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偏旁及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楷书偏旁及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学习书法,为什么要掌握偏旁的写法?
基本笔画是字的“零件”,偏旁部首则是字的“部件”。“部件”也是由多个“零件”组成,但它又只是字的一个部分。这就好比人的五官或四肢,它们也是一个个由“零件”组成的“部件”。“部件”“组装”好了,“总装”就容易多了。先练基本笔画,再练偏旁部首,最后练习整字,循序渐进,事半功倍。
结构好比人的骨架,笔法好比人的血和肉。学习笔法最好是结合具体的字来练习。
而偏旁部首是汉字结构中的基本单位,不同的偏旁部首可组合成很多不同的字。
有经验的书法家在临帖时,不是从头到尾通临,而是按结构和偏旁部首将帖中的字分成若干类,分类练习,这样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学习效果更高。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偏旁部首是组成汉字的最小语义字根单位,写好了偏旁部首书法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书法是一门系统工程,一手好字要有成熟的笔***夫,也少不了灵活的结构经验。如同流行的模块化建筑技术,函数小程序是手机就应用的模块,由偏旁部首组成的字根就是组成书法汉字的模块。做好了模块功夫,再将模块装配起来也就有了有模有样的书法作品。
掌握了书法偏旁模块的书写技术,接下就可以用字根组合出来整体的汉字来。
图:将汉字分解为字根部分的偏旁与部首,各个进击破
图:汉字总是由偏旁部首组合出来
能写好偏旁部首也就打好汉字书法根基。
书法的实用基本功夫在于结构意识的培育!通俗化的书法其实并不需要把构成偏旁部首的笔画一定要写得“上纲上线”,自然书写的方式处理笔法已经足够。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而汉字本身也是一门科学,从甲骨文到象形字,从篆书到隶书,再到当今的现代简体汉字。无不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汉字的结体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汉字中合体字占到90%以上;独体字仅占10%左右。例如,据统计:非字的偏旁有41个,单独成字的部首有148个,独体字总共不超过350个,其余的汉字都是偏旁部首和独体字依扩展、组合构造规则而成。汉字的偏旁部首,又是全体字的主要组成部分,熟悉不同偏旁的结构用笔,进行反复的练习,可以熟练地加以变化运用。所以练习汉字结构,先从部首开始,是比较容易入门的。 学习时只要用心学好偏旁部首的书写方法,练习好与之组合不同的例字,再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能学会书写好一批字。在学书练习阶段,我们先掌握350个左右的独体字还有189个偏旁部首的写法。再观察其相互之间的组合匹配规则,掌握整个汉字书写方法。
以下是一位老师总结的部分偏旁部首写法:
1、人部(2笔) 撇、捺画角度较斜,不能过坦,要协调自然,保持平衡。
2、刂部(2笔) 位居字的右边。短竖不宜长,竖钩要直而挺,竖钩与短竖之间要注意间距。
3、亻部(2笔) 先撇后竖,竖画多用垂露竖,形态向里回抱。当右边部分笔画少时撇尾稍长,笔画多时撇尾稍短。
4、右阝部(2笔) 横折折钩起笔向右上取势,折角较大,折笔后弯势要自然,竖画要直长挺拔,收笔出锋用悬针。
5、力部(2笔) 书写时要注意在笔画倾斜中求得字的平衡,其长短、形态要有变化。左部大时撇画收缩,左部小时撇画伸展。
6、左阝部(2笔) 横折折钩起笔短,并且向右上取势。折笔后弯势要自然,竖不宜长,收笔回锋用垂露。
掌握偏旁部首的写法,就是学习书法的一条捷径!
为什么这么说?
1、中国的汉字除了独体字以外,都是合体字,合体字的构成要素就是偏旁部首,因此掌握了偏旁部首的写法,安排到任何一个合体字上都是大同小异的,一通百通;
2、据统计,一般字典里有53个偏旁,就算《辞海》中部首也才250个;然而目前汉字的总数已经超过了8万字,仅最为常用的只有3500字。那么学书法的朋友,是掌握250个部首然后灵活应用容易,还是一个一个去学习8万个汉字书写容易呢?
3、就学习偏旁部首而言,也是有技巧的。汉字的偏旁部首书写,都有自己的书写要领与规律(见附图),掌握这些书写要领,更加事半功倍哦!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每天书法技巧干货分享!
书法字根?
1、书法字根是指书法的偏旁部首
2、书法结构分为:独体字结构,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这几类。
3、偏旁部首是组成汉字的重要部件。例如:单人旁,双人旁,提土旁,都是日常书写用到的重要组成部分。
4、在书写时组合结构要注意穿插避让关系。
楷书是行书和草书的基础吗?
楷书从来不是行和草书的基础。相反,有些楷书比如欧楷,如果沉浸太长,行草根本写不了。你看看二田的行书,有会写行草书的吗?真实的情况是,草书在东汉已经很高水平了,如陆机(平复帖,冠军帖)索靖(急就章),到二王已形成今草。而楷书始自三国的钟繇,到唐朝才集大成。所以从书法的历史进程演化看,行草书反而是楷书的基础。所以,楷书是行草的基础,这种说词,完全是误导!
楷书也叫正楷,正书,讲究的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它所有的笔画都应该是孤立的,一个笔画完成后才开始另一个笔画,笔画与笔画之间没有连带关系,对于楷书可以说是“状如算子”。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楷书在用笔上非常复杂,除了斜捺之外,几乎每一笔包括起笔和收笔都需要顿笔,尤其在转折处要明显。而且在书写速度上不宜过快,注重中规中矩。
行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连带,强调呼应关系,属于笔断意连的情况,把起笔中的顿笔去掉了,***用了搭锋入纸的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书写的效率,行书把很多折笔变成了圆转,转折处不再使用顿笔,直接转了即可,提高了书写的流畅性。行书除了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连带之外,还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连带,这种连带不仅有实连还有虚连,另外,还借鉴了草书,很多笔画可以简略。书写速度比楷书要快,方能得行云流水。
古人学习书法是学书须学楷法,以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为楷模。而草书和行书,都是以楷书为基础的,或者是楷书的快速书写,是书法入门的基础,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在楷书领域摸爬滚打,很难在行书和草书上有所成就。
以上属于我个人偏见,还望批评指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偏旁及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偏旁及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