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书法字体随楷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书法字体随楷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作品的正文,可以书体杂糅吗?比如草书夹杂楷书?
《共性是和谐的基础,和谐才有美》
(一)楷书种类
通常来说楷书大家的印象可能是规规矩矩的唐楷,事实上还有的楷书是很流畅的,比如魏晋小楷手札,大字阴符经,智永千字文,米芾小楷等等,这些楷书都是很有流畅性的带有行书味的楷书。
从统一的角度来说,流动性强的书体应该和流动性的书体放在一起。
(二)试着利用反证法分析唐楷和草书能否放在一起。
可不可以这样写手札或者作品,文章开始几个唐楷,然后后面都是草书。比如拿柳公权举例,用柳体楷书《玄秘塔碑》中的字加上《蒙诏帖》中的行草书,组合成一篇文章。显然这种玩法我们看起来不舒服,让人感觉不伦不类,毕竟草书都是和流畅性强的书体放在一起,写起来才流畅。好比一个人开车,不可能无缘无故的踩刹车,也不会无缘无故的提速减速,否则会被后面的车撞车,说到这有些神经质了。
(三)那我们应该怎样做?——用流动性去统一
但是可以把流动性强些的行楷(比如魏晋行楷,大字阴符经,智永千字文,米芾小楷)和行书、草书放在一起,这就很协调了,王羲之的手札通常是这样,开篇几个行楷,然后行书,草书,这样就统一起来了。
我们对正常的书写有一个比喻“行云流水”,没看见天上的云一停一停的,速度比较流畅,没看见流水忽然停了,又忽然流动。
这就是书法的速度问题,才会写起来很舒服。
我们知道最早的书体是篆书,依据篆书而产生隶书,这两种书体都曾经作为正书使用,***如篆书中出现隶书就不伦不类了,但隶书中偶尔使用篆书就不会被人笑话,相反更显高古,有句话能有力证明:篆隶不分家。
隶书快写有了章草,进而有了草书,楷书和行书相对晚一些。
在篆、隶、草、楷、行五种常用字体中,篆、隶和楷书都是正书,往往独立使用。篆书最纯正,不能掺进去其它书体。隶书可以加篆,但不能有楷法。楷书从隶书而来,本身带有隶书的笔意,个人觉得可以掺进去隶书。
现在我们认为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草书的慢写,往往把行书放在楷书与草书之间,事实上这样学习也没有什么错误,***如还有什么书体,我想应该有“行楷书”和“行草书”。
书法界的“风搅雪”或是“雨夹雪”就是楷书中带有行书或行书中带有楷书,以及行书中带有草书或草书中夹着行书。
在弄清书体的发展进化过程之后,后面的可以融合前面的,前面的则不可以出现之后的这该算一个原则。
个人学习体会,欢迎互相探讨。
书法作品正文可以书体杂糅,但须把握好一个度。草书夹楷书是不行的,根据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草书早于楷书。草书作品中夹杂篆意和隶意是可以的。
按照书法创作规则,小篆书法作品中可夹杂金文笔意。隶书作品中可夹杂小篆笔意。草书书法作品中可夹杂篆意和隶意。楷书书法作品中可夹杂篆意和隶意。行书书法作品中可夹杂篆意、隶意、草意和楷意(注: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中的第一个字“永”就是楷书)。
书法创作,须按以上规则进行,万不可倒置!若倒置,就犯规啦。
书法作品落款所用的书体,也是有规则的。这就是道。什么是道?道,就是规矩!
关于书法作品落款宜用的书体,我曾经受悟空之邀回答过,如果各位朋友有兴趣,请到我的个人主页浏览。
在全国各类书展评审中,评审人员往往把书法作品中夹杂的书体是否符合创作规则做为评审条件之一,凡不符合创作规则的,予以一票否决。所以说,书法家在创作书法作品中,一定要恪守书法创作规则,在作品正文夹杂书体方面不可随意之,否则,会让方家笑掉大牙的!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想练习书法,字体已经接近行楷,但字体结构较为不工整这需要从楷书重新练起吗?该怎么做?
提这问题说明你写过几年楷书了,但你临的帖子不对路转写行书就很难。我走过和你一样的路很是心烦啊,但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后来有一个帖子印出来了,一九七几年记不清了花了三块钱买了一本,回家后读十几遍觉得是本宝贝儿,于是就开始临起来了。一口气写了近二十年少有体会,我把他推荐给你就是“智永真草千字文”。我的体会是真书和楷书是绝然不同的两回事,挙个例子楷书有侧右之笔划但没有变化欧楷书侧右雷同、颜字照样雷同等等千篇一律,这就俗了。然智永真书的侧右一笔就写出了十几个变化,真是不食人间烟火啊。太晚了就说这几句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书法字体随楷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书法字体随楷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