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小米字体行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小米字体行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都说书画相通,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谢谢邀请答问。
首先要从"书画同源"上认识。书法,国画,起源无二致,人类原初,创表情达意手段,以点划组形符,从而由物象图形发展出抽象文字符号。于是二者分流发展,遂有了如画的汉字书法,与不离笔墨造型品味的国画。
其次,二者使用着近似相同的"文房四宝″,为基本工具材料。而且追求着有同一趣味的笔墨效果情调。
艺术创作的造型意趣,即"写意"情怀是相通的。
书法丶国画,二者的形式丶内容的表现主体上,文学意识的浓缩凝固度,是相通的。不论是古典诗词歌赋的直接书写,还是用艺术造型去诠释发挥。
甚至在题丶跋,署名丶款识,篆刻图鉴的运用,等细节形式习惯上,都是相通的。
其实,书法丶国画,是相通相融的。有时书家丶画家的分工,都不是明显丶绝对的。
谢谢你的提问和邀请。书画相通,明确提出是元代书法家画家赵孟頫,在《题秀石疏林图》的一首诗中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如果我们按照赵孟頫的这首诗,那么,书画具体的表现已经被他说的很清楚了。
例如画石,就用书法的“飞白”,画树干就用书法的篆籀之笔法。画竹子呢就用“八分”,也就是隶书的“波磔”之法。
明代画家陈继儒对赵孟頫“书画相通”的理论,非常赞赏,还真的认真实践。例如画竹竿用篆籀之法,画竹叶用八法。但是,陈继儒的“书画相通”是一种生搬硬套,他也没有画出有灵气的作品了。
但是,这不等于说“书画相通”是不对的。
赵孟頫虽然是简单举例说明书法画绘画的借鉴关系,但是,对绘画的启发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有举一反三,点铁化金之喻。
赵孟頫在元代提出“书画相通”是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大标志性的***,也是世界美术史上,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分流断代史的开始。
在赵孟頫这个时代,西方的写实绘画开始起步,经过500年发展,到十八世纪,建立和完善了科学写实主义的绘画体系。
而中国,从宋元时代,其实就是南宋到元代,与西方相反,不是去建立写实主义的绘画体系,而是开拓了一个以主观个性为主体的绘画体系,写意绘画体系。
这个体系也经过500年的发展,达到了超越写实的前现代主义绘画高峰。
个人感觉,
1都是意思形态,各有各的意境,诉求。
2都是行为艺术。
3画,展现出来的是更立体,有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錯中复杂的欣赏意境,而书法更加直接,不管是艺术来源,和感情诉求。
个人拙见,请多多包涵。
所谓书画相通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出来:
一是书画同源。中国书法有“依类象形”之说。二是中国书法独具的艺术形式。书,兼具画的特性。三是书画所追求的意境有相同相通之处。四是书与画不分家,彼此依存,相得益彰。
最近有朋友问我,经常有人说书画是相通的,但是书法和绘画艺术的相通,主要表现的形式是什么?有什么样的道理呢?对们艺术创作有什么样的启发呢?
其实,自古以来这个说法就存在。书法和绘画在某些方面确实是相通的,唐代的张彦远在它的《历代名画记》中就曾经提出了这个观点,后来元代的赵孟頫也提出了这个观念,他把这个观念也归结为书画同法,张彦远认为,书画同源,一个同源,一个同法师,虽然是不一样的概念,但是它们基本上在思路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书画的法度和规则是一定的,书法和绘画在用笔,结构以及章法布局方面与绘画上的墨色变化,构图,线条等方面有着相似性和联系性。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对于绘画的规律和历史做了深入的探讨,其中描述了绘画发展的史论认识,他将谢赫的六法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强调了气韵和骨法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笔不周而意周的概念 作画贵于得意的主张,在阐释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画法的笔法风格时,又指出了古代绘画中存在的疏密二体的发展线路和唐以来师资南北的传授系统,这实际上完全是以绘画中的线条风格来区分一个书法家和绘画家的艺术特色,从这一点上来说,张彦远是深刻相信书画同源的,否则他也不会用笔法和线条这一个书法的基本要素来作为画家分门别派的一个重要标准。
赵孟頫书画有很深的功力,绘画上取法唐代、北宋,工笔、写意、水墨无所不能,在绘画上,他主张,要有古人的意蕴和书画同法的理论。
字体分类有哪几种?
传统字体讲共分行书字体、草书字体du、隶书字体、篆书字体和楷书字体五种,也就是五个大类。现如今主要使用的是行书和楷书,楷书就是一笔一划,行书是有楷书演变而来的,在形式上笔画连贯,大有草书的味道。
中国汉字分篆、隶、草、行、楷五种字体。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据考证,至今至少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是3300年前的“殷墟甲骨文”。
篆书,是最早的汉字字体,又分大篆和小篆。习惯上,我们把先秦使用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等等,通称为大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六国文字,推行“书同文”,对汉字进行归纳、整理的,创立了官用标准文字——小篆。
到了汉代,书写之风为之一变,隶书成为官方通用体字。隶书变小篆的“盘曲”为方直,更便于人们辨识、书写和交流。
汉代,是汉字史上空前发展时代。汉代后期,草书、行书、楷书三种字体陆续产生,并得以发展。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草书、行书、楷书三种字体已日臻完备,发展成熟。至此,汉字字体便固定了下来,不再变化。并且,楷书逐步取代了隶书,成为官方通用字体,并延续至今一直在使用。
需要指出,这里所谈的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五种字体,是从文字学角度来划分的。它们和书法所说的“某某体”,并不是一个概念。书法上所称的“体”,往往指某类书法风格,例如同是写楷书字体,就有“颜体”“欧体”“赵体”等风格之不同。
另外,现代人学习书法,往往从楷书字体入手,有一种比喻: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这可能使一些人认为,行书和草书字体是从楷书产生而来。其实这是误解,草、行、楷三种字体,楷书成熟的最晚。这的确非常有趣,和有些人想象的不一样。
楷书、行书、草书、隶属、篆书5中分类。
华夏5000年文明史,汉子的形成由繁到简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转变历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让宰相李斯推行“书同文”政策,来统一全国文字,整合规范统一文字书写格式最终创造出篆体。
秦朝、汉魏时期——隶书
楷书、草书的优化——行书
作为21世纪现代设计行业从业者,字体分类至少有几十种类,因艺术让现代人发掘了更多旖旎而好的字体,可以点缀装饰画面并且通俗易懂运用到各个展现平台,让人一眼就能识别想表达的内涵,中华文化历史字体精深博大,要不断的学习和创新,弘扬延续中国文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小米字体行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小米字体行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