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预习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预习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有什么特点?
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右边写楷书,左边写草书。这种风格是在所有《千字文》帖里是不多见的。让学习者可以边练楷体,同时对应草体,很好!
从用墨上来说,智永喜用浓墨。个别笔画写的有些肥厚。他楷书写的很工整,字形略扁。
他的草书用墨比楷书更浓,笔画过于浓厚,以致出现个别变形的现象。没有写出草书的瘦硬、粗细对比变化。
智永,名法极,会稽人。王羲之七世孙。先在会稽嘉祥寺皈依佛门,入隋在吴兴永欣寺为僧,人称“永禅师”,生卒年无考。智永长于正书与草书,承袭王氏先祖之法。由于他的书艺受家传的禁锢,始终没能脱离门户。所以唐人评他:“气调下于欧、虞,精熟过于羊、薄。”初唐李嗣真在《书后品》中将他列为中之中品。但由于他能妙传家法,当时名声甚高,求书者踏破门槛。隋炀帝也十分称赏他的书法,以为"能得右军之肉’’。苏轼也称赞云:"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相传,他曾手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部,分别赠送浙东诸寺,传于今者有法书墨迹与摹刻拓本。
01 书写性强、实用性强
“书写性”是个啥?说白了就是日常的、不刻板的书写状态。这是其他很多楷书所不能比的。比如你用智永楷书和柳体楷书分别写幅对联对比看,哪个更加精致且活跃?这就是写很多唐楷导致笔画间孤立无联的原因,这也是智永楷书的最大优势之一。
02 文字全面、信手拈来
在《智永千字文》里,一千字字字不重,常用字在里面基本都能找得到,这就意味着,哪天你想写《静夜思》会突然发现竟能信手拈来,这种感觉太爽了!若学个字偏字少的帖,就等着哭晕在厕所吧。
03 具备很强的“支点”意义
智永楷书笔法丰富,便于进入其他书体的学习。智永的楷书自带行意,也就是说你写楷书时已经预习了行书;欲学小楷?智永这种露锋状态与小楷暗合,给小楷打底,颇为合适;想学个篆隶?相比其他楷书,智永至少不给你挡路啊!
04 系罕见珍贵墨迹
如何做简单易懂且美观的笔记?
有条件就分类建立笔记本,不同的内容用不同颜色区分。没条件就将笔记本贴上标签,分类记录。如:名言警句类、哲理类、描写人物或景色精彩句子、生活小窍门、趣味知识等等。这样分类建立后,在平时读书看报时,读到精彩内容,就分类进行记录。这样记录的好处是分类明确,便于日后查找。
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读书预习,还是课堂听讲,做笔记都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做笔记的过程就是对书本内容、对老师课堂讲授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理的过程,是知识内容的再理解、记忆、巩固,进一步消化、吸收、转化的过程。
善于做笔记的孩子,他的学习肯定是优秀的。一本写写划划、圈圈点点、写的密密麻麻而又清楚美观的笔记就是一本难能可贵的学习资料,它闪现着孩子学习的智慧和心血。
笔记主要是给自己看的,用于学习和复习。因此做笔记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可以写在所阅读或学习的书本上面,也可以写在单独的笔记本上。根据学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笔记主要分为读书笔记和听课笔记。
形式上,首先笔记的字迹要小巧顺看,能辨识。特别是写在书本上的随笔。即便是课堂笔记,受时间和思维的限制,也不能太过马虎和潦草。那种当时记得写的内容,过后连自己也看不懂的龙飞凤舞的草书笔记最要不得。如果时间仓促,当时为了赶时间,写的草一些,过后则要用心整理。整理课堂笔记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复习、巩固旧知的方法。其次,为了达到醒目突出的作用,重点、要点内容和一般的叙述也可以使用不同的笔色。第三,笔记的书写尽量使用短句,且多分段。这样,不至于造成以后翻开使用的时候产生阅读的视觉疲劳。第四,为了增加欣赏性的美观,可以添上一些个性化的图片。
内容上,笔记可以记得简单,也可以稍微复杂;可以是重点、要点内容的主要概括,也可以有个人的理解感悟心得。但总体笔记的内容要简明扼要,是对内容和观点的提炼总结,不是简单的重复抄写。
以上观点,个人浅见。欢迎评论交流!
