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散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散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下图的字写的如何?
这幅作品整体看不错,有进步。
单个字的结构没太多问题,唯有“照”字是一个错字,直接带下来了,把右边的口忽略了,“常”字用笔交代不清晰,写的有点啰嗦。
用笔上扭摆的太多,造成字显得不够流畅。虽然单字写的没问题,但是章法上还是太散,虽然是行书,但是没有写出行书的气韵。
章法上,落款还可以再长一点,落款里出现四方留白和三角留白都是忌讳。
另外,你现在处于初学阶段,还是要有一个风格取向的,这样以后的路才走的更远,格调也会更高。王羲之的圣教序和米芾都是不错的选择。
你觉得呢?
赞同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谢谢邀请!我认为不是欧阳中石的字,无论从书写内容,用笔方式,还是落款。这幅字仅仅是形似而己。我看中石创作时,多是运笔恣意奔放,顿挫迅疾夸张,少有软弱拖沓。这幅作品从整体看,书写速度比较舒缓,转折处圆润有余而力道不足;同时落款中的〝中〞、〝石〞两字用笔习惯,特别是〝中〞字的起笔和〝石〞字的收笔显然不是中石的。另外,从整个视觉效果看,笔势歪斜处也太多。以上纯属一家之言。学识浅薄,难免贻笑大方,不周和冒犯之处见谅!
有人想买这幅书法作品,水平怎样,值500块钱吗?
内容出自南北朝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观此作龙飞凤舞,心浮气躁,线条发飘,章法混乱,依我看,白给也不会要的。挂一幅这样的字在家里,心会发狂的。
当然见仁见智,我说不好,可能有些人心里会不高兴,让发表意见嘛,咱就说真话,实在喜欢不起来。
行草章法,草书为主,有章草笔意,浓淡枯湿一目了然。整篇看似杂乱,漫不经心,其实是书者在用笔用墨章法布局上的有意安排,可以说每字结体都在精心而为,体现了书者很深的书法功底,一般人是很难体会的。反正我再练十年也自认达不到这个水平。唯一感觉不妥的是书者用纸不合,麻纸底纹杂乱,纸性偏生,用墨过淡则压不住乱纹,因而显得整篇过于凌乱,观赏性不足。下面截图中的使转和结体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非高手莫可为也!
从这张字来看,作者可以说完全不懂书法,也没真正练过书法。至于说它值多少钱,则是另外***事,商品的价格与价值很多时候是相背离的。
书法与写字是有很大区别的。写字只要求写得工整、美观、易识,而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在笔法、结体、章法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则。
这正如打乒乓球。作为国球,很多国人都能挥拍上阵展示球技,但作为一项竞技体育,乒乓球运动员要从小接受严格的训练,手臂挥动的角度和力度,都有严格的要求。
而草书作为书法五体中艺术性最强的书体,其难度也最大。它并不是潦草之书或草率之书,它的笔法要求极高,它的每个字的写法有固定的草法,它的章法更是丰富而多变。
这张字看不出提按,沒有笔法,很多地方只是以笔尖画出了字的形状,作者对草书缺乏基本的了解与敬畏。
但作品值多少钱,则是另一回事。赵本山写了几个字,卖出几百万;马云画了个“符”,拍出几百万。难道是他们的作品真的有很高价值吗?
书法界近期曝出赵长青案,很能说明问题。根本不懂书法的他,执掌中国书协多年,利用这个职位他高价卖出不少字。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我也是一个学习草书的人,但很尴尬的是,这幅作品我硬是看不出内容是什么,断断续续识得三分之一的字,而且不能结字成句,因此无从搜索书法内容的蛛丝马迹,我甚至都看不出作者姓甚名谁。尽管这样,我还是坚定认为这是一幅草书书法佳作,因为草书书法本身传播文字知识、文字信息的功能早已经弱化了,草书带给观者的更多的是一种气势、一种境界、一种扑面而来的艺术感染力。那么这幅作品究竟好在哪里?
