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史的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史的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汉字演变的历史,各种字体的创始人和有代表性的书法家?
汉字演变历史:
正楷书法"初"字可写成示字旁吗?
正楷书法"初"字不能写成示字旁!
你孩子的书法老师说,软笔中"初”字衣字旁和示字旁是通用的,估计这位老师是一知半解,读字认半边的“白字先生”!
查阅《汉典》,“衣”,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上面象领口,两旁象袖筒,底下象两襟左右相覆,为上衣形。“衣”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凡是“衣字旁”的字都与衣服有关。
“示”,会意字,小篆字形,上面两横“二”是古文“上”字,下面三竖代表日月星。甲骨文象祭台形。“示”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凡是“示字旁”的字多与祭祀祖宗或天地鬼神有关。
查阅《汉典》:
再查《说文解字》:
严格来说,在楷书中不可以写成示字旁。初字的本意是裁剪衣服时将要下刀的意思,一定是衣字旁,写成示字旁就谬之千里了。行草书另当别论,个别碑刻中出现示字旁写法,如孙秋生造像,应判为错字,不可将错就错。
楷书“初”字可不可以写成“示”字旁,我们可看看古今书法家是怎么写这个字的。
通过下图可以看出,楷书“初”字是不可以写成“示”字旁的。图一、图二、图六中似乎有书法家写成“示”字旁,但右旁“刀”字上多了一小“/”(撇),这是书法家为了美观,将“衣”字旁的上撇点“移位”了。“移位”是书法家对字的一种美化处理方式。
现在人写楷书“初”字,还是写成“衣”字旁的好。这不仅符合这个字“刚用刀裁衣”的本义,也是汉字规范化的要求。
你的书法老师说的结论没错,在书法创作,”礻/衤”的”初”都对。但是在学生及公文等严格使用规范字的场合,只有一种正确写法,即”初”。
魏碑名品《张猛龙》及晚清大书法家、教育家李瑞清都有"礻”边的写法。
类似情况很多,“富"少一点,“避”多一横,书法创作是允许的。
正楷字有多少年历史了?
据历史学家考证,楷书是从汉朝的隶书演变而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隶书是秦朝时期官方文件所使用的字体,其特点是笔画精细、结构严谨,逐渐演变成为了楷书。
楷书是中国书法中最为常用、最为规范的一种字体,其结构简单规整,笔画明快流畅,被广泛运用于书法、印章、广告等领域。
从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先有楷书还是行书?
历史上各书法字体的朝代代表为:
秦篆——汉隶——魏碑——唐楷——宋行
楷书行书出现的顺序为先楷书后行书。楷书出现在西汉末年,行书出现在东汉末年。
1.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比隶书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
3.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书开始并没有被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时代起,行书才得以盛行起来。
楷书和行书不是前后传承关系,两者没有可比性。行书是正书的快写,当然是正书在前,行书在后,行书没有生成楷书。说行书早于楷书,行书衍生了楷书,这样说是不准确的。楷书快写了就有了行书,楷书是正书,当然是行书的爹。如果拿王羲之的行书字说事,行书也当不了楷书的爹,行书不是楷书的儿子也是侄子,这个辈份乱不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史的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史的楷书字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