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徐伯清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徐伯清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激”字草书怎样写?
中国古代的几个“子”确实了不起,比如:老子、孔子、庄子还有孙子。
庄子曰,无用之用是为大用。今之草书,已脱离实用,是为无用,但它却能给人带来美感,是为大用。
草书的起源,在于书写方便。它能成为通用的五体之一,在于其系统性、规范性。而它能成为一种高深的艺术,则在于其基于书写规则之上的人性化。
所以,草书虽难于辨认,却仍深受大众喜爱。以“激”字为例,把怀素《自叙帖》中的这个单独放出来,能认识的有多少人?
草书并不是随意写的,每个字都有相对固定的写法,不同的只是每个人的提按不同而已。不信,你看看下法的写法。
草书不同与行书和楷书,因此,草书在结构处理方面更加自由,更加变幻莫测。
“激”字属于左中右结构。一般情况下三点水均具左中,中部占地略大,右部的“反稳”旁由于自身结构的关系,与整体布势方面看,均***取了虚右上角的处理,最后一笔捺,多***取右下放为主的处理。
从一些经典草书作品中“激”字的整体结构看,基本上保留了这个特征。甚至有的书家处理成非常大胆的三角形结构,故右上角留有大面积空白。在结构布势方面也是各家有各家的风格特点,但无论如何变化,如何造险弄巧,有三条是绝对不能变得基本原则:一是重心稳正;二是内部和谐统一;三是处理字形整体外轮廓与周边字的关系。这意味着要把它纳入一个大的环境中,甚至我们在读帖是都不能孤立的分析一个字的结构布势。下面所附张旭《李青莲序》中的这个草书的“激”字的布势,已经点画线条的处理,可以说是非常经典和精彩的,包括孙过庭草书“激”字,它们在结构的布势方面也有许多相近的类似的地方。
“激”字的左部三点水的处理也是变化丰富,有近楷书处理的方法,也有符号化的处理 。重心处理上也重心偏左点也有偏右的。中部布势如孙过庭和张旭的处理,基本一致都***取了上左下右斜的处理布势方法。当然也有处理成竖直的,如赵孟頫的“激”字。对右部的反文旁多处理成右上留白的形式,之所以如此处理 也有因势生形的意味,这也决定了这个字经典的近似“三角形”的结构布势处理形式。
谢谢邀请!
关于“激”字草书的写法,有好多好多种的。若想把“激”字草书写出风彩,写出神韵,我认为还是从师法传统,从法帖上去寻觅,法帖上的草书“激”字写的那才叫真正的精彩,因为法帖上的“激”草书才是正宗的草书书法,且都是出自古今书法名家之手笔。
一石激起千层浪!
曾记否,很久以前我写 草书 “激”字时,因没临摹法帖,写了几百个“激”字,虽有形似,但却没神韵。后来临摹法帖上的草书“激”字多遍,才真正的找到了书写窍门。所以说,学习书法,必须师法古人的字,必须走传统的路子啊!
上图为赵子昂写的草书“激”字。供题主参考!
上图为毛泽东写的“毛体”激字,有气吞山河之势。
上图为孙过庭写的草书“激”字。
这个问题如果按照传承的草书还是怀素的〈激〉大气流畅,但现在的书法大家普天盖地各有千秋,无论效果如何只要是书法家写出来的都是好的。—般平民就是写出传承的书法也是抄袭。
“鼓”字怎么写更好看?
关于“鼓”字怎么写更好看这个问题,我从法帖上搜集了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五个书体的不同写法,供题主参考。并请各位网友欣赏!
鼓,一种打击乐器。
俗话说,响鼓还须重锤敲。
关于鼓字怎么写更好看,还是先看看篆书“鼓”字的写法吧。
上图为篆书“鼓”字,同是篆书鼓字,但写法却不同。
上图为隶书鼓字的九种写法,都很好看,请题主参考,并请各位朋友欣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徐伯清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徐伯清草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