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传承文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传承文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传承”二字用行草书怎么写好看,有什么技巧?
谢邀请,憋人觉得传承二字应体现出从上往下的气势,贯通一气,一脉相承,不能气断,一来体现出书法史的传承,二来体现技法、内涵的传承,意义的传承,正统碑学,帖学当推之。江湖不考虑!
书法主要是讲究章法、笔法和结构,三者都很重要,但就简单写几个毛笔字而言,结构比较重要一点,书写技巧就是注意整体和谐,笔画间架平衡,重心尽量垂直,写出来就能凑和,下面是我涂鸦“传承”俩字。
首先从用笔,做到“中锋取质,侧锋取妍”的根本,一副作品先不看技巧,先看线条的质感,做到“入木三分”,有一种锥画沙,屋漏痕的味道,笔在画中,才能写出线条的质感,其次再看用笔的技巧,比如,露锋,还是藏锋,虚实结合……
再看结构,要注意疏密、向背、收放、留白布局、高低错落……
再次看章法,比如“传”字写得轻巧灵动一些,“承”写稍微厚重感,行成对比,或者一个字中,如“传”,左边“人”写得厚重一些,右边“专”写得轻巧灵动一些。
“行草”书是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不仅仅是楷书的快写!它是有笔画的省略、连带、错位以及体势的变化的!写好行草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书法家具备深厚的楷书功底,否则用行草书写出来的线条、笔画就会软弱无力,无精打***,缺少笔力和质感!
笔者学书30多年,篆、隶、草、真、行五体皆能,至于“传承”两字怎么写好看,笔者先来分析一下它们的字形结构然后再来尝试着写一写,不足之处请方家指正。“传”字左右结构,“承”单一结构或者说独体结构。“传承”两字放在一起书写,则要注意整体的美感和章法的协调统一!
“传”字可以用繁体字和简化字两种字体书写,左边的单人旁笔画少,应该写得稍微粗一些,整个字左收右放,左紧右松,左边占三分之一,右边占三分之二。单人旁的写法有很多种,起笔那撇可以藏锋、露锋,也可以用侧锋,或方或圆,上大下小,或者上小下大,或者撇竖分开,下面那一竖顺势往右挑,左右呼应比较连贯。右边中间那横和那点可以省略不写,但要注意笔画的穿插,中部写得稍微紧凑一些,有相同笔画的要有粗细、长短、方向、角度、方圆的变化,力求生动而不呆板!
“承”字起笔一般横撇与竖钩连在一起,也有用一点代替的,更有甚者把左右横撇和撇捺省略不写的,如唐代书法家陆柬之,明代的书法家王宠等人就是那样写的,笔画非常减省,笔意非常连贯。一般情况下,左边大多写成一个“7字”或者“z字”,也有用一点代替的,中间写出连带的两点,顺势向右挑出连接右边的撇。右边可以写出撇点,也可以写成一撇一捺或者一个类似“3字”或者“2字”的形状。
顾名思义,行草的风格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兼具行书和草书的一些特质。一方面,具有较为独立完整的单字结构,能展现出每个字的各种优美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草书线条的连贯和变化,可以展现出波澜起伏,摇曳多姿的美。
传承二字有多种写法,个人比较喜欢二王和米芾,现成的写法在网上可以找到不少。我结合自己的一些书写习惯,尝试了一下,有诸多不足,希望有些参考价值。
传承传统书法的例子?
