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毛笔行书字体展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毛笔行书字体展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最耐看的行书是什么体?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篆隶草行真,高手如云,大家辈出。就行书而言,有东晋的尚韵书风、北宋的尚意书风、明朝的尚态书风影响较大。东晋风流,二王呈雄,尤以王右军为极致,被尊为千年书圣,其兰亭集序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这不仅仅是因为王羲之较其他我们熟知的行书大家在早,更重要的是它自己的艺术价值,其在尚韵书风一路上所达到的高峰,无人企及。两晋风流,文人雅士多喜爱舞墨弄文,常互赠书札交流技艺。除二王父子,尚有王家其他族人不乏书法高手,如王珣、王导等。同时期还有名士谢安,自认为王献之的字比不上他,王献之爱心爱意送给他的字,随便就在上面题字作答,不甚爱惜使大令怀惭。还有现流传的最早的法帖陆机的平复帖,气息高古,天真烂漫,是与二王书风相距甚远的行书瑰宝,行书中带有隶书的气息,还有一些章草的痕迹,用笔不同于二王的爽利,行笔多用绞转,字形更具自然之态;唐朝书法成就主要在楷书、草书方面。楷书有唐初四家,欧虞褚薛、盛唐有颜鲁公、晚唐有柳公权;草书更有张颠醉素,这些人的名头之书法史上如雷贯耳、十分响亮。但行书方面,没有形成一种具有一定共性的书风。唯颜鲁公的行书敦厚古拙,大量***用枯笔渴墨,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其代表作祭侄文稿、争座位稿,成为千古绝唱,为后人所尊崇。宋朝书法,是困苦中的探索,尚韵被晋人发挥到了极致、尚法被唐人做到难以逾越,便另辟蹊径,张扬个性,追求意趣,形成以苏黄米蔡为代表的尚意书风,尤以苏黄米为甚。元朝赵孟頫出,以为宋四家书法为怪,崇上复古,其书法遵从二王,直追两晋,是尚韵书风的中兴。且赵孟頫聪慧过人,功底扎实,其行书较之两晋书法,韵味传承不失,而且较之前者更加厚实,无疑成为是书法史上一座丰碑。我自认为王羲之之后直至有元一朝,书法史上无出其右者。到了明朝,出现了董其昌、黄道周、文征明、倪元璐、张瑞图之流,书法要想再出新,前面的路不能再走,便兴起一种尚态书风,长篇大幅作品彰显展室效应,字体追求姿态的多变,强调个性的张扬,对后世书法颇有影响。清朝是集书法之大成者,各种书体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特别是长锋羊毫毛笔及生宣的广泛使用,产生出一些前人书法所没有的书法风格,赵之谦、何绍基、王铎、傅山等行书大家,当然王铎、傅山有以草书为甚。
纵观书史,我个人认为行书写的漂亮的书家有1.王羲之、2.陆机、3.赵孟頫、4.颜真卿、5.米芾 6.文征明、7.赵之谦、8.苏轼、9.黄庭坚
最耐看的行书当然是王体(羲之)。羲之老人家是书法天才,千年无人能越。同样一个“之”字可以有无数个不同造形出来。形可以摹,但造形的能力摹不了,我们普通人只有学遍诸家,博取众长,方能弥补能力不足的缺憾。即便是赵孟頫这样的大家也不能和他老人家相提并论。所以说书法是门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也许再过千年会出现第二个“王羲之”也未可知。尔等只能临其字形,得其一二,足矣!谢谢邀请![玫瑰][玫瑰][玫瑰]
最耐看的行书当然是王体,就是王羲之的行书。就行书书法而言,还有人喜欢米芾,有人喜欢黄庭坚,有人喜欢赵孟頫,有人喜欢文征明,有人喜欢董其昌,有人喜欢王铎,这些大名鼎鼎的书法家都是以学习王体为主的。
书法与印刷体的最大区别是,书法书写的运行轨迹永远是不确定的,而印刷体的字体总是确定不变的。所以书法集字和集字书法,因为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格调而缺乏生命力,都很难成为真正的书法作品,这也是书法学习的难点之所在。
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学习王羲之行书之难点,除了其独特完美的笔法结构布局外,还在于其流传的书法作品较少,且每件作品都有不同的风格,并缺乏真迹。王羲之较大的行书作品《圣教序》系列碑文,也是由集字而成,临摹起来,除非进行个性化改造,这个需要极高的水平,否则,总会给人气韵不畅的感觉,当然,临作亦很难出彩。
当然是赵体行书!赵孟頫流传下来的行书作品最多,多是抄写古代大文学家的诗赋,文学性很强!可以说是做到了文学与书法的完美结合,这一点,书法史上无人能比。比如赵孟頫的行书作品:《洛神赋》,《赤壁赋》,《秋声赋》,《闲居赋》,《归去来兮辞》……等等,每一件书法作品都是精妙绝伦!一边读着优美华丽的文章,一边欣赏着赵孟頫的书法,人生佳境莫如此。说赵孟頫书法有浓浓的书卷气,也正是体现在这上边!付赵体行书作品两幅,图片来自网络。
你好!这个问题我就客串一下,因为行书是书法种类中的一种,你问到什么体。
好像蔬菜里面包含很多菜一样,行书属于书法里的一种。你要是问行书里面谁写的最好,我可以回答。
行书法帖里早已定论,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其次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第三名是苏轼的<寒食帖>。至于第四至第十的排名,你整理探索了就知道了。
你如何看待荆霄鹏最新书法作品大字行书“厚德载物”,水平怎么样?
