秘。各体都有各体的立。并不是什么楷才是立。不要有这些概念。多接触了,看多了自然熟了。只有熟了才有生巧。记住:手性、眼睛、思考训练好,才是根本,其它并不重要。例如:线条不好看是手性问题。间架不好看是眼睛问题。遇到问题解决不了是思考问题。这样浅讲应该容易理解、懂得书法什么意思了吧!画画没有间架,又怎样解释呢?还是凭眼睛看、手性到位。这样理解艺术。书法布点画还是凭眼睛看,眼睛看准了,手将笔送到位。这就是书画艺术。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回答于下:同时进行手性、眼睛单独练习,心不要急于求成,慢慢来,把范本读熟记住于心,正式练习时,将范本盖好,专心专意训练,边写边看自己的笔划。这样反复进行。循序渐进。功夫都是这样来的。常言道:字无百日功。就是耐住寂寞,才能体会其中乐趣。不要为写字而写字,当成有益消费时间,这样进行下去。任何事都讲究耐性,天天接触、眼睛看、还有不成功之理?!艺术总原则就是:写的好看,美就行,还可以建立自己一套办法出来,朝着自己的特点特色而努力也是一条路。并没有非要象范本一说,这就是艺术特性!搞艺术工作活动,关键是胆子要大,敢去尝试才会体会到东西,这样才能掌握到东西。怕,反而是前进的障碍。很多人写不好、出不来东西,关键还是胆子问题。用我的话讲:写来写去、画来画去最后体现胆识。遇到问题,自己去解决,遇到不好看,自己想办法让其好看。这样才是整个艺术的全过程。搞艺术最怕小脚女似的,小心奕奕。这个关于硬笔书法艺术问答题,毛笔书法艺术方法基础相同。
大家学习书法都很在意追求“神似”的境界,有没有从形似到神似的好方法?
我是江上人感谢您邀请!从形似到神似的最好方法就是临帖。我想除了临帖还没有其它再好的方法了。这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
书法要“形神兼备”才能称的上好作品。有了“形”从而也就有了“神”,有了“神”也就有了“形”。古往今来能够在书法中做到“形神兼备”的没几个。“形”就是字的结构造型,“形”都没有了那还有“神”呢?“神”从“形”来。这个字写的有“神”它的结构造型就差不到哪里去。
“形”从哪里来?“形”就是从笔法技法技巧以及线条结构中来。临帖是先学习再总结经验的过程。要不然书法怎么学习呀!任笔为体显然是不行的。
在临帖过程中尽量做到“形似”抓住了“形似”也就抓住了“神似”。但不一定非要一模一样,做到一模一样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人家的帖子,是吸收人家经验与方法的。不是叫你死摹的。所以一模一样也没必要。做到点到为止也就差不多了。欢迎大家一起探讨!孙过庭《书谱》我把所有空格里没有的字,我都把它标注上了。孙过庭书谱是学习晋人书法必学之帖。
从形似到神似,是临摹的高级阶段,也是临摹后期最重要的内容。临摹力求形神兼备,但真正能做到的为数并不多。不少的书法爱好者临了十年数十年的颜体欧体,也还只能停留在形似的层次,神质始终出不来。
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其实还是有些抽象的。临摹的前期,主要是笔画的线条与粗略的结体轮廓,说白了就是通高形态仿写去依葫芦画瓢,实质上高是画字。即便是把笔画结构加以解构去强化技法练习,依然还是“画字”。当然,这是很有必要的,从无到有,就是要先从感性、技能的层面去熟悉,把大略的技法技巧先拎起来。这一时期,主要是技法练习,不需要思考太多内在的理性的规律与联系。
仿写与画字到了一定的阶段,通过有形的模仿,逐渐掌握用笔的方法技巧,以及结字的特点规律,使形态愈发接近所临摹的帖。但是,书法不是简单的线条画,它具有严密系统的艺术逻辑,线条结体的形态是感性的客观的,但这只是书法的一小部分。除去有形之外的,还包括书写节奏、取势特点以及章法布局的技巧,这些因素混合起来,才能完整地诠释书法的艺术特性。
因此,从形似到神似,通常有两个途径。
一是从临摹本身的技法层面寻求突破。作品的神质必然仍是通过线条来体现,要从原帖中抓住用笔结字的关键细节,包括用笔缓急、提按轻重以及由此体现出的疏密肥瘦快慢枯润等特点,从中解析出用力、[_a***_]与结字的决窍。
二是从理***悟与书写实践中向原帖上靠。跳出原帖,从作品气态神质上去总结探索规律技巧,在书写实践中去对比检验反复揣摩,由线条到结字,从行气到章法,着眼形貌神***,以个人的实际书写往原帖上去靠,先分后合,直至与原帖在神质上交融切合为止。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字体仿写行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字体仿写行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