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太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太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什么是书法的“中和”之美?
谢邀。友问:什么是书法的"中和"之美?个人认为,书法的中和之美,指的是通篇书法的形制及风格,一定要一致性,合乎通篇书法作品的笔画与墨法。比如,在一篇楷书法的作品中,提拔出处款式中的落款形制,字的笔法与风格必须与正文书体保持一致性。又如,狂草书法只能狂草笔法落款,行草书法以及五体书法中的落款,与书***文不能相隔甚远,要基本一致。书法闲章在书法作品中的运用,也要做到基本一致。不能没有规范性,随心所欲,甚至五花八门。导致作品不整洁,不美观,不中和谐调等等。
中和,是中国人的修身处世的规则和追求,是“中正平和”之意,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强调事物之间的协调性、均衡性,避免过与不及,追求和谐,追求对立中的统一。
《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古之君子,以“中庸”为准则修身处世,而“中和”更具体一些。
书法的“中和”之美,事实上是借用了传统哲学的这一概念,来表达书法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表达。一方面,书写者应该是具有“中和”之品格的君子;一方面,书法作品本身能够给欣赏者传达“中和”之审美感受。“中和”的思想,渗透在书法的方方面面:
在精神气质上,强调“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字则欹斜;志气不和,书必颠仆,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欹,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和之谓也。”
在执笔方面,“故习书者,执使有法,运用有情,偏正不违,浓迁各具,不宽不猛,有中和之道焉。”
在用笔方面,“笔正则锋正,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用笔追求中侧并用,刚柔互济。
在结体方面,“一字之间,长短互补,斜正相生,匪首相混,求妍媚于成体之后。”
至于章法,明代解缙说:一篇之中“上字之于下字,左行之于右行,横斜疏密,各有攸当。上下连延,左右顾盼,八面四方,有如布阵;纷纷纭纭,斗乱而不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破。”
书法的“中和”之美,是书法艺术的最高标准和最基本的规则,也是书法艺术的终极审美表达和审美感受、审美体验,适用于创作者和欣赏者。
谢谢好友邀请!也谢谢提问。这个问题问得好。什么是书法的“中和”之美?这是指王羲之的书法风格而言,具有标准美的赞誉之词。
中国的书法,发展到唐代已经趋于完成隶书演变为楷书了,所以,唐太宗顺应历史潮流,就选择了王羲之的书法,作为全国推广的书法书写方法。
王羲之,继承了汉末以来书法改革的传统,创造性地把汉字书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他改造了书法过于矮小,或者过于宽博的种种风格,形成了自己的新的书法风格。他的主要的功绩是:
第一,对楷书的字体做到了既不太肥,也不太瘦,既不太长,也不太短,既不拥挤也不松散。比如钟繇的书法。
第二,点画方面既不张扬,也不柔弱,既不忽粗,也不忽细。而是匀亭而有变化,矫健而能温婉。所以,后世的人们,把王羲之的书法之美,概括为“中和”之美。
王羲之的行书也体现了他在楷书中的书法美学。
他的行书除了具有楷书的全部书法之美,在笔墨之间,也更加能够体现出“中和”之美的精神气度来。
例如,没有太浓的墨,也没有太淡的墨。
笔法上,没有太枯,也没有太野的笔法。
书法“中和"之美,温含着阴阳之变化之美,其变化之中,隐藏“黄金分割点"或道家“9阳6阴"之美。其美,阳不过三,阴变也不过三,一二三,三二一,二三一,三一二,等变数中求变,最佳分割点是:0.618和0.382。是中国书法的“中和”之道理。其书法代表作有:《兰亭序》、《九成宫》、《寒食帖》等等,都有书法“中和"之意,之道,之理,现代人应当把,其道,其理,作为书法的法,书法所遵循的规律,来指导人们学习书法,认识书法,写好中国汉字,写好中国书法。
书法创作的过程如同“练太极拳”的过程,刚柔并济、气息丹田,任何字体的书法都讲究“阴阳协调”这样在审美上才有“平衡感”又不审美疲劳,书法有“笔法美、墨法美、线条美”,这也是人们热衷于学习书法的主要原因,然而书法还有一种美,叫做“中和”之美,
所谓书法的“中和”之美,都体现在书法的“墨韵”之中,因为“墨韵”是最容易***人们的视觉效果,再好的笔法、结构,如果“墨韵”不足的话,那么这样的书法就有缺憾了,书法的“中和”之美是从字体内在的线条散发出来的“韵味”,不刚不柔,恰到好处,确切的说是偏向于“柔和”,
比如清朝康熙时期的书法家姜宸英的书法以摹古为本,上溯晋人,又宗法米芾、董其昌,融各家之长,清逸秀俊、气度文雅;清代中期书法家王文治,其工于书法,擅长行书,宗法“二王”,受赵孟頫、董其昌影响较深,喜用轻毫长锋淡墨,书法飘逸婉柔,秀韵天成,时称“淡墨探花”,这就是“中和”之美,
值得注意的是书法的“中和”之美并不能带有“流宕不羁、巍巍浩荡、气势逼人”之势,这样的话太过于刚强了;书法的“中和”之美也可理解为两种或多种字体的结合,比如“行草”“草隶”,宋代书法家杨凝式的狂草《神仙起居法》该帖肆意纵横、变化多端,并在草书中夹入行书,被称之为“雨夹雪”。简单的说书法的“中和”之美也叫书法的双重风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太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太瘦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