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打的小篆字体有哪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打的小篆字体有哪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写篆书用什么样的笔?有没有高手指点一下?
说到笔的使用,总有人提到“善书者不择笔”。当然,你让猛张飞扛着关二爷的青龙偃月刀,他照样可以杀敌。
但问题是,一则,翼德使起青龙偃月刀,肯定不如丈八蛇矛顺手;二则,并非所有人都能玩得动关公的大刀。
毛笔也是如此,一是只有书写水平很高的人才能做到不择笔;二是一个人肯定有自己使用最顺手的笔,其他笔虽说能用,但肯定不如拿手的使用方便。
就制笔工艺而言,羊毫笔的成熟在清中期,换言之,清以前尤其秦汉唐宋的书法作品,基本上都是以硬毫书写的,也就是说,清以前的篆书都是用的硬毫(狼毫、兔毫等)。
羊毫出现后,人们逐渐发现,不同的书体使用不同的笔更好写。大致而言,狼毫适宜篆书、隶书、楷书,羊毫适宜行书、草书。
讲究中庸的中国人很聪明,继羊毫之后,又发明一种兼毫,以狼毫居中作柱,以羊毫四周围住作披。兼毫兼具狼毫的弹性与羊毫的柔软,故它是个“万金油”,适合各种书体。
当然,上面说的是基本原则,具体到不同的书家、不同的字体,又会有差异。
比如写“二王”一路的小行草,使用狼毫,能充分利用其弹性,产生一些出乎意料的变化。
又比如清代的邓石如,擅用长锋羊毫作篆书,他以隶书、楷书的笔法入篆,写出有别于秦篆的趣味,打开了篆书的又一扇门。
回到题目,就目前你的情况,建议你使用兼毫。如果你以后想学清代篆书,可以尝试羊毫。
我写的是小篆,一直以来使用兼毫笔。我的体会是,要根据字的大小选择笔,一般以中号笔为宜。但无论选择什么号的笔,最好选择同号笔中笔头较短的为好,这样在写起字来易控制。另外,如果写的是铁线篆,最好用新笔,因为新笔笔锋尖,写出的笔画细。如果写的是玉箸篆,最好用旧笔,笔尖秃一点写出的线条厚重。但千万要注意,决不要为了达到旧笔的效果把新笔笔尖剪秃。如果故意剪秃,写出的字既呆板(象板刷刷出来的),又缺乏韵味。当习篆有一定功底后用新笔也可以,但选择的笔应略大些。以下选择我几幅不成熟的习作供参考。
在说毛笔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篆书的特点。
篆书有大小篆之分,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字体较为古老,不像楷体字有“永字八法”的变化,其基本组字的方法,仅有“点、直、弧”三者,多以横竖直画为主,写法两头都圆,中间粗细不变。
而大篆较繁,小篆较简,其书体的结构也是从茂密变得舒展,所以写篆书基本笔法都是以中锋为主,小篆是从大篆演变而来的,相比较大篆而言,大篆更为工整且匀称,但小篆更为圆滑。
就现代书写工具而言,学篆书用毛笔,如果毫太过细软则不容易把控,要掌握好粗细一致的笔画,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写好。如果改用硬笔,当然要容易得多了。
不过这也是因人而异的,不可单一拿出来说。
写篆书该用什么笔,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自己的用笔习惯,不管用任何笔,所有的新笔对书者来说都有一个磨合期,一般情况,一只笔在用过四到五次之后,都会逐渐适应。就毛笔柔软度、弹性、及吸水能力等因素,都存在一个弹性空间,这个空间让书写者的书写会迅速进入状态,不同水平的书法家对笔的把控能力不一样,书法***会通过每次的蘸墨量、及行笔时的速度,让手中的毛笔有充分的发挥空间,也就是说,你的书写能力越强,你反而对笔的性能要求越低,高手的技术和经验,足以能弥补毛笔因使用不同材料而带来的影响,而且使用不同的毛笔有时会写出另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坚持写篆书不要规定具体使用什么材料的笔,你自己用着舒服就是好笔,其实我倒觉得毛笔定下来以后,使用什么纸来配合你的笔,从而达到你想要的效果,可能要更重要一些。
