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作品横向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行书作品横向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汉字中横向水平结构有没有审美上特殊意义?
我江上人感谢您的邀请!汉字中横向水平结构有没有审美特殊意义。其实横向水平结构我们经常看到,不过在过去很少看到。因为古人纵向书写。从右边开始直到写完。无论是楷书,还是隶书都是纵向。到现在我真的没见过古人横向写过。这可能与竹简有关,刚开始没纸,字写在竹片上,一条一条的用绳子串联起来。横向写不方便,纵向写方便多了。也就形成一个习惯。不管那个书体都是纵向的。
我们现在横向书写还是经常看到的。楷书,隶书,篆书。很常见。但是行书,草书横向书写就不多见了。因为楷书,隶书,篆书每个字都是独立的,没有纤丝相连。横向书写还是非常美的。横向书写纵向书写没有区别。但行书,草书有时字与字中间相连的。尤其是大草一笔数字横向书写肯定是不行的。只有纵向书写才能写出美妙绝伦风格来。
所以我个人认为横向水平结构对于楷书,隶书,篆书还是有意义的。但对于行草是没有意义。所以要区别对待。横向书写纵向书写只是书写习惯,你觉得美你就可以用这种方式写。仅此而已。
大家有好看的硬笔书法吗?敢不敢秀一个?
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即有相通之处,同时也有本质的不同,这点一定要注意。由于毛笔的表现力更强,于是就有了硬笔书法一律向毛笔书法看齐的风气,甚至各种硬笔书法大赛的作品必须按毛笔竖写等范式来做的才容易获奖,这显然是一种误导。事实上,往往越是毛笔书法没有达到境界的人,越容易把毛笔书法神圣化,越容易忽视了硬笔书法作为实用艺术的本质。
把古人精妙的毛笔书法完全照搬到硬笔书法里来,是极其错误的,是会误入岐途的。看了前面的回答,硬笔书法的范本,言必称颜柳欧赵,是艺术思维僵化和惰性的体现。于是我更感觉这种偏见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我在此想强调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的不同,了解这种不同才能更好、更快的书写硬笔书法。
硬笔字是横写的,不是坚写的。这造成两个与毛笔字不同的艺术规律:
第一,硬笔字是左右呼应而非上下呼应,其横画多直而竖画多弯,这与毛笔字的横画多弯而竖画多直是不同的。例如,竖画的起笔要微弯以形成与前字的顾盼之势。而横画却要平直,以强化横向平顺的气势。切不可照搬毛笔书法横画的一波三折。
第二。硬笔每个字的收笔应该以右上收笔为主,我称之为"尾笔右上”,这与毛笔字的以“尾笔左下”为主是不同的。
另外,硬笔字粗度受限,想要增加表现力只能从细处着眼,所以尤其要注重“牵丝”的训练。而毛笔“牵丝”极其容易,反而写的浑厚才需要功力,所以用力的侧重点不同。
所以硬笔书法学古人要从本质的艺术规律上来学,切不可生搬硬套,食古不化。
硬笔书法,我也一直在探索过程中,发几张作品图片,称不上好看,谨供参考而已,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发朋友们对硬笔书法规律的更多思考。
中国毛笔书法,有欧颜柳赵四大家,当然也有其他书体,硬笔也可以学习欧颜柳赵,当然也还有其他书体可以,但是首先要知道,汉字的8个基本笔画,以及32个复合笔画。其次知道基本的笔顺,这些头条上都有,可以去搜索,打印学习。
学习硬笔楷书最重要的是选对字帖,如果是入门则选择硬笔楷书,卢中南老师的楷书,田英章老师的楷书,荆霄鹏老师的楷书,赵贺新老师的楷书等。学会了再入古字帖,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
以下是我手写的,我也刚刚学习,大家共同进步!
硬笔书法练习的主要目的自然是为了提高文字书写的美感,提高文字交流的愉悦程度,但不代表硬笔不能创作书法,我本人在用硬笔创作草书作品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分享给大家,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同。
有没有勇气晒一晒你的手写字?
