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董的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董的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董美人墓志》、《苏孝慈墓志》是魏碑还是成熟楷书?
古人认为,欧阳询书体有很多部分汲取了《苏孝慈墓志》笔法,而《董美人墓志》则明显开《灵飞经》等经体小楷之先河。如下图《苏孝慈墓志》
对于北魏隋朝碑刻,清代书法家阮元有过精准定义,即"北碑南帖"之说。认为北朝留下的石刻墓碑,用笔斩截,结构雄奇雅俊,与王羲之为代表的"南帖"流美圆转的笔法,笔势有较大区别,这只是由于地域缺乏交流,各自风俗习惯不同造成的。
所以后代书法家认为,北碑和南帖本质是统一楷书体。只是是源流的不同,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這个提法本身不够严谨。唐朝的楷书,就一定是成熟的,魏碑隋碑就似乎是不成熟的标签,应当看到书学文化的发展是错综,交叉,递进,有时是螺旋反复的,哪有泾渭分明式的一刀切?又例如说王羲之创造了行书的说法,也是欠妥,书体的行成是渐变的,逐步形成趋势,大王是在归纳,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作了极致的发挥而已,,,,。
中国书法不要和魏碑扯上关系。《董美人碑》和《苏孝慈墓志铭》不是魏碑,是隋碑。
要把这个问题的根源说清,涉及到许多历史,我简要的先把西晋至隋朝的这段历史做个介绍。
西晋八王之乱,国家局势***不堪,实力衰微。北方的匈奴,鲜卑,羌,羯,氐五个民族乘机侵扰中原,史称“五胡乱华”。司马朝廷被迫南迁,偏居一隅。建立东晋***。北方则分裂为十六国。这是一个战乱十分频繁的时期。东晋与五胡之间的战争,胡人十六国之间的战争,生灵惨遭涂炭,民不聊生。公元420年,刘裕逼迫晋恭帝退位,刘裕称帝,国号宋。北方鲜卑族在拓跋珪的带领下,逐步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揭开了南北朝的序幕。
南北朝是两个并立的国家***。大家要把这一点弄清楚,才能对魏碑为什么在中国书法史上,除清朝以外,没有任何朝代的人学习魏碑。因为在汉民族眼中,北魏就是残害中华的侵略者。怎么可能会去学习他们的文化呢?鲜卑族实行的汉化统治,是鲜卑族的文化不足以适应中原发达的文化,不得不使用汉文化来从马背上下来到农耕社会。各种生产生工具的名称,生活用具……在北方游牧民族中没有。只能用汉语发音,文字更没有对应的来翻译。他们不得已被汉化。(元代蒙古人,清代满人都是相同的原因)
南北朝的历史就说到这里。隋朝的建立,结束了南北朝的对立,国家重新统一。隋朝的文化,是南方汉文化相承袭下来的华夏文化。《董美人碑》和《苏孝慈墓志铭》是开启唐碑的基石。
谢谢你的提问。《董美人墓志》和《苏孝慈墓志》当然是成熟的楷书,这个一点问题都没有。
实际上汉末的《宣示表》已经是楷书了,到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已经成熟于东晋,而且有不少人都学习楷书了。
我们今天看到的王献之《玉版十三行洛神赋》就是证明。
还有很多隋代以前的碑刻,都已经是成熟的楷书了。
那么,为什么我们印象中,只有唐代以后才有了成熟的楷书呢?
这个问题是这样:唐代以前,包括隋朝,书法还没有完全实现事实上的统一。
比如,东晋时代,虽然有了成熟的楷书,但是,东晋还是一个隶书的时代。
也就是说,东晋的大多数人,并不是写楷书,而是写隶书。
东晋以后,王羲之这个书法体系的影响,在不断不断自觉地扩大,所以,那些写隶书的人,也就不断改造自己的书法,去学习楷书了。
董繁体字怎么写?
繁體:董,
“董”,最早见于说文时代,形声字。篆书忡艸表意,其形像草,童表声,童有细小意,表示董是一种比蒲草细小的草。本义是鼎董,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借为监督、管理,楷书体和简化版的“存”都从篆书演变而来。
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是谁写的?他的书法水平如何?
第一套人民币票面上的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六个柳体字,是当时担任华北人民***主席,并主持***中央财政经济部工作的董必武所题写的。
第二套人民币票面上的中国人民银行行名,是当时担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行长的南汉宸请总行研究员马文蔚题写的汉碑女体,中国人民银行行名,由于这一字体的行名结构严谨,笔法凝重,神彩飞扬,气势不凡,是人民币上的标准行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
从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开始,中国人民银行行名中的国字,把繁体字國字中的或字改为简化的玉字,从书法上看,还是马文蔚的字好,要不然怎么会沿用至今那?有误见谅,谢谢。
书法实用无处不在。
文字是一个国家的标志,
没有文字就没有国家!
艺术无国界书法有国界,
书法一旦成为“纯艺术”,
“国家”就不复存在!
书法美丑不是人的“主观”而是“楷如立”!
