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体大小比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草书字体大小比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有标准吗?
草书分为三种:章草和今草,今草又分为小草和狂草(也叫大草),草书也是有标准的,每一个草书符号都有他的标准的写法。
草书是由隶书的草写发展而来,刚开始形成的是章草。章草的章法和隶书基本一样,字字独立,且一般横竖成行,写法很标准。了,只是在写法上有所不同。
章草的代表书家如三国时期的皇象,他的代表作品是《急就章》,如下图:
自二王以后,章草便无人问津,直到元代由于赵孟頫推广,出现了不少章草书法家,如宋克、康里子山等。
宋克章草如下图
康里子山章草如下图
章草之后,发展成今草,到王羲之这今草达到成熟,这也是王羲之被称为书圣的主要原因之一。王羲之主要成就在小草上。
小草到王羲之这基本完全成熟,写法也标准统一,章法上横不成行,但是竖成列。代表作如他的《十七帖》,成为小草的典范,后来学草书者,无不学习他的十七帖。
后来得王羲之衣钵的还有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代表作《书谱》,如下图:
狂草,是草书也是书法里最难的一种书体,狂草也叫大草,它的笔画更为简化,章法无行无列。代表书家有唐代的张旭、怀素、宋代的黄庭坚还有清代的王铎。
张旭草书如下图:
怀素草书如下图:
黄庭坚草书如下图:
王铎草书如下图:
关于草书,有一本用来背草法的书,大学的时候通篇背下过,叫《草诀歌》,第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初学的朋友可以作为参考书。
草书真的最难吗?
说说你的看法。
感谢邀请!我学习书法三十年,把我对草书的认识和体会写出来,仅供参考。
草书千年历史,分为章草和今草。
张旭、二王、怀素、王铎、文征明、于右任、林散之、李百忍等等,皆是草书大家,书法史上的璀璨明珠。中国书法绵延千年,颠沛流离而魂魄不散。
草书作为一种书体,肯定有自己的法则!汉崔瑗所著《草书势》是最早的草书书论,属于章草范畴。晋代王羲之的《笔阵图》一文中说:“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需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余字总竞,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
王献之创“一笔书”,即一行一笔完成,中间不停顿,又称“连绵体”。特别注重点画及上下字的钩连,就如行进中的龙蛇,有时身体为云气、草木所遮挡,却有首尾连贯之意。用笔的“棱侧起伏”指侧势运腕,点画在使转中起伏振动,如惊蛇入草,飞鸟出林。同时草书要有篆隶用笔之意才有古意,才能避免用笔的浮薄。 草书可以说是最能寄托书家胸臆的字体,是书法的极则。能读懂草书,才算真正体悟到了书法的真意。
唐代书家孙过庭著有《书谱》。孙过庭草书宗法二王,《书谱》不单是一件小草巨迹,同时也是书论精典,理论与实践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这在书法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虽然草书有固定的写法,但因点画简略,为形体结构的变化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正如宋姜夔《续书谱》指出:注重字间点画的连带呼应,并合于用笔使转之理。不然点画结构就会显得散乱无章。笔势的连续转换就形成字势,草书特别重视字势或称体势,可以说势是草书结构的内核。 字势的组合即为行气,行与行的组合即为章法。
在各体书中,草书是最重行气与章法的,因为草书结体无常形,所以行气也往往跌宕起伏,变化莫测。
草书书写时,不是事先约定或有规律可循的,而是随势相生,因势而变的,是有常理而无常形的,完全取决于书者的临场应变。
从大小王开始,基本确定了草书写法的标准,历代沿袭。张旭黄庭坚虽有风格之突破,而写法不背成规。
至明代徐渭傅山,始改变草书固有模样,但也只是他们探索和创新的尝试,他们本身也是精于传统的。
至于近代于右任,归纳二王之法,作《标准草书》,通行于天下,以为示范。学者可从中而入焉。
清代的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在他自己的著作《艺概卷五·书概》释曰:“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这是根据汉代的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序》中的:“书,如也”,演变而来的,通过这些文献我们可以知道,书法的 和风格的形成与个人的理解、关注点、知识结构等等都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正所谓一千个人的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书法的学习也是如此,比如在小编教学的过程中,虽然每个学员都临摹的是《颜勤礼碑》,,但是每一个学员临摹出来的《颜勤礼碑》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关注点,所以呈现的效果是很不一样的。