1、气定神闲
首先书家气定神闲,极度率真,丝毫看不出矫揉造作的痕迹,这一点弥足珍贵。我们写草书的人,总会有很多担心,担心别人看不懂、担心气势不够,担心写不下怎么办、担心重叠字会不会贻笑大方。但这位书家,非常淡定,达到了物我两忘的超凡境界。
2、法度森严
第二,虽然一眼望过去,一片狼藉,但仔细看,法度森严,绝没有肆意妄为之举。这既说明书家草书功力深厚,又是书家对草书艺术的敬仰所致。这一点值得我们许多人学习,那些丑书怪书我就不说了,一些学习正统草书的人也经常会自己即兴发明一些草法,让人哭笑不得。
3、雷霆万钧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气势,草书的气势就是草书的灵魂。没有气势的草书好比是没有真实武功的花拳绣腿,看着就让人生厌。这件作品气势凌厉、风格豪放,作者笔下似有千钧之力,不可阻挡,所向披靡。这件作品颇有颜真卿草书的味道。
当然,这幅作品也有致命伤,就是不应该使用这种仿古效果的宣纸或麻黄纸,因为书家笔画变化很大,许多地方已经很难分辨出是细一点的笔画还是植物纤维,看着让人有点捉急。就写到这里吧。题主赶紧买下这幅作品,收藏便是。顺祝题主愉快!
行书的主要载体是什么?
汉字是所有书法艺术的载体。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也不另外,当然行书的主要载体也离不开汉字。汉字包括象形,会意和形声字。在行书创作的过程中,汉字的笔法、章法、题款都很讲究。汉字的笔法要有古味,也就是说,书写者必须要认真研习古帖,从传统书法中吸取营养, 行书的章法也很讲究,一幅作品,合理的章法布局,气息通畅,赏心悦目。章法的布局,包括字的大小、浓淡、干涩飞白、字的造势、笔断意连、字的曲直、笔画的粗细等等。书法研习者必须认真临帖,努力提高自己书法水平和个人修养。
行书结构特点:
字形结构必须以书写文字为载体。结构险绝,姿态万千。但重心平稳,斜中求正。一般结字法有:疏密变化法、正侧变化法、开合变化法、轻重变化法、大小变化法、长短变化法.、突出主笔法、正侧变化法、挪位变化法。
以少代多,以简代繁是一特点,书写时便捷。
行书章法:
行书纵有行,横无列的布白是最常用的一种章法,整行可以呈斜势,也可以呈曲线形。增强了章法的流动活泼感。每一行字与字之间应有行气。这样看上去才神彩飞动。
行书用墨:
为了产生墨韵变化,蘸一次墨应多写几字,才会有由浓而淡的变化,这种浓淡变化使作品有空间感。
书法是以汉字为书写对象,作为书法五体之一的行书自然以汉字为唯一载体,以毛笔和宣纸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
行书主要是从隶书和草书演变而来,大致同楷书同时形成和发展。隶书是早期行书和楷书笔法的共同基础。王羲之的《姨母帖》行书、草书穿插互用。用笔浑厚圆润,结字多横向取势,具有浓厚的篆隶风貌。因此,可以断定这件作品是王羲之早期的书法作品,也是从“古质”向“今妍”转变的代表作品。这件作品被乾隆皇帝盖了一方很大的印,被盖住的字不清晰了,对于书法学习来说,有点遗憾。
《孔侍中帖》为王羲之行书作品,细察之,犹能感受到王羲之书法由隶入行的特点,如“月”字两个短横皆有向上挑之势,这种写法在简牍中常见。
《丧乱帖》是王羲之为表示自己的无奈和悲愤之情所作。创作于东晋永和年间的行草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
《文赋帖》是唐代时期陆柬之创作的书法作品。唐代以来,楷书逐渐成为人们学习书法的基本字体,行书也不知不觉地把唐代楷书笔法作为自己的基础,过分强调了提按与顿挫,但唐代行书还较多地保留了早期行书连贯流畅的[_a***_]特点。
行书的笔法特点:首先,笔画省连:有些次要的笔画省略连接后,不影响字的辨认,可以省略。但应以字帖为依据,不能自己随意减省。其次,增加折转:楷书中笔画弯折处常加按顿,行书则改为翻折或转笔,使之连贯流畅。第三,引带呼应:笔画之间的呼应常常反映在点画起止处。一画结束,笔势往往指向下一笔的起点。两笔联系紧密时,有时出现细细的连线(游丝)。游丝只能自然得来,切忌做作。第四,笔顺可变:为了书写快捷,有时改变楷书的笔顺。
行书的结构有变化多端、夸张尽态、虚实相间等特点。行书不仅一种笔画有很多形态上的变化,相同的部首,偏旁也常常写的不一样,但初学者可先掌握一、二种写法;行书有时把一个主笔进行夸张,但尺度仍要适宜,不能天限伸延;行书虚实关系富有变化,应该在掌握笔画均匀排列的基础上仔细视察字内部各个空间的大小、形状以及过渡细合的方式。
行书的学习“贵在熟看,不贵生临”,应该加强对行书的感性认识,多看,多摹。一本优秀字帖的细节特征几乎是不可穷尽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散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散的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