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寻不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寻不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业余中只练行书,差距太大,有何建议?
对于业余练习书法的人,只练习行书,我觉得还是有点快,应该先从楷书入手。
先讲一个切身经历,自己经常看字帖,比较喜欢书法,但以前没有真正临帖书写。有次到书法协会的一个培训班里去观摩。因为和校长比较熟悉,他给和我一起去的人讲,他们喜欢给没有基础的人代课,或者经过训练的有基础的代课,最怕给象我这样的人上课,因为自己写了多年,已经形成了一些习惯,这些习惯有时是不好的,很难改。从这个事例中得出结论,练习书法一定要走正路,从临贴开始,一步一步来,没有捷径。
楷书教会了我们用笔,学会了对字结构的认识,特别是笔画的规范写法,形成习惯了,自然就水到渠成。
一开始写行书,字体容易漂浮,而且很难掌握名家名篇字的感觉,也许临摹的很像,但骨子里缺乏功力。
自身体会,在学习赵孟頫体行书时,很难把我个字的特点,即使花了很长时间,没有多大的效果。
所以,我建议还是从楷书学起,即使业余爱好,也走正规道路。不知道我说的对否,请参考!
看了题主临习行书的作品,给我的感觉是浮华,太飘,仿佛没有根。说明其学习书法还不得要领,没有遵从学书先学楷法的科学规律。
中国书法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湧现出的许多经典大家,他们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其中最宝贵的是为学习书法总结出的成功经验。学习书法先从楷法学起是无数书法先贤学书的经验总结,也是经过长期书法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题主在业余中只练行书,而舍棄楷书的练习,是其临习进步慢,差距大的根本原因。建议:选钟繇或王羲之的楷书帖从头学起,待临至精熟再涉猎行草。循序渐近,打牢基础,再习行书,可谓水道渠成,必有长进。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以下为本人行草作品 )
从题主这三幅习作来看,您的笔性非常好,写得潇洒流畅,骨力通达,是个练书法的好材料!只要方法对头,坚持练习必然会有成就。目前的不足,个人觉得在两个方面——
你现在临写的是今人的字,或者是学的钢笔字,虽然写潇洒流畅很好看,但是境界不高,没有渊源,缺乏毛笔字的韵味,少了经典书法的古拙与文雅。这种字作为实用很好,比如写个海报,写幅春联,都还不错。作为书法艺术,入展就难。
习作中笔法还有很多钢笔字的套路。选其中几个字来说,如“酬”字、“望”字这种拖泥带水的连笔,“路”字这种三角形的“口”字,在古帖中是几乎看不到的。
再如“影”字、“年”字、“神”字这种笔法在毛笔字里就是败笔了!所以从整体来看,这两幅都算是用毛笔写的硬笔字,没有脱离钢笔字的趣味。
给出建议——
从你的个性来看,建议找“二王”、赵孟頫或者米芾一类的行书练练,丢掉自己固有的习气,从古人经典之中去钻研,通过长时间的临帖训练,相信你的字会脱胎换骨,焕然一新!
(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
确实有问题。题主是真正在练行书,可惜不是临摹行书玩,出现差距大,是正常的,因为不得法。学习书法是有方法的,就是临摹,不会临摹,不懂临摹,不能严格按照字帖去临摹的练字只是写字虽然从表面看都是拿笔对照范字在纸上书写,其本质是有天壤之别的。写字是跟着自己的感觉去写,书法的临摹一点一画都是有法的,我们看题主所附作品,显然是随意书写的,完全没有按照字帖上的字去写,几乎就是小学生抄课文般的练习,显然是一种错误的学习书法的方法。我们粗看题主写的字似乎有毛笔字的点画意识,实际上,仅仅是粗浅的感觉而已,临摹之前,并没有认真的去读帖,去分析范字点画结构技法,只是凭借印象书写,甚至有相当大部分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写,这不是在练字,所以作品中许多字都不规范。
书法上的练字,严格意义说应该叫临摹,临摹要先读帖,对原帖范字进行分析,做到胸有成竹,然后再去对临和背临甚至为了精准掌握字形,还要***取描红的办法去临摹学习,让一点一画都从字帖中来,一点一画都要见规矩 见法度。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法去书写那不叫练字。如果不相信,可以拿自己的字和原帖范字比较一下即可。
我也是一位业务书法爱好者。不管专业的还是业余的,练书法必须首先遵法,学古法。作为业务爱好者由于基础差,起点低,更要从古人学起,三五年内,专临摹古碑帖,实临为要,意临适度,有了一定基础再搞创临。总之,就是临。
你说的差距大是客观的,当然,也得看如何判断这个差距。最好不依国展标准作判断。业务书法爱好者,初衷就是爱好,兴趣消费,不图名不图利,只要自己乐在其中,有古人陪伴就挺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寻不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寻不得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