最近学会了在头条分享,写字是我的最大爱好。默默无闻写了几十年了,从没有参加过展览或比赛。写得好与不好自己知道就可以了,是一种沁透内心的愉悦。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修身养***。虽然我在经济和仕途上并不强大。但从心底里不愿去证明夺利。每日生活在自娱自乐中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第一幅,大醉后写的。第二幅,第二晚醉断片爬起来便写的。第三幅,早上醒来喝一杯半醉写的。第四幅今年清明凌晨四点起来喝了几杯为纪念凉山烈士连词和字一起写的!不过写完这幅字发表在头条马上坐车回到老家,下车后连黄胆水都吐出来了,双脚都发软,所以今年扫墓都只好由宗亲们代劳。
关于写字,我一直觉得自己的字体是被遗传的。我的字跟我父亲的字还挺像的。
不过我一直以来都想正正经经地练好正楷,但是一直没能坚持去练,越长大越浮躁,字体也慢慢定型了。现在其实工作生活中写字的机会并不多,但是我偶尔还是喜欢随便写写画画,总觉得写字能让我内心平静一些。
附上我的手写日常,献丑了。
欢迎专家们点评指导。
真草隶篆字体的演变顺序是什么?我想学书法字帖,先练习草书还是楷书还是隶书好呢?
如果按照提问者所问的四种字体,其演变顺序则为:篆隶草真,现在一般有五种字体之说为:篆隶草真行五体;至于学习书法从哪个字体开始练起,一般来讲,先从正体字学起,至于具体从哪种字体开始,则需要学习者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和审美而定。
有据可考,目前最早的汉字应该是属于商周时期的甲骨文。
从甲骨文开始到后来的金文再到六国古文,从书法的角度来讲,将此等皆称之为大篆,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书同文”小篆字体以示区别。
小篆又称之为秦篆,为秦代的官方文字,到汉代,隶书取代篆书成为那个时期的官方文字,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则依次出现了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至此中国的基本字体都已出现了。
到了隋唐时期,楷书集大成达到巅峰,流传至今尚未曾有过变化,唯有书写风格的不同而已。
学习书法从正体字学起是正确的,正体字为:篆书、隶书和楷书三种,具体从哪种字体学起具体需要根据学习者的具体和审美而定。
一、篆书
大家好,我是景行书苑。
中国书法史对于字体的演变顺序,一般是按照篆书到隶书到草书真书来进行说明。其中,汉简中的草书应该是章草,草书最初应该是章草,也就是隶书的草写。隶书草化形成章草,同时也向楷书发展。
至于学习字帖,传统的是从楷书入手,伴随着书法教育的发展,有了很大变化。在书法教育的研究中,人们认识到楷书并不是最好的书法入门字体,于是从篆书入手,从隶书入手,甚至从行草书入手都有人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我的书法学习是近几年师从洪厚甜老师,按照他的教学体系学习才有了一些收获。老师的教学是从篆书入手,按照书法发展史的顺序五体皆修。我觉得这个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可行性。
题主给出的选择是从草书,楷书还是隶书入手,这恰恰没有篆书入手的选择,我却认可篆书入手,仅供参考。
至于学习草书先临摹什么好?我认为可以分两个方向来谈。
如果倾向于章草,取法比较多样。有人选择从王羲之入手,好处是可以更容易的与今草转换。有人选择从王遽常章草入手,觉得更容易理解。还有人从近年国展流行选择从陆机平复帖入手,相对我更喜欢王羲之。
而对于今草的学习,大多数还是选择较正统的路子,以王羲之小草入手。当然,这实际学习中,因为王羲之没有真迹存在,选择孙过庭《书谱》或者米芾草书手札入手,都是不错的。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欢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景行书苑旨在建立一个传承专业学习理念,展示景堂书法日课,分享文化艺术感悟的交流平台。我将始终秉持这一宗旨,努力把更多更好的临帖和创作作品展示给朋友们,坚持每日更新。欢迎关注景行书苑,欢迎点赞、评论、收藏、分享、转发,谢谢支持!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汉字的表意性及其独特的结构,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前提条件。书法字体的发展以篆、隶、草、楷、行为顺序。
一、书法艺术的产生
