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赵四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赵四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书法有欧柳颜赵四大体,而没有王羲之、唐伯虎等的字体?
欧颜柳赵四家是指楷书,也可以说是学习书法起步阶段可以用来临帖入门的字体。
王羲之书法楷书传世的较少,初学者需要足够多可以临习的字帖才行。学王羲之是更高的学习阶段的事情。一般学行书的人临王羲之《圣教序》和《兰亭序》居多。太早临王羲之字帖对书法水平提高帮助不大。
从书法史上来看,唐伯虎是一流画家二流书法家。行书好于楷书。唐伯虎是学二王的书法家,主要取法王羲之。他的行书也有不少人临习,只不过不是初学者做的事,是水平提高阶段,博***众长的需要。
这问题不能乱说,要从艺术发展角度和书法的时代审美转变角度去说。并非什么称呼之类的,水平高低之说。纯属无稽之谈。
首先欧颜柳赵是楷书的代言人。也就是说,自唐开始到元朝,书法字体中占有统治地位的就是被称为书法楷模的楷书,也就是真书。也叫正书。唐朝也是楷书法度规则的完善和成熟期。有人说楷书四大家的楷书都学过二王及钟繇,是的,没错,均脱胎于钟王风格。但是结构相对于魏晋已经有了改变。好了,废话不多说。
魏晋及以前以篆书,隶书和草书为主要的书法记录表现形势,行书和楷书并没有普及应用。行书和楷书只是少数为官的书法家的爱好和研究方向而已。如果要评选隶书大家和草书大家,当属魏晋了吧。
还有,唐朝到元朝这段时间,共有大约700多年的时间。这个时间正是书法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在这样的环境下,楷书作为无论是官方字体还是学书基础,都在快速发展和被人接纳。所以无论是习惯还是审美特质,都会朝着楷书的法度规则去发展。在书法界有楷书四大家就不奇怪了。某种意义上说是时代精神决定的楷书地位也不为过。
到了明清,更加注重楷书,楷书地位更加巩固了。清晚期,随着碑学研究的兴起,艺术思维的复活,楷书虽然必须是书法的基础书体,但是其艺术地位却逐渐下降。当然这也是时代的产物。
我说这些大家应该明白为何有欧颜柳赵而没有王羲之和唐伯虎等的字体推广了吧。回答这些问题不能太主观,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是对艺术本体的不负责。搞点流量,赚点稿费可以理解,但是一定要有道理。大家觉得呢?
欧柳颜赵,四种风格。前三位是唐人,后一位是元人。唐楷是楷书的一个高峰,楷书圣手如云,随便拉进来一位都可以称之为楷模。如:虞、薛、褚…当然也王羲之时代楷书相对来说,还处于一个初始期,与之成熟唐楷来说还是有那么些距离,当然并非是书法艺术层面的对比,而是规模和成熟技法上的对比。赵的楷书相对于前三位则更具备书写的自然性,赵的成就也不输前三位的。话又说回来了,这些也不过只是后人的一些偏好罢了,***如把欧柳换成虞褚的话,今日楷书说不定又是一番景象。至于唐伯虎以画出名,书法也是延二王一脉,至于与前几位的差距,还是相当显而易见的。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实用价值高。
楷书作为走向仕途的必经之路,欧颜柳赵有最符合要求,字体规范留存碑刻摹品众多所以成就了学者众多。其余,二王多以行书居多而且被上层把控很少流落民间不便普及,唐伯虎也是如此行书居多不利于初学和科举使用所以普及的不够没有形成有规模的学习群体。
外行说书别当真!
书法里的四大楷书颜柳欧赵,其实是入门的教程,并不是说这四个人的楷书书法是最好的。这四位书法家的排名顺序也是根据初学者学习的先后顺序来的。
先学习颜体把笔按下去练中锋,然后学习柳体把笔提起来练习骨力,接着学习欧体练习完美的结构,最后学习赵体增加书写的流畅性。
这个顺序安排的很合理。按照这个次序练习书法,一般人都能把字写的很漂亮,应付考试完全没有问题了。
昨天其实在一篇问答里说过了,他们被评为四大楷书是因为书写工整,适合初学者入门,这个主要受科举考试的影响,学习这四个书家能提高卷面分。
王羲之的小楷书法属于古朴型的,它重在结构和气韵,结构上并不是每个字都是完美的。这种字体艺术性很强,但是不适合考试。
唐伯虎的书法也很好,很潇洒,但是也不适合考试,其实他自己都屡试不中,后来的仕字肯定不学他的字啊。
科举对于书法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唐代以后,好在有一批人一直在坚持传统。
你觉得呢?
同意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为什么楷书有欧颜柳赵四大体,而很少有说篆隶行草四书有体?
谢邀!
欧颜柳赵的楷书不能叫作“四大体”,应该说他们楷书风格已自成一家。称欧颜柳赵的楷书为“四大体”是极为不妥的!
