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切字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切字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切笔是什么意思?
切笔其实就是起笔的一种方法。主要是说每一点画的接触入纸的状态,总体来说,起笔有两个笔法,一是露锋起笔,一是藏锋也就是逆锋起笔。
在颜体字出现之前,除部分汉隶和篆书,大部分字体都是以切笔入锋的,比如魏碑《李壁》《元倪墓志》,到了唐代欧阳询,欧阳通父子的字达到了切笔入锋的巅峰。比如下图《李壁墓志》
只是后来毛笔的制作材料,还有逐步向斗大的字体发展,特别是出现了羊毫等毛笔,羊毫洇墨吸墨性强,但弹性较弱,才使得起笔藏锋成为笔法的主流,因为羊毫软笔少弹性,易倒锋。颜楷大字时,每一次运笔都有一次逆锋动作使既倒之锋不断被扶直。
再说什么是切笔,切笔最典型的是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书法字体,当代欧体代表田英章先生说到起笔切笔方法是“露锋入笔,但笔锋不可太锐,然后向右行笔。“欧字起笔时要有切割之势”,这个“切”字,就是用笔的关键。就是说,写欧字的笔,毛笔弹性要好,最好用狼毫,持笔如刀,起笔时干净利落。斩钉截铁之势,就像刀一样果断切入,然后移笔向右,转入中锋运笔,这里需要注意不要犹豫拖沓,万不可拖泥带水。整个过程是在瞬间完成。
我们仔细地看一下欧阳询的《九成宫》碑,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有很多起笔是露锋的。所以,切入法起笔,露锋的为多。比如"泉"的起笔一撇,"日"部件的起笔一竖都是露锋切笔。还有"中"的竖画起笔切笔露锋。
切笔一般出现在起笔和转折的地方
一、起笔
笔尖入纸,将笔锋顺势压下至笔腰部。
将笔锋调整成中锋形态向右书写
这个横画的起笔就是切笔
再看一组
二、转折处的切笔
行书是动态的,每笔之间都有连带或者气息上的承接,而转折处就好似是一个加油站,只有转载处蓄势充分,字的线条才不会软,下一笔也才会显得有理有据显得合理。就像打架,你不能一直出拳,而是出拳的过程中还要收回胳膊蓄势再往出打,转折处的蓄势就是这个道理。
而转折有两种处理手法
1,切笔
刀字旁的篆书的字有哪些?
刀字旁的汉字有:刃、切、分、召、剪、棼、劈等,汉字又称中文,是汉语的记录符号。与英文、西文、印地文、俄文等表音的字母文字不同,汉字是典型的意音文字。与拼音文字单词的单音或多音表义不同,汉字一般单字单音表义。
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约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稍后的金文,西周时演变成大篆,再到秦朝的小篆统一六国文字,秦末出现隶书,西汉出现草书,东汉出现楷书和行书。 甲骨文、金文、篆书笔画连续婉转,到了隶书的笔画变得横平竖直,成了纯粹的方块字,便于书写,成了古今汉字的分野。
行书入门练些什么字?
行书入门可先练练楷书和行草书过渡的书体一一行楷。比楷书灵动,没有行草使转连笔多。动势也没行草强,基本是楷书构架。如智永行楷《圣教序》。
(智永行楷圣教序)
此帖温雅清劲,流美自然。有行书笔意,字独立而规矩,用笔变化较多。
如二横并列的一横轻、另一横重。撇画轻捺画厚重。主笔长横有的中段细瘦,末端稍顿笔。起笔笔锋入纸切笔动作细微,轻灵婉转。有的长横露锋直下笔,由轻至重,笔画由细渐粗顿笔作收,凌厉劲健。何绍基说他的用笔特点是笔笔空中落,空中住。
(智永行楷圣教序)
结构上较端庄而流丽,平稳匀称,舒展大方。雅俗共赏。苏轼赞曰:"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谈。″
把此帖临好后,就可以临王羲之的《圣教序》,相对来说,经过临智永行楷《圣教序》后,再临王羲之的《圣教序》要容易入手些。
(上图行楷书法作品为智永所书,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切字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切字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