一个传承传统书法的例子是中国书法家王羲之。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以行书和草书著称。他的作品充满了个人风格和独特的笔法,被后人称为“王羲之体”。他的书法作品被广泛传承和学习,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被珍藏于各大博物馆和艺术机构,成为了传统书法的重要代表之一。通过学习和传承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传统书法的美妙之处。
在一年级,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了和风学堂,那时候小小的我并不知道这学堂拥有我国历史传统文化的精髓,来这里是一种享受,能使我们深刻地了解传统文化。
一转眼,四年过去了,我知道和风学堂是开启文化书法与儒家心性这扇门的一把钥匙,和风学堂又是指路灯,指引我们这些学生去追求、研究心中的好奇。文化与书法的重要性,我们用语言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在学习书法,必定做到“中”。“力点”、“绞转”、“切”都是每一个书法动作的要点,我们要做到位,但不能写得太死板、硬邦邦的,要活力,要把人写出来,把情感融入进去,延续书法传统,这样的作品具备了文化品格,看起来一定使人心旷神怡。
练习书法就是修养心性,使我们心手双畅,让我们整个思想都融合到书法里,又使我们更加地了解传统文化。我们要多临摹书法,但要准确地临摹,不能应付式,如果应付式,那比不写还糟糕。
传统书法艺术与儒家文化心***息相关,如果将二者融汇一起,再体现在书法作品中,这个是非常了不起的。
办什么有人写行书,作品里喜欢夹带草书?
谢谢邀请!很高兴能回答你这个问题,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行书,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行书讲究运笔轻松、便捷,线条追求畅快、动感,讲究气韵生动。如下图
我们再来看一下草书,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线条流畅,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一般,一些部首及笔画出现了符号化,如果没有草书基础的人很难认得出来。如下图
我们了解了行书和草书的特点,再来看一下,为什么书家爱在行书的作品中,加入一些草书,因为这样可以使作品在气韵上更显得形断意连,气韵生动,风神潇洒。如下图中的“何如”,“献之再拜”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幅做品端庄大气中又不乏灵动。以上是我的拙见,敬请各位热爱书法的书友批评指正,谢谢!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什么是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相比于楷书更加流畅,相较草书又易于辨认,可以说是相对自由的一种书体!从实用角度而言,它因为快捷,美观,易辨认得到了了大众的喜爱。
行书包含两种形式,一种是行楷、另一种是行草,行楷更接近楷书,比楷书写得快,连贯书写的基本动作以横、竖为主,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行草则接近草书,比草书易认,连贯书写的基本动作以转动为主。如颜真卿的《祭侄稿》,《争座位帖》……
行书和草书都属于动态的文字,他们追求的就是一种飘逸潇洒,行云流水的感觉,都强调使转用笔,所以在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加之汉字的可读性,(有时候我们读一篇文章的时候只要念出第一个字,下面的字也就自动念出来了。)所以历代书法家在书写时即兴而为,夹杂一些草书写法,一是为了调节节奏,增加整幅作品的动感。二是能够造成感情的跌宕起伏,姿态百出,使笔墨语言更加生动,这就是势!势是即兴而来的,而不是故意造作,安排出来的。
谢谢受邀。
楷书和行书是字体属性相近的两种字体,而行书和草书又是字体属性相近的字体,说属性相近是因为:
第一:它们的结体有一定的相似度。
第二:它们的书写速度有一定的关联性。
第三:用笔技巧上的相似度。
正是因为存在上述几种相似的属性,所以书写者在创作中就会自然而然地进行融合和嫁接,所以当你写楷书时会出现向行书的结合,写行书时,又会出现向草书的融合,这都是由于字体的关联性使然,而隶书和篆书都不会发生在书写时向行,楷或者草书发生嫁接的情况,这是由于它们存在着较远的书写属性和关联性。
另外,有的书家在行书中加入草书也是有意而为之,这样能调整书写节奏,丰富作品色彩,让整个创作过程显得更精彩更完美。这正是:
