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璇字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璇字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这个书法算什么水平啊,学了很久了,总是觉得不能进步?
麻省理工学院助理教授,美国籍华人吧!你对书法很有兴趣吗?书法水平的高低只有中书协和书法学院,才能有资格评审。我只能说你写的字安排得体,落款布白都符合作品的要求,回答完毕。
这位书友你好,很高兴认识你,也愿意跟你交流一下。我觉得你写的字还是有功底的,但是这个样子要想继续往下发展,确实有点困难,这也就是遇到瓶颈了吧。我认为你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没有把某一个帖一直坚持练下去,可能存在这山望着那山高,今天看到这个字帖好,明天看到那个字帖好,所以就失去了主心骨,如此一来,用的时间越很长,但事倍功半。说法是小技,要想写好字,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你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选定一家字帖,最好是墨迹本。二是把这一本字帖吃透,用一到几年的时间下真功,去分析、研究、临习。三是对所选字帖书法家的简历,都要去学习或了解,我对他的人生经历有一个很清楚的了解,在临帖的过程中,才有一个新的认识。四是要多读帖,每写完一个字或几个字,要与帖中对照并加以改正,并再次练习。如此久而久之,你的书法,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希望你进步,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享受书法的快乐。
我也是一位书法爱好者,楷书,行书临习较多,行书以二王和米芾,苏轼为主。楷隶书以魏碑为主,我觉得魏碑在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现在很多书家也喜欢学,它总体有楷法,有隶法,学好后还可以融入行草,很有味道,看了你的作品,整体风格还是有的,天真浪漫,有基础。但从字体结构和笔法上,还有待很大努力。要真的更大进步,我认为除了多练,更要多去研究这方面的知识,突破碑学的很多关键。了解其中深层的内涵,临摹先不求数量,要求质量,只有吃透一门,举一返三。下面我结合我学习经验总结以下可以参考:
魏碑书法在整个楷书书法体系中最为天真烂漫,不拘一格,没有严明法度的条框。在用笔和结体上承载了篆隶笔法的古风和欹侧多变的风貌,避免了书法创作上的格式化和千人一面的弊端。从楷书体系中来看,魏碑书法创作更便于作者心性的抒发,情感的冶炼。
我们所见的魏碑书法名品有的多以方笔呈现,比如《龙门造像》。也有圆笔为主打,比如《郑文公碑》。但大多数是方圆结合的。因以刀代笔直接上石呈现的线条苍劲有力;加之日久斑驳,更显其拙辣萧涩之气。但我们在临创魏碑书法作品时,不是仅仅对原碑的刻意模仿和简单***,而是要融入自己的理解,体现着自己的创造。
所以我们在欣赏一幅魏碑书法作品时,不能以书家在技巧上运了多少方笔或圆笔元素,也不能以结字有多欹侧跌宕之囿。首先看其作品有没有对经典传承,技巧把握上除了方圆笔的运用的是否纯熟外,还要看吸收了多少古法。
一,临习书法,我一直认为“读”比“写”重要。惟有细心品读,才能“尽精微、致广大”。当我们选好碑帖后,不妨先下一番功夫,借助发达的网络搜索功能,查查它的年代,查查它的“前世今生”,查查它的释文。目的只有一个,读懂它!学会对古代碑帖的解读,才能进入与古人对话的语境,将自己置身于那个时代,了解古人为什么这么写,在审美认知上才能与古人产生共鸣。
二,所谓“纵向”解读,就是沿着书体演变的脉络,在汉碑、魏碑、唐碑中找到演变的痕迹,找到其异同点。例如唐碑,它虽是刀刻,但其线条形态却是书写式的,是以二王用笔为准绳的。当代学者认为,古代碑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独立于书迹之外的独立的石刻形态,魏碑即是典范;另一种是依附于书迹的石刻形态,唐碑即是。
三,每种书体都有自己的笔法,魏碑亦然。如果我们将过去习惯的唐碑笔法来写魏碑,或者用二王手札式的方式来临写魏碑,是难以写出其“斜画紧结,点画方峻”的风***。对于魏碑笔法,历代书家都在不断探索。例如,姚元之、包世臣等人对唐碑之前碑刻笔画的刻法进行观察,再以毛笔来模拟,提出了“始艮终乾”笔法。
眼下,陈振濂先生提出“魏碑艺术化运动”,也在对魏碑笔法进行探究。他说“只要不是盲目主观地用写帖的方法去写北魏,只要在临摹时尊重魏碑(而不是还未弄明白即想先改造它),那么拓片中的每一剥蚀之迹、刻凿之迹,都会逼着你在行笔时,不断调整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它,表现它”。不论“魏碑艺术化运动”能走多远,但是他的一些理论,对我们更好地破解魏碑笔法是大有帮助的。透过刀锋看笔锋”,光看是不行的,我们还必须多些实践多些尝试。唯此,才能真正写出魏碑的“中实”之美。
以上是我对学习书法的一些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到你,也可以关注我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璇字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璇字行书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