荆霄鹏是目前较为知名的书法家,他的字还入选了小学教材,由此可见其在书法上有一定颇具造诣,影响甚大。
他的毛笔楷书习于欧楷,笔法苍劲娟秀,结构严谨漂亮。其毛笔行书也恢宏大气,笔画非常的干净利索,松弛有度,给人一种非常美的享受。厚德载物这四个字也写的行云流水,相当流畅,可以说是一气呵成,对于毛笔书法爱好者很有借鉴意义。
荆老师师承田英章老师,除了得田氏真传,还创造自己的风格。不奉承地说,荆老师的书法,从率真话泼方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然而在功力和细节方面的处理则还需向老学习(举例太繁,从略)。以上瞎评,是一个外行的看法,欢迎指正。
首先,题目中说的是“厚德载物”四个字,所示图片是三个单字“_德载物”,少数服从多数,就说这三个字吧,其中“物”字行笔最流畅,笔力劲健,结体紧敛,起承转合交代清晰,美中不足是横折钩一笔转折处有“脱肩”的感觉,不饱满圆润。“载”字整体立形稳妥,但各部分比例失调,特别是左下预留较小,故“车”字的短横表现不清晰。行笔时放得不开,平均使用力量,至使线条单一,长横软弱无力。主笔斜钩落笔时稍事蹲锋为好,斜钩上的一撇没有撇出且与横画相撞。“德”字,左右两部分靠得太近,至使双人旁的短竖与心字底的左边点更近,双方混搭,显得紊乱,点竖难辨。“罒”的横折处不是转折,而是两笔,且横画呈梭子形,两端尖细,余以为欠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_德载物”能写到这样就很可观了。
《荆霄鹏书法实用性更强,硬笔书法更是老师所不能及》
田英章先生曾经评价荆霄鹏是行楷行皆能的书法家,现在看来的确如此。在书法出版领域,现在能与田英章先生携手前行的也只有荆霄鹏。
有朋友说荆霄鹏实用硬笔书法,无论楷书、行楷、行书都可称得上超越田先生的书法家。尤其是他的硬笔书法笔画写得流畅圆润……
二、赵贺新的楷书慢工出细活,硬笔写出毛笔味,创新成就硬笔楷书艺术书法;
赵贺新硬笔书法是明显的用工楷毛笔书法笔法来书写硬笔楷书,形成一种硬笔书法创新。
赵贺新的硬笔书法走出了一条纯艺术书法道路,实用性虽然降低,但是实实在在地丰富了硬笔书法艺术性。
田英章先生的“一画三段写”楷书笔法应用于硬笔书法,硬笔写出毛笔味,是一种他新与坚持。
如果说以往硬笔书法不能称为艺术书法,那赵贺新的工笔硬笔书法是实实在在的艺术书法。
三、荆霄鹏书法无论楷书还是行书或是硬笔门门均长,赵贺新硬笔开启中国工笔硬笔书法新时代;
这个作者我没听过,没关系,直接说他写的这三个字。
厚德载物——没有厚,也预示着笔画不厚实,三个字整体风格是帖学一路,而且是比较周正的那种,优点是是符合大众的欣赏习惯,雅俗能赏。
如何评价帖学一路,主要是把握住帖学的特点,即:1.重视笔画两段,可以说精彩出全在两端,中段除了顺势提按,一般直过,没有过多的变化。2.重视笔势连贯,不论上下笔画衔接时有无牵丝,笔画之间都有明显呼应,一气呵成。3.不宜写大字,中段的直过会让字显得单薄,笔力不够,笔画不厚,流畅的速度会让字显得油滑,而且超出手腕运笔范围后,笔画又容易荒率、空洞、呆板。帖学一路想要写的见精神,运笔范围最好在手腕旋转范围之内,这个十分重要。
上面说帖学的特点是注重笔势,看重两端,那么如何[_a***_]一个字笔势是否连贯通达?有一个很简便的办法,当你看那个字时,你的阅读顺序如果是从第一笔开始,被它的节奏带着走,中间没有任何停顿,只到最后一笔,就说明这个字笔势连贯,也可以叫气畅。
下面我说说这三个大字,一般字吧,没有个人风格,气势也较弱,乍一看有力量,点开看,有些笔画不活道,呆滞,结体上有些地方显得局促,不妥帖,不舒服,笔画粗细搭配上有些地方也不平衡。比如德字的双人跟右半部分就有点挤。载字斜钩上的段撇出笔不利,呆滞。
单字是否惯气,我没有细看,大家分析一下。
行书字体小字怎么写?
【小】字行书的几种写法:
1、【小】字的德彪钢笔行书写法:
硬笔行书,哪位老师的行书更适合日常书写?
没有什么要求就练庞中华,易学!
如果想有所成就就谁也别练,只找古代大家的法贴练,比如赵孟頫的《胆巴碑》,陆柬之的《文赋》,还有王羲之的《圣教序》等。
想有所成绩千万别练现代的硬笔书法,不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毛笔行书字体展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毛笔行书字体展示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