我觉得这样做笔记最简单易懂美观:
一、抓住要点,言简意赅。
二、突出重点,抓住难点。
三、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四、逻揖性强,有启发性。
五、书写认真,美观大方。
六、图文并茂,彩色分明。
七、数字序号,标示清晰。
总一—分——总;
总——分——分;
先讲一个故事,想当年,年轻气盛,初生牛犊不怕虎,从图书馆借来列宁《哲学笔记》这本书,装模作样地看起来。结果可想而知,皮毛都没摸清,而后痛痛快快的还了回去。
列宁的《哲学笔记》虽然高深莫测,难以理解,但是,透过《哲学笔记》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具有顶级智商的政治家读书的思想轨迹和笔记实录。几十年来,读书虽然不多,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是寥寥无几。《哲学笔记》绝无仅有,难以忘怀,受益一生!
现在书归正传,去借一本《哲学笔记》看一看吧,无论大家给你多少条建议,都很抽象。看看列宁是怎么做读书笔记的,非常直观。一定会惊艳到你!
古代没有拼音,是怎么知道书上的字读什么?靠口口传授吗?
古代讲言传身教,言传即“口口传授”,因此古代读音有很大部分是先生口口传授的。
此外,在辞典、字典等典籍中,古代有直音、读若、反切等注音方法。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来注音,比如:根,音跟。
读若,是拟其音注音,比如:哙,读若快。虽然与直音相似,但不同,直音是直接使用同音字,读若是“拟其音”。
反切,是在直音、读若之后创造的注音方法,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广韵》“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在我们的拼音字母之前是有拼音的。只是比我们的拼音字母要难一些。我的母亲和父亲上学都学过这种拼音,我母亲曾经教过我,但是我没有学会。但是我记着我上学的时候,新华字典上都还有这种拼音的。就是因为那时候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的拼音后面还有一个符号。我母亲告诉我,这是他们学的拼音。但是那种拼音也是一种汉字,不如我们现在的拼音好学易懂,所以文化永远是向前进步的。
1,文,原始声音,有形象的就是该形象的声音。举例,马,画一匹马,用马最响的叫声中的第一个声音,作为该文的发音,ma,mo都是,北方语言用的是ma,吴语用的是mo。英语,他们和马的距离近,用的是马的喘气声,horse。隹,画一麻雀,发音,zhui,麻雀叫声。造个集字,就是一群麻雀的叫声,叽叽喳喳,ji。
2,字,借用文的原始声音,意思还相近,或者包涵文的意思。或者有原始声音。
3,实在没有声音,那就喊出来,对应已有的声音,比如,德得同音,道到同音,大家认可。有德就会有得,有道就能到。大家的共识。
4,语调,现在是四声,平声为一般状态,第二声为开始状态,第三声为过程,第四声为结果。
汉语,以原始声音为基础,相互借用声音发展,内心的感受为归属,是人的语言。
拼音到目前为止,还不到百年的历史,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古代人是如何一代一代的教授后代汉字发音的呢?
比较古老的是譬况法,即用近似的事物来比照说明。
杨慎所著《丹铅杂录·古人多譬况》:
“秦汉以前,书籍之文,言多譬况,当求於意外。”
但这样问题来了,这种还是从意思上去类比事务,根本达不到学发音的目的。
后来,为了让交流更加的便利,聪明的古人发明了另一种发音教授法:读若法。
读若,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简字来标注一个比较难的字的读音。
比如“儡,读若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预习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预习的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