张怀瓘苏轼“楷如立”意义:
书法”有楷创新”即美书,
书法”无楷创新”即丑书,
迄今为止,人民币发行了五套,但上面的“中国人民银行”的字体却只有两种。
第一套人民币于建国前的1948年开始陆续发行,包括1元券2种、5元券4种、10元券4种、20元券7种、50元券7种、100元券10种、200元券5种、500元券6种、1000元券6种、5000元券5种、10000券4种、50000元券2种。它具有过渡性质,流通了大约7年左右,现在拥有者极少,具有收藏价值。
第一套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从右往左书写,出自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之手,是很工稳的柳体。
第二——第五套人民币上的字,则出自同一个人之手,他并不是社会名流,也不是书法名字,而是当时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的金融研究员马文蔚。
1950年4月的北京,春暖花开,一天,中国人民银行首任行长南汉宸,让人把前一年6月来总行工作的参事、金融研究员马文蔚请到办公室,但他们并没有谈论具体工作,而是讨论起了书法。
南汉宸拿出一支宫廷用笔递给马文蔚欣赏,马文蔚试了试后,却拿来自己平时练字的毛笔,说还是自己的笔好用。
于是南汉宸就马文蔚反复书写“中”“国”“人”“民”“银”“行”“元”“角”“分”“壹”“贰”“叁”“伍”“拾”等字。当时,马文蔚已经意识到这是要用于人民币的发行,但因为这涉及货币安全,马文蔚并没有多问,南汉宸也没有多说。
大家好,我是阿强,谢谢邀请,现在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是谁的墨宝
人民币一共发行了五套,第一套人民币上面的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大字,从右往左书写,根据史料记载,第一套人民币上面的这几个字是由董必武书写,董老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也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创建者。长期主持中央的财经工作。
董必武
第二套人民币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大字主要由马文蔚先生书写,马文蔚曾经在国民***的金融部门工作多年,擅长书法题字,解放后,马文蔚和其他国民***里的职员一起留在了大陆参加建设,1950年,央行开始筹备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马文蔚的字得到了央行主要领导的认可,所以被用到了新版人民币上面。
马文蔚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第二套人民币和第三套人民币的【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部分属于繁体字,而到了第四套人民币发行的时候,这几个字改成了简体字,而此时马文蔚已经于1988年作古,所以这几个字后期部分出现改动。
马文蔚书法和生平
对于马文蔚的书法,书法界点评多力丰筋、遒劲有力、刚柔并济,注重笔势,既有隶书的端庄俊秀,又有魏碑的刚劲有力,属于书法中的上品,马文蔚老先生生性耿直不畏强权,所以他的人生可谓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马文蔚在央行旧址前合影
历史上的董小宛是怎样的人?
董小宛(公元1624年—1651年),名白,字小宛,号青莲,江苏苏州人,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名隶南京教坊司乐籍,与柳如是、陈圆圆、李香君等同为“秦淮八艳”。
1639年,董小宛结识复社名士冒辟疆,后嫁冒辟疆为妾。明亡后小宛随冒家逃难,此后与冒辟疆同甘共苦直至去世。
坊间有传说,顺治帝在南下之时,仰慕董小宛,便从冒辟疆手中将董小宛带入宫中。而这一说法,被《辞海》所否认。顺治帝一生钟爱的红颜知己是董鄂妃,而不是董小宛。
董小宛家道中落后,沦落成为歌女。董小宛生在大富之家,只不过家道中落。但是自小受过的教育非常不错,诗词歌赋都比较擅长,所以在众多姐妹中脱颖而出。
董小宛在十六岁时对冒辟疆一见钟情,后如愿地嫁给了冒辟疆为侍妾。此后,她不单对公婆非常孝顺。还在冒辟疆三次重病的时候,悉心照料,有时甚至是彻夜未合眼,直到身体痊愈。后来,董小宛因常年劳累,积久成疾,最终在公元1651年27岁的时候,因病去世。
《板桥杂记》中记载董小宛:
“***闲静,遇幽林远涧,片石孤云,则恋恋不忍舍去。至男女杂坐,歌吹喧阗,心厌色沮,意弗屑也。慕吴门山水,徙居半塘,小筑河滨,竹篱茅舍。”
从这段描写可以看出,董小宛喜欢闲静独处,不喜坊间浮华的生活!
董小宛自父亲去世后,董家的生意因伙计欺骗而背负巨债。要想纳她为妾,不仅要为她赎身,还要帮她还这笔巨款,所以冒辟疆不太情愿的纳了她!
也正因为如此,董小宛入冒家后,削去了自己的棱角,事事隐忍自己,尽心尽力扶侍冒家!
董小宛嫁入冒家后说起。
董小宛最初到冒家的四个月,日子平静安逸,发出了“骤出万顷火云,得憩清凉界;回视五载风尘,如梦如狱”的感叹。可以看出,她非常珍惜这样平静的生活,视之前的生活如入狱!
“小宛嫁入冒氏之门后,与冒家上下相处极其和谐。马恭人(辟疆母)和苏元芳(辟疆妻)特别喜欢小宛,而小宛也很恭敬顺从。冒家认为她“德行举止,均非常人”。她侍候翁姑正室“服劳承旨,从无一言枘凿”;与幼姑长姊“珍重相亲,慈让不遑”,课督冒襄二子作文,直到夜晚都不懈怠。小宛主持园中家计从来不留锱铢私蓄,也不为自己添置珠宝首饰。”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董小宛进冒家后,像林黛玉进大观园一样,时时留心,处处留意,事事顺从,小心翼翼的生活状态!
董小宛出身于商人世家,从小锦衣玉食,所以和其他几艳相比,董小宛是唯一一个除了琴棋书画,善烹饪制茶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董的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董的楷书字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