其实草书和篆书一样,篆书的写法叫篆法,最为标准的是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而草书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有自己书写的准则,比如在草书的发展中,“知”和“却”的差距就很小,这个古人有总结过《草书百韵诀》,楼上喜欢的话可以买来看一看。
写草书的难度首先就是要认识草法,要知道这一个字的来龙去脉,如何下笔、如何收笔等等,民国时期于右任作为草书的大家,曾经创立过“标准草书社”,想把草书变成像我们今天看到的仿宋字一样,但毕竟草书的艺术性太强,而且对于上***势的衔接需要很多东西来参悟,所以在于右任去世后,“标准草书社”影响力就远远不够。
掌握了基本的框架,基本上就是到了楼上说的草书的规范性。其实一个汉字骨子里面的血脉了之后,在学习书法就将会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谢谢邀请!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草书作为一种字体,当然有它自己的标准。草书是由隶书发展而来的,它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
草书根据它的发展可分为章草和今草,章草由隶书衍变而来,它变化了隶书的笔画特点,波形鲜明,字字独立,字形变方,笔画带横式的特点,如下图
到了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衍变为今草,今草上下笔之间笔势常常有牵连,偏旁部首更简化,更加符号化,连绵环绕,字形变化多端。如下图
所以说草书作为一种字体,是由人们根据生活的需要发展而来的,它有自己的标准和特点。
再来说说第二个问题,学习草书和学习其他书体一样,必须要大量的临帖,多方读帖,坚持不懈,认真体会草书结体,笔法,墨法等特点,万不可随意而写,那样很容易写成江湖体。
用斗笔写五个字的纸多大(竖幅)?
每个字最好不超过20厘米见方。 再加上字距,再加上两个头尾装裱,就已经很长啦。悬挂在客厅,显得沉重。——可以随便在报纸上练练,隶书体的,可以字《左右宽度25厘米,高度15厘米。 若是行草字体,大小可以不必一致。
行书和草书真的比楷书简单吗?
行书和草书并不比楷书简单!行书相传起源于汉代,它没有楷书的工整秀丽,它却是人们生活中所运用的楷书快写!它没有草书的 跌宕起伏,却有自己的奔放流畅;行书又分行楷和行草,是方便应用的常用字体!
草书虽然书写流利却不易辨认,所以只有懂草书的人才能欣赏。草书展现给大家的是形态美,内在美!草书随势而行,轻重缓急的变化,飘逸潇洒的神韵!令人们惊叹不已!好的草书如翩翩的舞蹈,似奔涌的激流;线条自然到气息相连整篇贯通……草书的笔法要充满力道,书写的章法、布局、功力必须到位,才能给欣赏者呈现出赏心悦目的美。书者在书法艺术上创作要接近欣赏者的审美,就是所谓的接地气。一幅真正成功的草书作品,需要作者屏息凝神,用心、用情感的创作;哪种字体写好都不简单!练好每一种书法字体都是需要长时间的读帖,临帖,用心去领会古人书法的精髓。持之以恒地坚持!想写一手好字的朋友们一起加油吧!
都不简单,说其简单,多半是我们的认识不过深刻透彻。只要我们对没一种书体都临摹学习一段时间就会理解这个观点。行书和草书以及楷书都是在一个历史时期不断总结,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经典中的经典书体,行书和楷书也是比较实用的书体。
就用笔技法来看实际上都是一样。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提按顿挫,逆锋入纸和使转等等,行书的点画线条将字符断开书写就是楷书,连起来书写就是行书,比如欧阳询楷书中的三点水就带有行书的[_a***_]。
***如我们把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三点水的牵丝或连带部分舍去,和欧阳询楷书中"流"的三点水有多大区别呢?从用笔技法上看,处理一个流走畅达,一个用笔沉实凝重,在形态是是没有多大区别的。所以所行书、草书和和楷书从技法上说,没有多大区别。区别的只是行意或端正而已。
说到简单不简单,对于知者来说不简单也简单。对于不知者来说,简单也不简单。从书法学习角度上来说,如果我们先学楷书,由于对楷书比较熟悉了解的充分,可能会感觉容易一些,而对不熟悉的书体因为不知而感觉难一些。不过也可能有相反的可能,感觉自己熟悉的内容比较难,不熟悉的不会的感觉难。确实有因人而异的情况。
不过要将这三种书体比较一下,可能最难点是草书,然后是楷书,最后才是行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体大小比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体大小比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