写篆书一般多用中锋行笔,中锋用笔写出的线条饱满而挺拔,轮廓光滑平整,你想写出有弹性的线条,取决于你执笔的技法,你若熟知用笔技巧学会中锋用笔,选择什么样的毛笔并不影响你的作品。只不过,你如果用宣纸,必须考虑软硬笔的吸水性。一般硬毫吸水量少,软毫吸水量少,而兼毫吸水量适中,若你是初学选兼毫比较容易把握。一
客观地讲,硬笔初学者容易把笔画写细,很适合从《泰山石刻》入手开始学习。软毫初学笔画不挺拔,若你又偏爱羊毫,可试着临大篆《大盂鼎》,等你熟练地学会用笔后,你可以用任何毛笔写出各种风格的篆书。
毛笔除按材料分软硬兼毫外,还以笔锋长度分为长锋、中锋、短锋,写出的笔画也各不相同,一般初学者宜用中锋或者长锋。除此外,笔有粗细之分,你可根据临帖字体大小灵活选择大小号毛笔。切记小笔不宜书大字,若想潜心学书,当备齐各型号的笔以备不时之需。
此外,你若是初学者,可选择常用练习纸——毛边纸与元书纸,易于控制黑水让你熟悉墨法,提高你的学习兴趣!
哪些字在小篆体里是找不到的?
謝謝邀請,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關於您問題中所提到的小篆,按照傳統的認知,是從甲骨文-金文到隸書-楷書之間的一種過渡字體,《說文解字-序》載:“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也。”即秦統一後,丞相李斯上奏以小篆爲官方字體統一文字,這也是現在人們的普遍認知,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首先從出土文獻來說,戰國時期的秦簡,比如里耶秦簡以及睡虎地秦簡,都使用的是秦隸書所寫,除了極少數碑刻和戰國晚期青銅器有部份小篆文字之外,沒有一部出土文獻或者簡冊是用小篆書寫的,所以一種推測是,小篆只是當時的一種類似美術字或者標準體的書體,并不是一種普及的書寫文字,這個也可能於秦朝統一僅十餘年就滅亡有關。另外從時間上來說,從戰國時期的出土文物來看,隸書已經出現並且普遍使用,至少從時間點上說是在秦統一推行小篆之前。所以小篆並不是從金文大篆過渡到隸書的中間字體。
接下來回答關於哪些字是小篆裡沒有的
秦三倉《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至漢後合併爲《倉頡篇》,所載字頭僅四五千,也就是說真正的秦小篆只有四五千餘,至東漢許慎作《說文解字》,自序中記收錄字頭九千三百五十三字,以小篆爲字頭,這四千多的差額多爲漢後所補,再加上唐代李陽冰竄亂後,宋代大小徐奉旨修訂,又補了幾百新附字,現存《說文解字》共有九千八百三十三字條,加上重文,共有一萬餘小篆字形,這一萬餘小篆字形可以說是傳世流傳至今的小篆。《說文解字》作爲天下第一書,流傳千年,其餘字書種種皆以《說文》爲宗,其中一個原因是許慎創制了五百四十部首,以爲字原,又稱爲[_a***_],即萬字之母,自此以後字皆可以字解之。另以六書爲綱,統領漢字,後世稱爲字聖。後世文字雖又孳乳萬千,仍不脫《說文》之宗,但《說文》之外多爲俗寫、別寫,鮮有流傳通用。所以如果以正字來說,小篆也就一萬餘個,但要按部首組字,也可以組出你要的小篆,不過爲別寫、俗寫而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打的小篆字体有哪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打的小篆字体有哪些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