欧颜柳赵,只是道内人习惯的叫法!经细查阅,《辞海》里没有欧颜柳赵;《辞源》里没有欧颜柳赵;《现代汉语词典》里没有欧颜柳赵;《康熙字典》里也没有欧颜柳赵;《书法大字典》里没有欧颜柳赵;史料上也没有专门对欧颜柳赵的专门记载和相关论述。
欧颜柳赵的楷书师法何人?当然是师法古人!为什么他们能形成自己的风格而各自成一家?主要是他们在师法古人的基础上,潜心研习,善于求变,在古人的楷书的“七分像”的根基之上,加上了三分自己的东西。
关于题主提到的为什么篆隶行草有“体”,这个提法本身就不对!篆隶行草是四种书体,而不是把每个书体的不同风格也叫做“体”。
大篆(金文)《散氏盘》,《毛公鼎》,《石鼓文》等,其风格也是不同的,且都是传世的经典之作,只是现代和当代人对其知者甚少,临写也少罢了。为什么?因为它是装饰性文字而不是实用性文字。
书法中的书体,现在存在的形式有五体:楷行隶草篆。只有这五种字体,才叫书体。
欧颜柳赵,他们的书法,在民国以前,每个人的字称为“书”。赵书,颜书,欧书,柳书。他们的书不叫体。叫体是很现代的一种叫法。这种叫法大约始于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
原本是欧颜柳赵的书法风格,为什么就变成了体?上个世纪的动荡离今天不算太远。破四旧的年代也还有亲身经历的人在。在那个只讲出身的年代,贫下中农是最光荣的身份。传统文化受到的伤害,到现在,我们都还在买单。为什么把个人风格的书法改成了书体?因为无知。对书法缺乏基本的认识。以为把某人的字称为某体,是一种无上光荣。现在某个人(知名不具),也把自己的楷书,称之为体。并让他的徒众鼓吹呐喊。十分的可笑。
抛开楷书的话题,篆隶行草,都有各自风格的代表人物。篆书的代表人物有李斯,李阳冰。隶书的代表人物有蔡邕,行书的代表人物王羲之,颜真卿。草书的代表人物有张芝,张旭,怀素。每个人以其擅长的书体,形成了以他的书法风格的流派。
在这个问题里面,楷书确实分为四大类,但是这里面的“四大类”——欧颜柳赵更准确来说,是风格。
楷书四大家是他们各自的风格。而相对于楷书来说,行书、草书、篆书、隶书等书体才可以称之为“体”。
比方说,楷书四大家中,欧颜柳赵的共性点在于,他们写的书法结体端正,章法上谋篇布局比较匀称,分布均匀,这些共同的特征构成了楷书这个书体最基本的要素。
但是在这些共性的“体”的特征之外,欧颜柳赵又各具特色。
比如欧体的笔画平整、方硬,而且粗细度上比较细瘦,颜真卿的书法非常粗壮、肥腴。赵体书法是非常潇洒自如,笔画变化很大,柳体书法筋骨外露,舒展有度。
这说明不同的人在写同一种书体的同时,也会有不一样的风格差异。
有的人写的有学养丰富,显得富有书卷气,比如赵孟頫,它本身就是大才子,而且学识都很高,一出手,就是大手笔。有些人写字就是显得忠肝义胆,盛气凌人,比如颜真卿。
篆隶行楷草,要说这里面最实用的书体,就是楷书,行书草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普及。至少在现代,楷书是最普及的书体。
我觉得,这个问题当中有些偏颇。
1、篆书也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也分若干体;而行书因为从王羲之一脉相承,则无所谓分什么体。
2、所谓楷书有欧颜柳赵四大体,实际上是对创造某种字体的的人的一种肯定,基本上等于某种字体的祖师爷享有的一种待遇。除开楷书的这四大家,后世命名的比如瘦金体、宋体、舒同体等等,都是一个意思。
欧体
颜体
柳体
赵体
初学者学楷书,选颜真卿还是柳公权?
初学楷书,不一定要从颜体柳体[_a***_]。我不推荐从欧、颜、柳三家入手。因为三家字体,初学者都是以他的碑刻本为范本,例如《九成宫》《多宝塔》《神策军碑》,这三个碑帖的书法不是不好,就是作为入门书法,并不是最佳。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是因为这三个帖是碑刻本,看不到笔触,看不到运笔的细微之处,初学者因为没有书法经验,不懂得通过刀锋看笔锋,临摹的时候,很容易一味地求形似,写出来的字就像刀刻一样,书写性不强,行笔不流畅。
我建议从赵体或者智永《千字文》入手,偏向于从赵体入手。很多书论认为,初学者不适宜从赵体入手,因为容易学得软媚。这些论调,大概也是因人废书的观念,认为赵孟頫有皇赵血统,最后在元朝做了官员。赵孟頫一身以二王为宗,刻苦学习,倡导书法复古,学习晋人书法,一改宋人尚意的书风,篆、隶、楷、行、草五体皆精,特别是楷书和行书,取得傲人的书法成就,千百年来甚受大家的喜爱,人称赵体,与欧、颜、柳并称四大楷体。他的墨迹本存世非常多,大楷、中楷、小楷都有,初学者以赵体为范本,能清清楚楚看到古人是如何运笔的,运笔的节奏如何,通过学习他的楷书,还能进一步学习他的行书,直接领会书法创作的奥妙。
智永《千字文》也是墨迹本,是王羲之的后人,书法也是取法晋人,书法风格与赵体比较,更加古朴,也是学习楷书的好范本。但赵孟頫的字帖非常多,风格多样,可参考学习之处也多,学习赵体,更加容易学会创作书法的技巧。
颜筋柳骨,应该是对中国书法楷书最根本最系统的总结和提炼,应该说这种说法是有根本性的,也是系统性的,经过历史的检验。其他的楷书作品,追根结底其楷书的起点都应来自这里,颜体的血肉、柳体的骨骼,这就是楷书最直接的表现。
至于初学者心如何选择,我认为各有特点,看你的字和哪种字体更像,更喜欢哪种,哪种字体风格和你的性格更相合,再去选择。
颜真卿的楷书具有庄严雄伟的气派,他用笔横轻竖重,笔力雄强而有厚度;在结构上方正茂密,方中呈圆。竖笔向中略呈弧度,刚中有柔,富有弹***,兼以笔画重,力足中锋,更增加他那气势宏大、圆润浑厚的美感。
柳体用笔斩钉截铁,骨力遒劲,有“颜筋柳骨”之誉。世人评述此碑(《神策军碑》)“风神整峻,气度温和”,是其生平第一妙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赵四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赵四楷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