行中带草也挺好,邻居同檐难免吵。
此般全为书尽兴,悦心怡情就罷了。
谢谢邀请!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千千千里马。有人说行书和草书没有严格界线,这是不对的。但是,行书中夹带草书,也是非常正常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作品,行书夹带草书,甚至楷书夹带草书,也是屡见不鲜的。
王献之行书《新妇帖》中行草夹杂,而又字字分明,这也是行书章法与小草章法的结合。
比较标准的行书应该是《兰亭序》,我们学习行书的范本,一般都是《兰亭序》和《[_a***_]序》这两个经典。但是,《圣教序》里面是有一些草书写法的。
所以,从学习的传统来说,行书之中穿插一些草书,应该也是从《圣教序》的经典中得到的启示,这就一点不奇怪了。
最后我们说说,行书中穿插一些草书有什么必要吗?当然有,行书还不是很有***的书法,如果夹杂一些草书,不但活跃了书法作品的气氛,也在视觉上明显有了动势和冲击力。
周慧珺行书中也穿插了少量草书,如“有”字等等。
我们知道,行书的字,基本是互相不连缀的,而且基本维持字字大小一致,但是草书就不拘一格了,可以把几个字连缀起来,也可以笔画夸张,有时一个字,要占好几个字的位置,对于书法作品的章法,会带来波澜起伏的巨大变化。
所以,不是有的人,而是书法家都喜欢行书中夹带一些草书。这也是艺术创造的需要,情感抒发的体现,欣赏这样的书法作品,会比纯粹的行书要更令人心旷神怡。
王献之的行书《廿九帖》中的“献之”、“何如”就是夹带在行书中的草书。
人们有时习惯把行书和草书统称为“行草书”,行书作品中常夹杂草书,草书作品中常夹杂行书,究其原因,大约有以下原因:
1、贯气的需要。作品创作时要考虑上下左右之间的呼应,行笔至下一字时,如果用前一字体不能很好地表现这一呼应,就要考虑换字体,不独行草,有时楷书中也可夹杂行书,这样可以让作品“活起来”。
2、寻求字形的变化。这一点在《兰亭序》中充分表现出来了,其中20多个“之”,如全用行书,要想都不一样,写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中间夹杂有草书的写法。
3、书写时情绪的变化。这一点在颜真卿在《祭侄文稿》中淋漓尽致。开篇比较工稳,情绪相对镇静,随着书写的进行,作者情绪出现变化,到最后几行,已由行书变成草书,作品也随之达到***。
不知说得对否,请大家指正。
更多作品点评及书法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初学者学习行书,行楷,谁的笔迹好容易上手?
谢谢邀请!
初学行书、行楷书选择谁的字帖很重要,我认为还是从正统和规范两个方面侧重,建议优先选择“二王”体系的笔迹。
一、王羲之的行书是当之无愧的行书之宗、天下第一,初学临摹应当首选。
行书应该是楷书和草书出现之后发展起来的书体,行楷则是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的书体。楷书在在魏晋时期由隶书发生第二次隶变之后诞生的,这个时期正是王羲之书法最成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王羲之的楷书、尤其是小楷达到了高峰,其行书也在草书和楷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兰亭序》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唐太宗李世民视国珍宝,死后还要带到墓中,他把《兰亭序》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也奠定了王羲之在中国书法文化史上的书圣地位。
王羲之的书法不仅是唐太宗推崇,他的楷书、行书、草书均被后世所临习,其书风遗韵一直延续到今天。
初学王羲之的行楷、行书,建议从《圣教序》、《十七帖》和《兰亭序》入手学习,尤其是《圣教序》可以作为入门书帖。
二、同时学习“二王”体系的书法名家行书,可以取得相辅相成的功效。
王羲之以后的书法大家,不少是传承了他的书法风格的,在笔法、结构等方面同“王体”书法一脉相承。比如唐朝的欧阳询、元朝的赵孟頫等。
学习行楷书法,在学习王羲之的同时,兼学赵孟頫的书法也是不错的选择。赵体楷书本身就带有行书韵味,很多书家也称他的楷书为行楷。如果要学赵氏行书,他的“秋声赋”、“秋色赋”都很好,其他类似的墨迹书帖也很多,完全可以临摹学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传承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传承文化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