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国家提倡草书字体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国家提倡草书字体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有标准吗?
感谢邀请!我学习书法三十年,把我对草书的认识和体会写出来,仅供参考。
草书千年历史,分为章草和今草。
张旭、二王、怀素、王铎、文征明、于右任、林散之、李百忍等等,皆是草书大家,书法史上的璀璨明珠。中国书法绵延千年,颠沛流离而魂魄不散。
草书作为一种书体,肯定有自己的法则!汉崔瑗所著《草书势》是最早的草书书论,属于章草范畴。晋代王羲之的《笔阵图》一文中说:“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需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余字总竞,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
王献之创“一笔书”,即一行一笔完成,中间不停顿,又称“连绵体”。特别注重点画及上下字的钩连,就如行进中的龙蛇,有时身体为云气、草木所遮挡,却有首尾连贯之意。用笔的“棱侧起伏”指侧势运腕,点画在使转中起伏振动,如惊蛇入草,飞鸟出林。同时草书要有篆隶用笔之意才有古意,才能避免用笔的浮薄。 草书可以说是最能寄托书家胸臆的字体,是书法的极则。能读懂草书,才算真正体悟到了书法的真意。
唐代书家孙过庭著有《书谱》。孙过庭草书宗法二王,《书谱》不单是一件小草巨迹,同时也是书论精典,理论与实践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这在书法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虽然草书有固定的写法,但因点画简略,为形体结构的变化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正如宋姜夔《续书谱》指出:注重字间点画的连带呼应,并合于用笔使转之理。不然点画结构就会显得散乱无章。笔势的连续转换就形成字势,草书特别重视字势或称体势,可以说势是草书结构的内核。 字势的组合即为行气,行与行的组合即为章法。
在各体书中,草书是最重行气与章法的,因为草书结体无常形,所以行气也往往跌宕起伏,变化莫测。
草书书写时,不是事先约定或有规律可循的,而是随势相生,因势而变的,是有常理而无常形的,完全取决于书者的临场应变。
从大小王开始,基本确定了草书写法的标准,历代沿袭。张旭黄庭坚虽有风格之突破,而写法不背成规。
至明代徐渭傅山,始改变草书固有模样,但也只是他们探索和创新的尝试,他们本身也是精于传统的。
至于近代于右任,归纳二王之法,作《标准草书》,通行于天下,以为示范。学者可从中而入焉。
谢谢邀请。作为书法爱好者,我认为的草书的标准是中国古代书家长期积累并确定下来的,从狭义上来说草书包括今草和章草,从广义上来说,草书的范畴更广,包括行书。晋王羲之父子,隋朝智永,唐代颜真卿,欧阳询,张旭,怀素,孙过庭,宋代黄庭坚,苏轼,米芾,元代赵孟頫等是被大家公认的草书大家,他们的名帖名作应成为我们草书的标准。
如何练习草书?我认为应,遵循传统的书写训练,“楷如行,草如跑”,练习者要习草书,建议先从楷书入手(个人实践体会),从四大楷书典范欧颜柳赵的字入手,循序渐进,有了一定的楷书基础,才学习草书,这种训练的时间比较长,但这样会走的更远。草书的范本推荐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和王羲之的《兰亭序》。
任何艺术都是有规矩的,当然草书也有规矩。这种规矩就是约定俗成,是长期的历史形成的。历史上的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黄庭坚、王铎等一代一代的书法家不断发展总结形成的规矩、规律,延续至今就是草书的笔法字法章法,也就是草书的规矩。
我们学习草书就是要按这些规矩来,所以学习草书,首先是要临古人的碑和帖。要走近古人,要研究古人,要和古人对话,这样才能弄懂草书的基本规矩。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加入你自己的个性发挥你自己的才能。不然你写出来的草书要么是江湖体,要么是野狐禅,要么是自以为是这野路子,是没有一点儿价值的东西。当然,任何艺术也是需要发展的。草书有很多的规矩,但也有你很多发展的空间。学习草书最好是根据你自己喜欢的书家先进行临帖。然后再逐步的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风格。当然我认为,凡写草书最关键的是线条的质量。线条的质量,没有数年的功夫是很难形成的。中国书法很像中国的武功,首先要有基本的功夫。只要你的基本功夫练到炉火纯青的时候,就像武功秘笈里面说的,飞花摘叶皆可伤人。学习草书也是一样的,需要长期下苦功夫练。只要你的功夫好,线条质量高,那么你写出来的东西也一定不会差的。
草书分为三种:章草和今草,今草又分为小草和狂草(也叫大草),草书也是有标准的,每一个草书符号都有他的标准的写法。
草书是由隶书的草写发展而来,刚开始形成的是章草。章草的章法和隶书基本一样,字字独立,且一般横竖成行,写法很标准。了,只是在写法上有所不同。
章草的代表书家如三国时期的皇象,他的代表作品是《急就章》,如下图:
自二王以后,章草便无人问津,直到元代由于赵孟頫推广,出现了不少章草书法家,如宋克、康里子山等。
宋克章草如下图
康里子山章草如下图
章草之后,发展成今草,到王羲之这今草达到成熟,这也是王羲之被称为书圣的主要原因之一。王羲之主要成就在小草上。
小草到王羲之这基本完全成熟,写法也标准统一,章法上横不成行,但是竖成列。代表作如他的《十七帖》,成为小草的典范,后来学草书者,无不学习他的十七帖。
后来得王羲之衣钵的还有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代表作《书谱》,如下图:
狂草,是草书也是书法里最难的一种书体,狂草也叫大草,它的笔画更为简化,章法无行无列。代表书家有唐代的张旭、怀素、宋代的黄庭坚还有清代的王铎。
张旭草书如下图:
怀素草书如下图:
黄庭坚草书如下图:
王铎草书如下图:
关于草书,有一本用来背草法的书,大学的时候通篇背下过,叫《草诀歌》,第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初学的朋友可以作为参考书。
草书真的最难吗?
说说你的看法。
古代的官方文件是否会用行书或者草书来写,你怎么看?
夏朝,商朝,周朝主要使用的文字是甲骨文、金文(篆字)。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发展自己的书写方式 。到了秦朝,文字书写方式才得到统一,以小篆作为通用的字体,并陆续创造出隶书,用于对小篆的简化书写。
汉朝以隶书为主,西汉前期是秦隶 篆书为主,西汉中期隶书脱离篆书完全成。东汉以隶书为主,东汉也出现了楷书 行书,以后各朝代沿用。
(三国)曹魏时,钟繇创立真书(楷书)。至此汉字的演化已臻完善。不仅如此,而且自东汉末年起,汉字的书写已成一种专门的艺术即书法。
(楷书:又名正书、真书。因是字体的楷模所以叫楷书,标准,正规又叫[_a***_]。西汉开始萌芽,经过东汉,唐朝兴盛。一千多年来唐楷一直做为汉字的标准字体。特点:形体方正,笔划平直,规矩严谨,丰满秀丽。
行书:产生于汉末,介于真书和草书之间的种字体,兼有楷书字形易识,又兼草书书写快捷之长,所以至今与楷书一样成为常用字体。)
宋朝在此基础上增加、使用 宋体字。
清朝再增加、使用黑体,以后还有圆黑体
其中辽兼用契丹文(大字。小字)。西夏用西夏文。金兼用女真文。清朝兼用满文。其余朝代都用汉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国家提倡草书字体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国家提倡草书字体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