产生于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笔画均为单线条,瘦挺有力,时露锋芒。布局多为纵行,行款错落,大小变化,疏密有致。这些最早的汉字遗迹已具备了书法的[_a***_]、章法、结字三要素。尤其是从甲骨文的结字看,已体现出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因此甲骨文的出现奠定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基础,标志着我国书法艺术的产生。商周时期出现的金文或称“钟鼎文”,整齐且笔画粗壮,起笔、收笔及运转比甲骨文圆润,曲直变化丰富。成熟的金文外形偏长,每字的大小匀称,各部分讲究呼应与配合。《毛公鼎》、《散氏盘》是其代表作。从金文遗迹看,书法的艺术性已逐渐丰富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各诸侯国在不同的艺术追求下,朝着各自的审美趋向发展,形成了书法艺术绚烂多彩的局面。如果说甲骨文、金文的主流始终是沿着刀刻、凿铸道路发展;那么,春秋战国时期,毛笔开始在书法上广泛应用。毛笔表现力丰富,特别是内蕴的笔法技巧,构成了以后中国书法的重要要素──书者的情性、审美趣味、用笔技巧等。从尚存的这一时期的“石鼓”拓片中看,结字比金文有更大的规律性,笔画遒劲凝重,结构茂密浑厚。“石鼓文”开始向小篆转化。它不仅是以后秦统一文字的基础,而且对后代的书法风格影响极大。
先后顺序为:篆书、隶书、草书、真(楷)书。
一、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二、隶书始创于秦朝,由篆书发展而来。有秦隶、汉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
三、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四、楷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互相之间的关系:
一、互有传承的关系。
如草书是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来;楷书也是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
二、互有借鉴的关系。
如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的,但同时又吸收了草书的特点。
书法的五种书体中,先篆书再隶书再草书,这一过程没有争议,但行书和楷书谁先谁后是有争议的,不过前后也不过几十年的事。
学习书法,大多数人认为应从楷书开始,但认为应从篆书或隶书开始的也大有人在。
1、楷书
楷书因出现较晩,故笔法更为丰富,从楷书入手,起点较高,学一体而能同时学习中锋、侧锋等多种笔法,事半功倍。
且楷书规律更加明确,点画都有严格要求,学习起来更容易上手。
从楷书入手,是历来学习书法公认的正途。
2、篆书
笔法单纯,纯用中锋,学习起来相对容易。
又由于它是最早出现的书体,是书法之根,从篆书入手,更容易理解书法。但篆书难于识读,学习起来较为困难。
3、隶书
隶书是很容易见到学习效果的书体,识读比篆书容易,字形方正,与现在的字形相近,笔法较楷书相对容易,故很多培训班喜欢选择隶书入门。
4、行草书
相对较难的书体,一般需要有其他书体作基础,不建议初学者学习。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请各位老师把你们硬笔临帖的作品发出来学习一下,可以吗?
练习书法以结构为基础,笔画的练习次之,从独体字入手。有了基础后,可以实战书写字词句,下来是对写字速度的练习。
我还处在第一阶段正在练习结构,与各位共勉!刚写的,还热乎着。但是实在对不起,有个错别字。
硬笔,毛笔都学过一点。但都是学了点皮毛,登不了大雅之堂。
我临习的字很杂,古,今交错。造成了今天不古不今的写法。近两年以横向书写为主,以实用书写为主。写的不好请多多指教。
感谢木易书友的邀请,这里就献丑晒一下自己的硬笔临帖吧,互相学习一下。
我是从初一就开始练字,当时毛笔和硬笔一起来学习的,主要是自学,毛笔以柳楷《玄秘塔》为主,硬笔最初临过庞中华老师的字,后来也学习了当时比较有名气的一些硬笔书家的字,例如王正良、江鸟等人。再后来主要就是以硬笔临摹古帖为主,临习过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赵孟頫的《洛神赋》、《灵飞经》等帖。
上图就是我高二时候的临帖《灵飞经》,那个时候还沾沾自喜的样子,现在看来就要扔掉了。这还是去年在老家,老妈收拾东西的时候,收拾出来的,一直在帮我保存着。
上图这个也是高二时候临的隶书《鲜于璜碑》,现在看来虽然不好,但是还是蛮有纪念意义的。
上图是我去年用0.7的中性笔又重临的《灵飞经》,现在在临帖对书法的理解不一样了,更多的是学习古人的笔势。
上图是我临的赵孟頫的行书《心经》,因为时间关系,就临了一遍,但是收获还是蛮多的,对笔势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一步。
上面几张是学习临摹启功先生的小楷字,启功先生的小字结字非常精美,通过深入学习启功先生的小字书法,对结体、笔势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感觉似乎又上了一个台阶。因此最近也创作了《启功体硬笔书法技法》,对启功先生的书法做了一个梳理和总结。
上图是空闲时间粗临了一下米芾的《蜀素帖》,一直很喜欢米芾的字,经常拿米芾的帖子放在床头看,名家经典字帖就是要时时的把玩。
以上是自己的一些学习经历,分享出来跟各位书友一起交流一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作品横向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作品横向字体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